2020-2021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西片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西片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3-20 11:1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西片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
眼睛被喻为“心灵的窗口”,人不仅通过眼睛获取大量的信息,而且能通过眼神传递情感。下列对眼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眼睛有黑色和蓝色之分,是因为巩膜的颜色不同
B. 观察由远及近的物体时,眼球的晶状体曲度会变大
C. 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视网膜是形成视觉的部位
D. 光线变弱时,眼球上的瞳孔也会随之缩小
一些同学经常玩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导致患上近视眼。下列关于近视眼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晶状体曲度过大 B. 可以配戴凸透镜
C. 玻璃体曲度过小 D. 眼球前后径过小
视觉健康困扰着现代人的生活,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看书或沉迷于手机游戏都容易形成近视,通过屏蔽蓝光可降低电子屏幕辐射对眼球成像部位的影响,导致近视的主要结构和形成物像的部位依次是(  )
A. 晶状体视网膜 B. 晶状体视觉中枢
C. 玻璃体大脑皮层 D. 睫状体脉络膜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曾经在轮椅上达50年之久。ALS俗称“渐冻人症”,其运动神经元(负责支配效应器活动的神经元)功能丧失,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假如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正常,当感受器接受信息刺激后将会(  )
A. 有感觉但不能运动 B. 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C. 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D. 失去感觉同时不能运动
当逃生演练活动中,同学听到警报声,有的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紧张现象。这是(  )分泌增多的结果
A. 生长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 D. 肾上腺素
下列与艾滋病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
B. 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C. HIV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不能抵御病原体
D. 通过握手也能传播艾滋病,坚决不握手
据现有科学研究成果,有部分科学家认为SARS-CoV-2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那么下列几项关于人与自然的相处,错误的是(  )
A. 人与自然环境联系密切,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
B.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能任意改变自然
C. 动物与人应该和谐相处,因此人类应该保护他们
D. SARS-CoV-2给人类带来了危害,所以我们应该消灭所有携带SARS-CoV-2的野生动物
与动物相比,人类大脑皮层中特有的中枢是(  )
A. 语言中枢 B. 听觉中枢 C. 视觉中枢 D. 运动中枢
当异物进入眼睛,泪腺会分泌大量泪液,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细菌。这一过程属于(  )
A. 第一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B. 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C. 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D.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2021年3月3日是第二十二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听力健康”。能接受音乐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是(  )
A. 【1】听小骨 B. 【2】半规管 C. 【3】耳蜗 D. 【4】鼓膜
如图所示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是传入神经 B. ⑤是感受器 C. ③是传出神经 D. ②是神经中枢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命运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源于自然
B. 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会影响自然
C. 为丰富本地生物多样性,多引进外来物种
D. 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新冠肺炎疫情目前仍在全球肆虐,人们希望尽早接种疫苗,摆脱病毒带来的威胁。下列有关疫苗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B. 疫苗通常是由被杀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C. 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体,可使人机体产生相应的抗原
D. 疫苗可以刺激人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关于新冠病毒型肺炎的预防,下列做法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不匹配的是(  )
A. 建立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切断传播途径
B. 支援武汉的医生注射胸腺肽--保护易感人群
C. 让人们居家锻炼身体--保护易感人群
D. 建议公共场所进行消毒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许多因素能使细胞癌变,但大多数人体并没有得癌症,是因为下列哪一项免疫功能?(  )
A. 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细胞
B. 抵抗病原体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C. 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D. 吞噬、溶解侵入人体的细菌
下列有关人体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通过导管进入循环系统,参与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
B. 激素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也能对神经调节产生影响
C. 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可以调节人体生长发育
D. 患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少
下列人体激素分泌异常与疾病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侏儒症 B. 胰岛素分泌过多--糖尿病
C. 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巨人症 D. 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
人类活动可能破坏环境,也可能改善环境。下列描述中不利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
A. 打造美丽乡村,共享绿色社区 B. 直接焚烧秸秆,避免垃圾围城
C. 发展生态农业,展示科技魅力 D. 建设海绵城市,品味优质生活
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B. 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
C. 苏炳添百米起跑反应时间仅0.124秒,“听到枪响起跑”属于条件反射
D. 医学临床上的“植物人”有正常的呼吸和心跳,说明大脑没有受到损伤
烟台大樱桃酸甜可口。你对樱桃的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
A. 看到樱桃分泌唾液 B. 吃到樱桃分泌唾液
C. 听到樱桃分泌唾液 D. 读到樱桃分泌唾液
当上课铃声响起时,学生会主动回到教室。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听觉形成在耳蜗中
B. 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 这种反射能使人适应外界环境
D. 学生听到铃声回到教室,属于条件反射
正在患流行性感冒的病人属于(  )
A. 传染源 B. 病原体 C. 传播途径 D. 易感人群
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耳的是(  )
A. 遇到巨响时赶紧捂耳闭嘴 B. 用微型耳机听大声的音乐
C. 不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 D. 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反应越强,对人体健康越有利
B. 人体免疫功能可以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C. 抗体是在特定病原体的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D. 计划免疫可以使人体产生相应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在“膝跳反射”和“听到铃声进教室”两个反射中,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分别位于(  )
A. 脊髓大脑皮层 B. 大脑皮层脊髓 C. 大脑皮层脑干 D. 脑干大脑皮层
上课时,我们能边看黑板边听课,还能边记笔记边思考,这一系列活动的完成,离不开机体的调节作用。回答下列与调节相关的问题:
(1)看黑板时,黑板上的文字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 ______ 、瞳孔、 ______ 和玻璃体,然后在 ______ 上形成物像,这些物像信息在通过 ______ 传给大脑处理后形成视觉,你才能看到黑板上的内容。能进行信息处理的大脑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 。
(2)从老师的声音到听觉的形成需要经过:外耳道→鼓膜→ ______ → ______ 内的听觉感受器→ ______ →大脑皮层中的一定区域。
(3)看、听、写等活动要同时完成,需要各器官协调合,这主要受到 ______ 的调节。而植物没有这种调节方式,原因是 ______ 。
(4)上课被老师点名抽问时,我们会马上起立,这一过程属于 ______ (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同时会出现紧张和心跳加快等现象。由此推测,这个过程除了神经调节外,还有 ______ 。
2019年来,由新型冠状病毒(官方名字为COVID-19,俗称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俗称新冠肺炎)。应对新冠病毒,科学知识是最常规的“武器”。如是这部分知识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次疫情中,新冠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 ______ ] ______ ,新冠肺炎患者属于[ ______ ] ______ 。
(2)当前的疫情防控,采取的主要是针对新冠肺炎流行前两个基本环节的预防措施: ______ 和切断传播途径,请就后者列举两项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______ 、 ______ 。
(3)中国工程院陈薇院士认为:“疫苗是终结新冠最有力的科技武器。”疫苗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其作用原理是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 ______ ,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用接种疫苗的方式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______ ] ______ 。这种免疫属于 ______ 免疫。
下面三幅漫画寓意的是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病原体的防御功能,请分析图片并回答下列问题。
(1)环境中众多的病原体不易伤害我们,首先是因为我们的皮肤具有保护功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如图______所示,这属于第______道防线。
(2)若我们的皮肤不慎划伤,在伤口上涂抹适量唾液可暂时起到杀菌消炎作用,原因是唾液中含有______,其杀菌机理可用图______来形象说明,这属于人体的第______道防线。
(3)为预防某些传染病(如甲型HINI流感),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接种的疫苗叫做______,能刺激人体产生______,这属于人体的第______道防线。
(4)以上三幅图所示的免疫作用是人体生来就有的,叫做______性免疫。计划免疫属于______性免疫。
如图是缩手反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 ______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 ______ 。
(2)吃梅止渴、望梅止渴、谈梅止渴三个反射活动中,与缩手反射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______ ,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活动的是 ______ 。
(3) ______ 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同学依次设计了如下几个体验活动:①同学甲不小心碰到很烫的水杯马上缩手;②同学乙拿这只水杯去触碰甲,甲躲避;请借助反射的概念,回答下列问题。
【1】反射类型来看,甲的表现是 ______ 反射。当甲再次看到水杯,然后躲避,该反射的类型是 ______ 反射。
【2】手被烫后立即缩回,说明脊髓有 ______ 功能,然后产生痛觉,说明脊髓有 ______ 的功能。
(1)小白鼠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材料。下面是科学家用小白鼠研究激素的作用实验,请分析并回答问题。下表是科学家用四只幼年小白鼠进行的实验及其实验结果:
小白鼠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甲鼠 不做任何处理 正常生长发育
乙鼠 切除甲状腺 ①生长发育停止②智力减退,精神不振③怕冷
丙鼠 切除A器官 生长停滞,智力接近正常,性器官不能发育
丁鼠 切除B器官 血糖浓度升高,出现糖尿
①切除乙鼠的甲状腺后,乙鼠表现出多种症状;若长期缺 ______ 会造成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幼年会患 ______ ,成年人易患 ______ 。B器官的内分泌部分泌物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 。
②据实验结果分析:丙鼠被切除了 ______ 器官;丁鼠被切除了 ______ 。
(2)为了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及植物生活的影响”设计了下表实验:
装置 A B C
步骤1 在A、B、C三个花盆中各播下20粒大豆种子(均满足萌发的自身和外界条件)
步骤2 操作 定期喷洒清水,一周观后观察 定期喷洒酸雨,一周观后观察
现象 A、B装置中的种子全部萌发,且长势良好 只有14粒种子萌发,且长势弱小
步骤3 操作 继续定期喷洒清水 定期喷洒等量酸雨
现象 长势良好,且越来越旺盛 长势缓慢,且有部分幼苗逐渐枯萎致死
结合所学,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雨水酸性强弱可以用酸碱度(pH)表示,酸雨是指酸碱度(pH) ______ 的雨水。
②该实验中,每个装置内都放有2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目的是 ______ 。
③若以A、B为一组对照实验,则探究的变量是 ______ 。可以的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眼睛有黑色和蓝色之分,是因为虹膜的颜色不同。巩膜是白色。A错误;
B、视近物,晶状体曲度大;视远物,晶状体曲度小。观察由远及近的物体时,眼球的晶状体曲度会变大。B正确;
C、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C错误;
D、光线变弱时,眼球上的瞳孔也会放大,使更多的光线进入。D错误。
故选:B。
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象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2.【答案】A
【解析】解:如果我们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会使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形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前方的眼,称近视眼,可配带凹透镜纠正。因此近视眼的成像位置及矫正方法是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佩戴凹透镜矫正,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1)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2)远视眼: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近视、远视的成像特点和矫正措施。
3.【答案】A
【解析】解: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看书或沉迷于手机游戏,会导致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像落在了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这就是近视。可佩戴凹透镜纠正。可见A正确。
故选:A。
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造成近视。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眼球的结构和近视的形成。
4.【答案】A
【解析】解: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反射弧的结构如图所示:
因为感受器无损伤,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再通过脊髓的传导功能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而传出神经遭到损伤,不能传导兴奋到效应器即肌肉,所以肌肉无收缩反应。
故选:A。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熟练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5.【答案】D
【解析】解:当你遇到危险时,会害怕并感到心脏在怦怦乱跳,这是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作出的一种反应,是出生后才有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即反射;感到心脏怦怦乱跳,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儿茶酚胺激素。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因此逃生演练活动中,同学听到警报声,有的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紧张现象,这时体内--的分泌会明显增多的是肾上腺激素。
故选:D。
人体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下,才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的运输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是激素调节;在人体内,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肾上腺素的作用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力量加强、心跳加快,兴奋性增高,传导加速。
6.【答案】D
【解析】解:ABC、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不具有细胞结构,寄生在人体活细胞内,因此属于动物病毒,正确;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餐具、蚊虫等不会传播HIV,错误。
故选:D。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简单的特殊生物,它们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熟记掌握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的特征即是解题关键。
7.【答案】D
【解析】解:A、人与自然环境联系密切,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A正确;
B、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会影响环境,但是人类不能任意的改变环境,要按自然规律办事,B正确;
C、动物与人应该和谐相处,因此人类应该保护他们,C正确;
D、每种野生动植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对于野生动植物资源不能随便消灭,D错误。
故选:D。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8.【答案】A
【解析】解: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中枢,动物没有语言中枢,因此动物只能对各种具体的刺激做出发射,人类除了对具体信号的刺激发生反应外,还能对由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发生反应,建立人类特有的发射,这类发射的建立与人类的大脑皮层中具有语言中枢有关。
故选:A。
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上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此题考查了人类特有的中枢:语言中枢。
9.【答案】C
【解析】解:泪液中的溶菌酶可以杀死很多进入人眼的病菌,属于第二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免疫作用,因此是非特异性免疫。
故选:C。
(1)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图: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 皮肤和粘膜 阻挡和杀灭病原体,清扫异物
非特异
性免疫
第二道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酶菌)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特异性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
10.【答案】C
【解析】解:A、1表示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A不符合题意;
B、2半规管里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而没有听觉感受器;B不符合题意;
C、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接受振动的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C符合题意;
D、鼓膜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振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图示1为听小骨,2为半规管,3为耳蜗,4为鼓膜,据此解答。
熟知耳各部分的功能不同,要明确感受器主要在内耳中,听觉感受器在内耳的耳蜗内。
11.【答案】B
【解析】解:如图所示:①传入神经、②神经中枢、③传出神经、④感受器、⑤效应器
故选:B。
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如图:
熟练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12.【答案】C
【解析】解:A、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源于自然,A正确;
B、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会影响自然,B正确;
C、引进外来物种,往往缺乏天敌,使外来物种对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C错误;
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资源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D正确。
故选:C。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3.【答案】C
【解析】解:A、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正确。
B、疫苗通常是由被杀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正确。
C、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人体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错误。
D、疫苗可以刺激人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正确。
故选:C。
(1)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2)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够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理解掌握计划免疫的意义及对疫苗的认识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A
【解析】解:A、将轻症患者集中收治在方舱医院,属于控制传染源。A错误
B、支援武汉的医生注射胸腺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B正确
C、人们居家锻炼身体,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正确
D、建议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正确
故选:A。
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据此可知,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熟练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即是解题关键。
15.【答案】C
【解析】解:人体的免疫功能指的是:防御感染、自我稳定、免疫监视。防御感染是指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自我稳定指: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肿瘤细胞。免疫监视指: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人体得癌症是由于免疫监视功能过低,不能监视和识别肿瘤细胞,C正确。
故选:C。
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来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掌握免疫的概念,和免疫的三大功能以及异常时表现出的症状。
16.【答案】A
【解析】解:A、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不通过导管,直接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A错误;
B、人体各项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受神经调节的控制,也能对神经调节产生影响,B正确;
C、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有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C正确;
D、如果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生长迟缓,身材矮小,到了成年,有的身高才只有70cm,但是智力一般是正常的,这叫侏儒症,D正确。
故选:A。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的作用.据此解答.
激素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注意理解和掌握.
17.【答案】B
【解析】解:A、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患侏儒症;A错误。
B、糖尿病是因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B错误;
C、成年以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得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C错误;
D、糖尿病是因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D正确。
故选:B。
人体内的几种激素分泌异常时的症状如下表所示:
激素 症状
生长激素 幼年时分泌过少 侏儒症
幼年时分泌过多 巨人症
成年后分泌过多 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幼年时分泌过少 呆小症
成年后分泌过多 甲亢
成年后身体内碘合成不足 大脖子病
胰岛素 分泌较少时 糖尿病
熟练掌握激素的缺乏症及常见的由于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病症的例子。
18.【答案】B
【解析】解:A、打造美丽乡村,共享绿色社区,利于保护生物圈
B、直接焚烧秸秆,避免垃圾围城,会造成大气污染,不利于保护生物圈
C、发展生态农业,展示科技魅力,利于保护生物圈
D、建设海绵城市,品味优质生活,利于保护生物圈
故选:B。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9.【答案】C
【解析】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错误;
B、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而不是低于正常水平,B错误;
C、苏炳添百米起跑反应时间仅0.124秒,“听到枪响起跑”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和练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C正确;
D、植物人是指只有呼吸和心跳而没有其他活动的病人。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所以该类病患者肯定没有受损伤的部位是脑干。 D错误。
故选:C。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
(3)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神经系统的组成如图所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0.【答案】B
【解析】解:ACD、看到樱桃分泌唾液、听到樱桃分泌唾液、读到樱桃分泌唾液都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ACD不符合题意;
B、吃着樱桃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非条件反射。B符合题意。
故选:B。
(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21.【答案】A
【解析】解:A、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可见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A错误;
B、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正确;
C、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使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C正确;
D、学生听到铃声回到教室,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属于条件反射,D正确。
故选:A。
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和复杂反射(条件反射)。
(1)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
简单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脑干)参与即可完成。
(2)复杂反射(条件反射)
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例如,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会迅速走进教室;行人听到身后的汽车喇叭声,就会迅速躲避等。
关键是理解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区别。解答时可以从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的不同特点方面来切入。结合实际来回答。
22.【答案】A
【解析】解: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A、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正在患流行感冒的病人属于传染源,符合题意。
B、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正在患流行感冒的人不属于病原体,不符合题意。
C、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不符合题意。
D、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此题关键是知道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据此答题。
此题的关键是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做出正确的判断,能进行正确的区分。
23.【答案】B
【解析】解:A、遇到巨响时赶紧捂住嘴巴,空气震动剧烈会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因此正确的作法是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A不符合题意;
B、用微型耳机听大声的音乐,大声容易对鼓膜造成损伤,使听力下降,B符合题意;
C、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容易损伤外耳道,甚至扎破鼓膜,C不符合题意;
D、污水进入外耳道,容易使外耳道受到污染,滋生病菌,甚至感染或损伤鼓膜,因此不能让污水进入外耳道,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这样保护鼓膜的原因。
24.【答案】A
【解析】解:A、当免疫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疾病;例如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时,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A错误;
B、人体免疫具有监视功能,监视人体内的肿瘤细胞;免疫可以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B正确;
C、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C正确;
D、计划免疫可以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A。
免疫的作用是防御、自我稳定、免疫监视。抗原是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体是由抗原引起的一类特殊蛋白质,可以消灭此类抗原的物质。据此解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免疫的作用、特点以及抗原、抗体的概念。
25.【答案】A
【解析】解: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的神经中枢,能完成一些低级的神经活动。膝跳反射就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是由脊髓灰质里低级的神经中枢参与完成的,属于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听到铃声走进教窒”是在大脑皮层中的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多个中枢参与下的条件反射(复杂反射)。
故选:A。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掌握低级活动的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26.【答案】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视觉神经 神经元 听小骨 耳蜗 听觉神经 神经系统 植物没有神经系统 条件反射 激素调节
【解析】解:(1)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能进行信息处理的大脑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细胞)。
(2)声波经外耳道进入,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即途径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中的一定区域。反射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听觉的形成不是反射,是因为该过程没有经过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这两个结构。
(3)在人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体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辅以激素调节。而植物没有这种调节方式,原因是植物没有神经系统。
(4)上课被老师点名抽问时,我们会马上起立,这个反射活动是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下完成的,属于复杂反射。肾上腺是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随血液循环输送到身体的相关部位,并参与调节相关生命活动,这种调节过程叫做激素调节。
故答案为:(1)角膜;晶状体;视网膜;视觉神经;神经元(神经细胞)
(2)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3)神经系统;植物没有神经系统
(4)条件反射;激素调节
(1)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3)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使人体成为一个复杂、协调、统一的整体。
(4)反射包括复杂反射与简单反射。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此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我们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能灵活答题。
27.【答案】A 病原体 B 传染源 控制传染源 戴口罩 勤洗手(勤通风) 抗体 D 保护易感人群 特异性
【解析】解:(1)A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新冠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新冠肺炎患者属于B传染源。
(2)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是易感人群。疫苗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其作用原理是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用接种疫苗的方式防控新冠肺炎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要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3)疫苗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其作用原理是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用接种疫苗的方式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D保护易感人群。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
(1)A病原体;B传染源
(2)控制传染源;戴口罩;勤洗手 (勤通风) (答对合理即得分)
(3)抗体;D保护易感人群;特异性
图中A病原体、B、传染源、C切断传播途径、D保护易感人群。
掌握传染病的概念及其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人体免疫的功能和特点可正确解答。
28.【答案】1 一 溶菌酶 2 二 抗原 抗体 三 非特异 特异
【解析】解: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指的是皮肤和黏膜,皮肤能抵挡病原体的入侵,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1)图1表示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这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图2表示人唾液或血液中的溶菌酶能使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溶解死亡;图3表示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的杀灭作用。图1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图中所示的免疫作用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因此是非特异性免疫。
(2)若我们的皮肤不慎划伤,在伤口上涂抹适量唾液可暂时起到杀菌消炎作用,原因是唾液中含有溶菌酶,其杀菌机理可用图2来形象说明,这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3)由分析可知给一些同学注射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这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4)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图1、2、3所示的免疫作用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因此是非特异性免疫。计划免疫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
(1)1; 一;
(2)溶菌酶; 2;二;
(3)抗原;抗体;三;
(4)非特异; 特异。
此题考查了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功能,可以从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功能方面来切入。
熟记三道防线的组成作用特点以及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是解答的关键。
29.【答案】1→2→3→4→5 反射弧 吃梅止渴 谈梅止渴 反射 非条件 条件 反射 传导
【解析】解:(1)请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1→2→3→4→5,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弧。
(2)吃梅止渴、望梅止渴、谈梅止渴三个反射活动中,与缩手反射属于同一类型的是吃梅止渴,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活动的是谈梅止渴。
(3)反射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同学依次设计了如下几个体验活动:①同学甲不小心碰到很烫的水杯马上缩手;②同学乙拿这只水杯去触碰甲,甲躲避;请借助反射的概念,回答下列问题。
【1】反射类型来看,甲的表现是非条件反射。当甲再次看到水杯,然后躲避,该反射的类型是条件反射。
【2】手被烫后立即缩回,说明脊髓有反射 功能,然后产生痛觉,说明脊髓有传导的功能。
故答案为:(1)1→2→3→4→5;反射弧
(2)吃梅止渴; 谈梅止渴
(3)反射
【1】非条件;条件
【2】反射;传导
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包括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抠、4传出神经、5效应器五部分.如图:
考查的知识点是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解答时可以从反射弧的概念、组成、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等方面来分析.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30.【答案】碘 呆小症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 垂体 胰腺 小于5.6 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酸雨 酸雨影响幼苗的生长
【解析】解:(1)若长期缺碘会造成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幼年会患呆小症,成年人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B器官的内分泌部分泌物是胰岛素,主要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
②据实验结果分析:丙鼠被切除了垂体器官;丁鼠被切除了胰腺。
(2)①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我国酸雨的主要成因是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
②1粒种子会有偶然性,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可靠性。因此“每个烧杯均放有20粒干燥的绿豆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其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③表中A和B的变量是酸雨,由实验现象可见:酸雨影响幼苗的生长。
故答案为:
(1)①碘;呆小症;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②垂体;胰腺
(2)①小于5.6
②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③酸雨;酸雨影响幼苗的生长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理解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影响。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