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有( )
A. 甲烷、氨气、氢气和氧气 B. 甲烷、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
C. 甲烷、氨气、氢气和水蒸气 D. 氨气、氧气、氢气和水蒸气
下列不是生物进化规律的是( )
A. 从水生到陆生 B. 从简单到复杂 C. 从低等到高等 D. 从动物到植物
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 )
A. 数量越多 B. 越简单、越低等
C. 种类越丰富 D. 越复杂、越高等
北极熊的体色是白的,其原因是( )
A. 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变异 B. 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
C. 自然选择的结果 D. 变异的结果
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的重要意义是( )
A. 促进物质循环 B. 促进有机物
C. 分解动植物的遗体 D. 释放二氧化碳和能量
在一个由草→鼠→鹰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捕捉了全部的鹰,鼠的数量会( )
A. 缓慢上升 B. 迅速上升
C. 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 D. 保持相对稳定
地球上出现的最早的植物是( )
A. 原始的单细胞藻类 B. 原始的苔藓植物
C. 原始的多细胞藻类 D. 原始的种子植物
下列哪项不属于现代生物技术( )
A. 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高蛋白含量的玉米
B. 利用人工分离培养的微生物制造饮料
C. 进行生物个体克隆
D. 我国科学家利用细菌的DNA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人胰岛素
1861年,在德国发现了始祖鸟化石,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由此推理可得出如下结论( )
A. 始祖鸟进化为爬行类 B. 鸟类进化为爬行类
C. 爬行类与鸟类有亲缘关系 D. 生命起源于无机物
下列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 黄河中的鲤鱼 B. 洞庭湖中的所有生物
C. 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羊 D. 湖光岩风景区
鸟类和哺乳动物更适合于陆地上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 数量多,不易灭绝 B. 个体大,生存能力强
C. 群体生活,防御力强 D. 结构复杂,恒温,运动机能完善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早用火并开始狩猎的是( )
A. 智人 B. 能人 C. 南方古猿 D. 直立人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 )
A. 大部分微生物对人体有害,小部分有益于人类
B. 所有的微生物都是有害的
C. 微生物是没有害的
D. 大多数微生物有益于人类
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 封山育林,禁止随意打猎 B. 减少使用农药,控制环境污染
C. 大量植树,增加绿地面积 D. 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
我国科学家已经培育出一种抗虫棉花,它含有苏云金芽孢杆菌中控制合成毒素的基因.科学家们采用的技术是( )
A. 无性繁殖 B. 克隆技术 C. 转基因技术 D. 组织培养
在下列分类单位中,共同特征最多的是( )
A. 门 B. 纲 C. 科 D. 属
烤制面包、蒸馒头和酿制啤酒,利用的是何种微生物的发酵作用( )
A. 醋酸菌 B. 酵母菌 C. 霉菌 D. 大肠杆菌
下列不属于现代生物技术在医疗方面作用的是( )
A. 基因治疗 B. 生物芯片诊断 C. 基因诊断 D. 绿色能源
下列哪项动物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 )
A. 昆虫 B. 甲壳动物 C. 哺乳动物 D. 鸟类
具有高度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身体多呈流线型,身体两侧大多有侧线的脊椎动物是( )
A. 爬行类 B. 鱼类 C. 两栖类 D. 哺乳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根据化石可以肯定,人类起源于非洲
B. 化石可以作为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
C. 现在的类人猿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
D. 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共同点有( )
A. 一般都具有根、茎、叶、花、种子
B. 生殖过程不需要水,适宜生活在各种环境中
C. 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
D. 是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并且都属于种子植物
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是指( )
A. 水源的污染 B. 食物链的破坏 C. 洪涝灾害 D. 建造沼气池
生物圈养育着万物生灵,人和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下面承担分解者的角色的是( )
A. 淡水中的衣藻 B. 朽木上的蘑菇 C. 土壤中的枯叶 D. 树上的毛毛虫
沼气发酵所利用的微生物是( )
A. 黑根霉 B. 乳酸菌 C. 甲烷细菌 D. 毛霉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8.0分)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巨著《 》,提出了以 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自然选择通过 实现的,生物的 性和 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______。______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______ 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生态系统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0分)
小明不知道海马是哪一类动物,于是就查找了有关资料.资料上这样描述海马:海马身体侧扁,全身无鳞,躯干被骨板包围,有脊柱,在水中能以直立状游泳,用鳃呼吸.由此你可判断,海马属于 ______ 类,因为海马有两个能说明它是此类动物的重要结构特征: ______ 和 ______ .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是______。
(2)该食物网有______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______,在该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______。
(3)如果大量捕略狐,那么鹰的数量在短期内会______,其理由是它的食物将______。
(4)该图能否构成生态系统?______。为什么?______。
(5)如果这个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了,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后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______。
如图示不同类别的动物,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说出A及B两类生物两点相同特征: ______ .
(2)说出F及G两类生物两点不同特征: ______ .
(3)图中 ______ 和 ______ 属于同一动物类群; ______ 和 ______ 属于同一动物类群.
(4)解释为什么生物C被视为两栖类?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原始大气的成分,可结合原始地球的条件来分析,据此解答。
只要熟练掌握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即可解答本题。此题的关键点:原始大气层中没有氧气。
2.【答案】D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可以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见从动物到植物不是进化的规律,动物与植物的进化是沿两条路线进行的。
故选:D。
此题考查的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知识,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据此作答。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知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熟练掌握和应用。
3.【答案】B
【解析】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故选: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当中,经过漫长的年代,经过复杂的变化慢慢形成的。
关键点: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越多。
4.【答案】C
【解析】解:北极熊的体色是白的,这是一种保护色,是北极熊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故选:C。
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从而借以蒙蔽敌害,保护自身的现象叫拟态,保护色、拟态等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特殊行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的内容是考试的重点,要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5.【答案】A
【解析】解:大多数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点: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6.【答案】C
【解析】解:在生态系统中,存在草→鼠→鹰组成的食物链,若消灭全部的鹰,鼠由于天敌减少而数量迅速增加,随着鼠的增加,鼠的数量又减少,所以导致鼠因缺乏食物有迅速下降。
故选:C。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据此答题.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制约关系,使生态平衡得以保持,一旦某种生物发生变化,另外的生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7.【答案】A
【解析】解:植物的进化历程:
故选:A。
地球上最初没有生命,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产生了最初的生命,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单细胞的原始的藻类植物与最早出现的动物--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动、植物在地球上发展进化。
关键掌握生物进化的历程。
8.【答案】B
【解析】解: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高蛋白含量的玉米属于基因工程;进行生物个体克隆是利用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进行的细胞工程;利用细菌的DNA合成大量的人胰岛素属于转基因技术;分离培养微生物是微生物的纯化技术,不是现代生物技术。
故选:B。
生物技术也叫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电子工程、生物反应器、灭菌技术以及新兴的蛋白质工程等,其中,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工程的核心。
此题考查了现代生物技术的种类。
9.【答案】C
【解析】解: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现代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现代鸟类是由始祖鸟进化来的。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思考解答。
此题考查了始祖鸟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证明了鸟类的起源问题。
10.【答案】D
【解析】解: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此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物以及生物生存的环境,只有生物或只有环境都不叫一个生态系统。
A、只有生物鲤鱼,没有其他生物以及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
B、只有所有的生物,没有环境,也不能构成生态系统。B错误;
C、只有生物羊,没有其他生物以及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C错误;
D、既包括了湖光风景区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D正确;
故选:D。
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此答题。
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仔细分析各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可答题。
11.【答案】D
【解析】解:哺乳动物一般具有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心脏四腔;胎生哺乳;体内有膈;由于哺乳动物的生活环境复杂多变,所以哺乳动物的大脑特别发达;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神经系统发达等特征。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
鸟类有许多地方适于其在空中飞行:1、鸟的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有羽毛,这样可以减少空气阻力。前肢特化成翼,宽大的翼又增加了飞行的升力,所以,鸟类可以不用扇动翅膀就可以滑翔很远的距离。2、鸟的骨胳中空,重量很轻,骨骼有愈合较快的现象,以支撑发达的肌肉;鸟直肠很短而且不储存粪便,可以减轻身体的重量。3、鸟类不仅有肺而且有气囊,双重呼吸提高呼吸的效率,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产生大量的热能适应飞行的需要。鸟类的胸肌特别发达,可以有力地带动翅膀扇动,提供强大的动力。4、鸟的食量特别大,可以保证飞行时能量的供应。鸟类的循环系统发达,供血充足,可以保证肌肉中氧气和能量的供应。因此,鸟类和哺乳动物更适合于陆地上生活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复杂,恒温,运动机能完善。
故选:D。
在动物界中只有哺乳动物和鸟类为恒温动物,据此答题。
恒温动物更能适应复杂的环境。
12.【答案】D
【解析】解:南方古猿,约600万年前,现代公认的最早的人类祖先,即人类的起源。最早出现在非洲大陆南部,是最早的人科动物,开始直立。此后,原始人类逐渐从猿类分离出来。
能人,约150万到250万年,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进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东岸出现。能人意即使用工具、能制造工具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早期猿人。是最早的人属动物。旧石器时代开始;后经过数十万年的演进,能人最终为被新品种的人类:直立人所取代而消亡。能人与后代直立人曾共存过一段时间。
直立人,约20万到200万年,最早在非洲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开始懂得用火,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的语言,约100万年前,冰河时期来临,非洲开始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开始迁徙,向世界各地扩张,在欧亚非都有分布(海德堡人,瓜哇猿人,北京猿人都属于直立人).注意:此时人类第1次走出非洲。约80万年前,直立人来到现在的西班牙地区,成为最早的欧洲人,即现代入。约20万年前,欧亚非的直立人逐渐消失,被第一次非洲的新品种人类:智人取代。
智人,相当于现在的人类,出现在距今20万年-1万年前。他们不仅完全直立,而且脑容量已经达到了现代入的大小(平均为 1360mL),这标志着他们的智力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而是一直存活下来并独自发展进化,最后演化成为现代入。因此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早用火并开始狩猎的是直立人。
故选:D。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进化阶段与其主要特征。解答时可以从人类的进化过程、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方面来切入。人类的进化主要分五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结合人类进化的历程了解在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13.【答案】D
【解析】解: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大多数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少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是关于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选择题,据此答题。
细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在考试中时常考到,注意掌握。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影响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熟知人类活动只有尊重生态规律,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答】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就越强,即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封山育林,禁止随意打猎;减少使用农药,控制环境污染;大量植树,增加绿地面积均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而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故选D。
15.【答案】C
【解析】解:科学家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中,培育出的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使得这种转入基因的生物发生了能遗传的编译,这一技术被称为转基因技术。因此我国科学家已经培育出一种抗虫棉花,它含有苏云金芽孢杆菌中控制合成毒素的基因,科学家们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
故选:C。
基因控制性状,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
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已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转基因技术就是人们研究的成果.
16.【答案】D
【解析】解:为了了解生物的多样性,更好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弄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我们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界是最大的单位,同界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少。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的生物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共同特征最多。在门、纲、科、属中等级最小的是属。因此包含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的是属。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分类,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单位大小方面来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单位等级。
17.【答案】B
【解析】解:做馒头或面包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空。酿制啤酒时也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分解有机物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B正确。
故选:B。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蒸馒头、做面包、酿制啤酒等要用到酵母菌。
酵母菌等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做这题主要掌握酵母菌在做馒头和制酒中的应用。
18.【答案】D
【解析】解:生物技术它主要包括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一般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20世纪未,随着计算生物学、化学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兴起,发展了系统生物学的生物技术-即系统生物技术,包括生物信息技术、纳米生物技术与合成生物技术等。因此,基因治疗、生物芯片诊断、基因诊断都属于现代生物技术。而绿色能源体现了与环境友好相容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也可以认为绿色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不是现代生物技术。
故选:D。
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此题考查了现代生物技术的种类。
19.【答案】A
【解析】解: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已知地球上的昆虫在100万种以上,约占整个动物界种的2/3,而鱼类共有24600多种,世界现存鸟类9000多种,哺乳动物有5000多种。
故选:A。
昆虫的数量超过100万种,为动物界中最多的一类。
知道各种生物的数量,即可答题,为基础题目。
20.【答案】B
【解析】解:鱼类生活在水中,具有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鱼身体的颜色上深下浅为鱼的保护色;身体呈流线型,能减小水中游泳时的阻力;身体表面覆盖鳞片,保护身体,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游泳时减小水的阻力;身体两侧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鱼用鳃呼吸;体内有鳔,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的比重,鳔在鳍的协同下,可以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据此解答。
熟悉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结合题意。即可解答本题。
21.【答案】D
【解析】解:A、根据古人类露西的化石推断人类起源于非洲,A正确。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的直接的证据,通过对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的研究,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规律,B正确;
C、现在的类人猿由于环境等原因,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C正确;
D、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进化而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D错误。
故选:D。
根据生物进化的规律分析解答。
了解生物进化的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22.【答案】B
【解析】解:A、裸子植物一般具有根、茎、叶和种子四种器官,裸子植物开出的“花”,雌花叫大孢子叶球(雌球花),雄花叫小孢子叶球(雄球花),不是被子植物真正意义上的“花”,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因此二者都有根、茎、叶和种子,A错误;
B、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同属于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其生殖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可以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B正确;
C、裸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着,种子裸露,而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形成果实,C错误;
D、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不能形成果实,因此裸子植物是不是绿色开花植物,而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才是绿色开花植物,D错误。
故选:B。
根据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着,把种子植物分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裸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裸露,不能形成果实。
熟练掌握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3.【答案】B
【解析】解:由于人类的活动,如过渡放牧、乱捕乱杀、乱砍乱伐等对环境的改造幅度已经很大且地域扩张也很厉害,导致环境变化太大。若乱捕乱杀蛇,则鼠和兔的数量短期内会增加,造成植被减少,结果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可见B正确。
故选:B。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24.【答案】B
【解析】解: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生态系统中得分解者。蘑菇属于真菌,营腐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担当分解者。
故选:B。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5.【答案】C
【解析】解: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改变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大力推广兴建沼气池,把人粪尿、禽畜粪尿和秸秆放在沼气池中,其中的很多有机物,可以被细菌利用,在无氧的环境中,一些杆菌和甲烷菌等细菌通过发酵把这些物质分解,产生甲烷,可以燃烧,用于照明、取暖等,是一种清洁的能源。
故选:C。
甲烷菌是一种厌氧菌,无氧时可以发酵分解有机物产生甲烷。据此解答。
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同时要注意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如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改变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可以大力推广兴建沼气池。
26.【答案】物种起源
自然选择
生存竞争
多样
适应
【解析】《物种起源》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讲述生物进化的过程与法则。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故答案为:物种起源;自然选择;生存竞争;多样;适应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关键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27.【答案】森林古猿 直立行走
【解析】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
故答案为:森林古猿;直立行走
此题考查的是人类的起源问题,据此答题。
关键点:人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28.【答案】种
【解析】解: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一种生物就是一个物种,一个物种代表着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故答案为:种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单位大小方面来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单位等级。明确种是最基本的单位。
29.【答案】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
【解析】解: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故答案为: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成分的作用
30.【答案】鱼;有脊柱;用鳃呼吸
【解析】解:由资料分析可以知道,海马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所以海马属于鱼类.
故答案为:鱼;有脊柱;用鳃呼吸
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等特征,据此分析解答.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鱼类的主要特征.
31.【答案】兔和鼠 5 草→鼠→蛇→鹰 草→鼠→蛇→鹰 增多 增多 不能 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鹰
【解析】解:(1)识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是兔和鼠。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由于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并且逐级递减。在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越往后数量越少。根据数量的多少可以从多到少排序即食物链的顺序。因此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草→鼠→蛇→鹰。
(3)如果大量捕略狐,那么由于食物的增多鹰的数量在短期内会增多。
(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的草属于生产者;兔、鼠、狐、蛇、鹰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因此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有害物质最多的生物会是鹰。
故答案为:(1)兔和鼠。
(2)5;草 →鼠→蛇→鹰;草 →鼠→蛇→鹰。
(3)增多;增多。
(4)不能;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5)鹰。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并且逐级递减。据此解答。
关键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2.【答案】体温恒定、用肺呼吸;身体分部不同、足的数目不同;B;D;F;G;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的动物.
【解析】解:(1)、A属于鸟类,体温恒定,前肢变成翼,被覆羽毛,用肺呼吸,卵生,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B是哺乳动物,体温恒定,体内有膈,体表被毛,心脏四腔,用肺呼吸,胎生哺乳,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2)、F是蜘蛛,属于蛛形纲,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无翅;G是蚊子,属于昆虫纲,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会飞行.
(3)、图中的B家兔和D鲸鱼的生殖发育特点都是胎生哺乳,都属于哺乳动物;FG的身体都由体节构成,属于节肢动物.
(4)、C是两栖动物,因为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故答案为:(1)体温恒定、用肺呼吸、有脊椎等
(2)身体分部不同、足的数目不同、翅膀有无等
(3)B;D;F;G
(4)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的动物.
根据动物体内脊柱的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图中,A是鸟,B是兔子,C是青蛙,D是鲸鱼,E是鱼,F是蜘蛛,G是蚊子;其中A属于鸟类,BD都属于哺乳动物,E属于鱼类,FG都属于节肢动物,C青蛙属于两栖动物.
熟练掌握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结合分析题中动物的结构特征,即可正确解答.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