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终质量检测(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
B.我首先看到广阔的平原:空荡、平坦。我认为它是灌木叶腐殖土层,很干燥。
C.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D.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2.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沾化冬枣以其脆甜的口感赢得消费者青睐,但屡屡遭遇山寨货______围攻,想突围却又苦寻无路。
②生活中,我们不怕困难,怕的是丧失前进的勇气;学习中,我们不怕_______,怕的是失去了目标。
③这篇文章构思新颖、匠心独具,平淡中显示出作者不凡的文学功底,确实是我们学习的_______。
A.大力 停止 典范 B.大举 停止 典型
C.大力 停滞 典型 D.大举 停滞 典范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鲁迅赞美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与韩愈、柳宗元、三苏、王安石、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其作品有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二马》《茶馆》等,还有剧本《龙须沟》《方珍珠》等。
D.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这时小说一般分为志人和志怪两类,但大多只是只言片语的记录,例如《搜神记》和《世说新语》。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必庙礼之 B.至牡丹则不名
C.乃夜去 D.又郊败之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矜其功 矜:夸耀
B.勾践说于古人曰 说:解释,告诉
C.敖而无足数者 数:屡次
D.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 假:借
6.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普明寺后林池,乃其地 问其故,乃解使脱之
B.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请得解客舍养之
C.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为解所杀
D.以躯借交报仇 而越花以远罕识
7.下列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⑴四方之士来者 ⑵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⑶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 ⑷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⑸何后之有 ⑹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 ⑺国之孺子之游者
⑻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A.⑴⑶ ⑵ ⑷⑸ ⑹⑻ ⑺
B.⑴⑺ ⑵ ⑶⑹ ⑷⑸ ⑻
C.⑴ ⑵⑻ ⑶⑹ ⑷⑺ ⑸
D.⑴⑺ ⑵⑻ ⑶⑹ ⑷ ⑸
8.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英国著名大戏剧家、诗人。他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
B.惠特曼,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其诗集《飞鸟集》开创了本国文学史的新篇章。
C.歌德,德国著名大诗人,浪游者为歌德的绰号,主要作品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
D.波德莱尔,奥地利诗人、批评家,其代表作《恶之花》被誉为深化浪漫主义传统、开启现代主义先河的划时代作品。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美国总统奥巴马在10月3日晚签署了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但由于投资者依然担心美国金融危机的威胁,国际金融市场仍将持续动荡
二、现代文阅读
边塞与边塞诗
①边塞诗的兴盛在唐代,那时候,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基本上是陇右。陇右自古为羌戎之地、华夏边陲,是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历经汉唐王朝的大力开发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这里便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跃的地区。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今甘肃敦煌);狭义的陇右则具体为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在古代,军事家们有一个共识: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陇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陇右,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军事防御的核心区域,在唐初,突厥军队曾经逼近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甚至差点迫使大唐帝国迁都。此时的突厥汗国,已控制了东至辽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狭义概念上。边塞的战事,使众多的诗人们豪情满怀或者悲苦结肠,尤其是河西走廊,在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章。
②追溯历史,西汉与匈奴南北对峙,互相抗衡,汉朝为防御匈奴南犯,不惜倾尽国力,修筑了扼守边防的长城,当时称为边塞,简称塞,或称障塞。沿边塞修筑的障、城、亭、燧,是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一段时期,这样的地区成为典型的边塞。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国力逐渐殷实。突厥的骚扰逐渐平息,就在高昌设立了驻守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直至碎叶河以南地区。在那个鼎盛的时期,边塞又指向了敦煌郡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不少的优秀诗作已经涉及到了新疆的广大地区。《汉书》《后汉书》《魏书》《北史》《隋书》直到《明史》都为边塞立传。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西北、朔方、东北。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
③到唐代,由于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着唐、吐蕃、突厥以及后起的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他们相互角逐、相互兼并,相互扩充各自的势力范围,这就促使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以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因为边防的战事,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这是军事防卫的需要。另一方面。地方的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又影响和促进了整个边防线上的生产发展和商贸往来。这些,在边塞诗的歌吟中,是不可回避的。然而,随着战争的发生,城堡遭遇了强大的破坏力,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格调高挑的边塞诗也开始黯然神伤。
④边塞毕竟是边塞,其地理上的偏远,文化上的边缘,物质上的单调,环境上的严酷,也是锤炼边塞诗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没有边塞的艰苦和遥远,就没有边塞诗的磅礴气势和苦难锋刃。在边塞诗中旅行,边塞的风,边塞的沙尘,边塞的壮丽与辽阔,边塞的风俗与美味,会磨砺我们的风骨,会滋生我们的豪情。放达的人生,尽在边塞诗中。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2期 )
11.下列选项不属于唐代边塞诗内容涉及范围的一项是( )
A.为了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
B.地方的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又影响和促进了整个边防线上的生产发展和商贸往来。
C.战争的发生,使城堡遭遇了强大的破坏力,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D.为防御外敌南犯而不惜倾尽全力修筑扼守边防的长城和沿之修筑的障、城、亭、燧等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1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边塞就是陇右。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
B.盛唐时期不少的优秀边塞诗作涉及到了新疆的广大地区,是由于这一时期唐朝国力逐渐殷实,边塞的范围指向阳关和玉门关以西。
C.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的原因是吐蕃、突厥、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加大了对唐朝的侵扰力度。
D.唐初,突厥汗国觊觎中原内地,那时的边塞一直是指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一带地区。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原文中引用古代军事家们的共识,意在强调只要排斥、打击甚至消灭西域的各少数民族就可以保全关中地区。
B.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这说明唐代边战主要发生在包括西北在内的三边地区。
C.边塞诗形成的原因之一是边塞特有的地理、文化、物质、环境特点。文化上的边缘,物质上的单调,环境上的严酷,造就了边塞诗,锤炼了边塞诗。
D.边塞诗记录着边塞,表现着边塞。阅读边塞诗,可以让我们的风骨、豪情得到磨砺、滋生,边塞诗包含了人生的放达。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儿子的旋律
徐平
儿子下班了,父亲紧张地数着儿子的脚步声。果然儿子“啪”地开了门。父亲默默地看着他。儿子没有看父亲,似乎点了点头,往自己卧室边走边脱外套。
收录机又响了。儿子!①
两人面对面准备吃饭。儿子在撬午餐肉。父亲从儿子脸上看不出什么异常。
父亲一字一句:
“我被免职了。明天宣布。”
儿子猛地扬起脸。父亲没有在这稍纵即逝的惊讶里看到别的什么。没有怜悯没有安慰也没有懊恼。儿子手不停:“你也需要休息了。”
父亲感到胸闷气短。他盯着儿子。儿子的手健美粗大,血管里青春在跃动。
儿子一声不吭。父亲没有说话也不再盯着儿子。他感到儿子匆匆搁筷,找衣服,又跨进卫生间。马上,水声“哗啦哗啦”,跟着儿子的歌声高高扬起,声音温存自信,旋律跳荡。
儿子!儿子!儿子!②
儿子你在想什么?你大了不再崇拜父亲,你越来越沉默,你不再抱怨父亲呆板僵化,不再为各种政治问题与父亲争论不休,也不再说父亲刚愎自用。儿子,你甚至看不起父亲。可父亲这样了你还是无动于衷吗?
这就是这一代的冷漠理智?你匆匆吃饭洗澡是因为那打字员在等你去看歌剧?可是儿子,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你啊。我的官龄比你年龄还大一圈……
电视在播相声。父亲茫然四顾时才发现儿子并未出门,而是坐在他身后看书。父亲不由纳闷:打字员前天就订了票,还兴冲冲问他是否同去。
父亲彻夜来回踱步,儿子也辗转反侧。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曾和父亲这辈很协调的背景已走向薄暮黄昏。这是变幻莫测的时代,不是仅仅需要热血赤诚的岁月。
早上儿子起得很早,父亲晨练回来,儿子已准备好早餐。收录机照样开着,而且旋律明亮欢跃。
父子俩依然沉默着洗漱用餐。儿子几次似乎要开口,父亲沉下心微颤地期待着,儿子却什么也没有说。
父亲佝偻着进卧室更衣。儿子不知什么时候在身后捧着一套西装。
“穿这精神。——是去开宣布会吗?”儿子又拿过领带走到父亲眼前。父亲迟疑着。
“我给你打。”儿子看着父亲。温柔的手像父亲过世的妻子。父亲心紧成一团。
“行吗?”儿子侧侧身。
父亲和儿子一起看着穿衣镜,沉默着。父亲凝视儿子的眼睛,儿子也凝视着父亲。儿子对着镜子:
“一夜之间你衰老许多,”儿子声音低沉、温柔,“可我一直为你感到骄傲,为你一辈子正直无私,一辈子对信仰的忠诚。你尽力了。”
父亲心潮翻涌,肩头上儿子的手十分有力。他感到心中自信像空气注入瘪气球一样迅速饱满地回归。
最后接送父亲的小汽车在笛笛呼唤,父亲走到门口又折回头:“昨晚干嘛不去找她?”
儿子沉默了一会,“分手了。”
“因为……我下台?”
“大概——但这没关系。”
儿子!儿子!儿子!③
父亲老泪闪烁。儿子把双手搭在父亲肩上,笑道:“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我很高兴不再有你的耀目光环笼罩我的光彩——你说呢?”
儿子!儿子!④你可以把收录机再开大点。
14.阅读全文,分析小说的题目“儿子的旋律”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15.联系全文内容回答:
(1)小说结尾处,儿子笑着说“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对这句话该如何理解?(3分)
答:▲
(2)小说刻画父子二人的性格,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父子二人各自的性格特点。(3分)
答:▲
16.“儿子!”这一独词感叹句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了父亲不同的心情,请具体分析。(6分)
答:第①处:▲
第②处:▲
第③处:▲
第④处:▲
17.小说整个故事情节是以“父亲被免职”为核心展开的,但文中却始终没有明确指出父亲被免职的原因。请你依据小说内容,探究父亲被免职的主要原因。(4分)
答:▲
18.阅读下面的社科文,完成下列各题。
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力”的方式。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出土了距今5500―6000年的“宴会大厅”。这是一个83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那么,在5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何在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这时的宴饮高度重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为等级分化的标志。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到了距今约4000年前,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之兵。
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软实力”的体现。
B.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宣扬实力的工具。
C.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这说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
D.宴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根据文意,分条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竞争性宴饮”和早期国家时代的“礼仪性宴饮”有哪些不同?(7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韩非子?内储说上》)
19.对下列句子的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对曰:“可矣……?” 对:回答。
B、比降北之罪。 北:向北。
C、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被濡衣:被,同“披”;濡衣,湿衣。
D、被濡衣而赴火者 赴火:奔赴火场。
20.对下列句子中虚词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问于大夫文种 于:从。
B、何不试焚宫室 何:怎么。
C、比死敌之赏 比:比照。
D、乃下令曰 乃:却。
21.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罚严而必
A、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蟹六跪而二螯
22.选出“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
A、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才取得人们信任,而且惩罚必须严格。
B、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而有信用,惩罚必须严格。
C、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而有信用,惩罚严格而又果断。
D、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才取得人们信任,而且惩罚严格而又果断。
23.下列分析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文意可知,人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最重要因素,大夫文种和越王都明白了这个道理。
B、本文侧重写越王焚宫室,让民救火之事,来显示越王的威严,以使人民慑服,具备战胜吴王的条件。
C、本文写了大夫文种向越王建议试焚宫室,实行赏罚以测试民心之事。
D、本文着重写一个“试”字。先试,由于赏罚不明,谁也不去救火;再试,赏罚分明了,人们全力以赴去救火。越王从而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24.用斜线(/)为下面文言文断句。
臣 闻 之 少 而 好 学 如 日 出 之 阳 壮 而 好 学 如 日 中 之 光 老 而 好 学 如 炳 烛 之 明 炳 烛 之 明 孰 与 昧 行 乎 平 公 曰 善 哉 (节选自《师旷劝学》)
2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唐邕,字道和,太原晋阳人也。其先自晋昌徙焉。邕少明敏,有材干。初直神武外兵曹,以干济见知,擢为文襄大将军督护。文襄崩,事出仓卒,文宣部分将校,镇压四方,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帝甚重之。文宣频年出塞,邕必陪从,专掌兵机,承受敏速。自军吏已上劳效由绪,无不谙练,占对如响。或御前简阅,邕多不执文簿,唱官名未尝谬误。七年,于羊汾堤讲武,令邕总为诸军节度。事毕,仍监宴射之礼。亲执其手,引至太后前,坐于丞相斛律金上。启太后云:“邕一人当千。”仍别赐钱采。邕非唯强济明辩,亦善揣上意,是以委任弥重。帝尝白太后云:“邕手作文书,口且处分,耳又听受,实是异人。”一日中六度赐物。又尝解所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与卿共弊。”后谓邕云:“高德正妄说卿短,而荐主书郭敬,朕已杀之。卿劬劳既久,欲除卿作州,频敕杨遵彦求堪代卿者,如卿实不可得,所以遂停。”文宣或切责侍臣云:“观卿等,不中与唐邕作奴!”其爱遇如此。
后拜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帝至武军驿,因醉责虞候都督范洪,将杀之。邕谏,以为若非酒行戮,族诛人无所怨;假实有大罪,因酒杀人,恐招横议。洪因得免死。邕又以军人教习田猎,依令十二月,月别三围,以为疲弊,请每月两围。帝从之。邕政颇严酷,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寻除中书监,仍侍中,迁尚书右仆射。
武平初,坐断事阿曲,为御史所劾,除名。久之,以旧恩,复除将军、开府,累迁尚书令,封晋昌王。隋开皇初,卒。
(取材于《北史·列传第四十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宣部分将校,镇压四方 部分:指挥,分派
B.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 了:完结,停当
C.邕又以军人教习田猎 田:田地,农田
D.武平初,坐断事阿曲 阿:偏袒,庇护
2
3
(文宣帝)对太后说:“唐邕一人就应当赏赐千金。”
C.后拜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
(唐邕)后来被封为护军将军,跟随武成帝到达晋阳
D.邕政颇严酷,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
唐邕施政颇为严酷,但敢于(压制)打击豪强,处理公事非常合理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邕聪明能干,反应敏捷,记忆力强,因而颇得器重
B.太后多次赏赐唐邕,高德正诋毁唐邕,被皇帝处死
C.武成帝要处死范洪,唐邕据理力谏,范洪得以幸免
D.唐邕被几代帝王恩宠,后被封王,一直活到隋朝初年
5.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现实,请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四、默写
26.默写出下列名句。(10分)
①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举酒属客, , 。(苏轼《赤壁赋》)
第4页(共10页)
③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④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⑤ ,幽咽泉流水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⑥大行不顾细谨, 。(司马迁《鸿门宴》)
⑦“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听听那冷雨》中的这句话巧妙化用了多首古诗,试写出其中一首。(3分)
, 。
, 。
27.名句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 ,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3、此地有崇山峻岭, ,又有 ,映带左右。
4、仰观宇宙之大, ,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5、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
五、诗歌鉴赏
2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峡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体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家贫,刻苦学习。1043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政。工诗文,晚年作品《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忱,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传诵干古的名句。
(1)通常情况下,烟霭都是白色的,在这首词里作者写“寒烟”却着一“翠”字,对此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这首词在摄景取物上的特点(与他人抒写羁旅愁思的作品比较),并探究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29.近日,《成都商报》刊登了一则报道:四川地震灾区首个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将于11月12日开园。青川县委宣传部领导表示,遗址公园拉开了该省地震遗址旅游产业建设的序幕。公园今后将考虑收费。
这则消息见报后,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地震遗址公园”该不该收费呢?读了这则消息,你觉得“地震遗址公园”收费到底应不应该?请谈谈你支持或反对收费的理由。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阐述完整,不超过50字。(5分)
答:
30.依据上下文,补全下面一首小诗。要求句式一致,修辞得当。(4分)
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曲调/是欢快甜美/还是凝重悲怆/只要你的曲子还在演唱着。
生活总是美好的////。
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故事/是新鲜生动/还是陈旧老套/只要你的故事还在讲述着。
七、名著导读
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31.阅读下面的《巴黎圣母院》选段,根据原著内容,回答问题。
在复活节后第一个美好的星期天早晨,做个早弥撒之后,一个活生生的小东西被放在圣母院前廊左侧的一张雕花木榻上,正对着圣克利斯朵夫的巨大塑像。
这个“活生生的小东西”是谁?他为什么被放在这里?后来发生了什么故事?请简述。
32.甘果瓦为什么与埃斯梅拉达结成名义上的夫妻?婚期几年?以何种形式确定?
八、作文
3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某天,一个爱尔兰小女孩下了火车,她的手里提着一袋很重的行李。她是去某个城堡里当女仆的,城堡离车站约一英里,小女孩请车站搬行李的工人捎带着把行李带到城堡里去,答应给他一先令。这是她口袋里仅有的钱。搬运工人用不屑的眼光拒绝了。这时一个人走上前来,他穿着随便,答应替小女孩把行李搬到城堡去。他提起行李,边走边和她谈话。到城煲以后,他接受了那一先令,再三地表示了谢意,然后才离开。直到第二天,女孩见到城堡的主人时,才发现昨天帮她把行李从车站运到城堡,并且接受那一先令小费的人,就是这个城堡的主人诺克福公爵。
世界上所有高贵的品质都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件事看起来不大,却可以使人有所联想和感悟。请你根据这篇短文引发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短文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D
2.D
3.C
4.C
5.B
6.A
7.A
8.
9.选C 解析:A《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正剧,不是悲剧,应为《奥赛罗》B惠特曼的诗集是《草叶集》D 波德莱尔是法国诗人
10.选A 解析:B句式杂糅,改为“原因是……”或“由……引起的”C成分残缺,在“将记入中小学生成长记录”前加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D搭配不当,“提高”与“是否”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11.D
12.B
13.A
14.题目“儿子的旋律”既指儿子放音乐和唱歌的旋律,又指年轻一代走出上一代人的庇护,独立而自信地开创未来,谱写属于自己的生活旋律。
15.
(1)(3分)父亲被免职、儿子与女友分手,父子二人同时告别了过去,开始了新的生活,因此,儿子说这句话反映了他乐观进取的精神,既是对父亲的安慰,也是对自己的勉励和对未来的期待。
(2)(3分)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父亲沉默而威严,他期待儿子理解却不肯说出;儿子则沉着而自信,小说开始写他的歌声“温存自信”,结尾又写他的话:“我很高兴不再有你的耀目光环笼罩我的光彩”,显然对自己独立开创新的生活是充满信心的。
16.
第①处:表现父亲对儿子漠不关心态度的失望;
第②处:既表现渴望得到儿子理解与安慰,又表达了对两代人之间隔膜的困惑,还包含了对儿子的责备;
第③处:透露出父亲因未能关心儿子、忽视儿子失恋的感受而产生的愧疚;
第④处:是父亲的深情呼唤,呼唤两代人携手并进,开创新生活。
17.(6分)小说虽未明确指出父亲被免职的原因,但从文中“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这样的叙述,以及儿子所说的父亲“一辈子正直无私”、“对信仰忠诚”这些话语中,不难猜出父亲可能是位老干部,如今,其思想观念已经像他的年龄一样老了,守旧僵化了。单凭勇气热情和忠诚开创事业的时代过去了,需要灵活的头脑、开放的观念、充足的知识储备的时代已经来临,父亲不可避免地遭到淘汰。因此,父亲被免职是时代发展中新陈代谢的必然结果。
18.
19.B
20.C
21.D
22.C
23.B
24.断句(5分,两处1分)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25.1.C(田:通“畋”,打猎)
2.A(焉:兼词,于此。B、为:前者动词,做,担任;后者介词,被。C、前者代词,代他;后者助词,用在时间词后,无实义。D、前者介词,在;后者介词,表被动。)
3.B(应译为:(文宣帝)对太后说:“唐邕(精明强干),一人可以抵得上一千人。”)
4.B(应为:皇帝多次赏赐唐邕)
5、略
26.①悟已往之不谏 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③挟飞仙以遨游 ④犹抱琵琶半遮面
⑤间关莺语花底滑 ⑥大礼不辞小让
⑦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剑门道中遇微雨
南宋.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27.1、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3、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4、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5、悟言一室之内 放浪形骸之外
28.(1)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绿波同色而莫辨,着一“翠”字,正与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2)他人抒写羁旅愁思,往往摄取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范公却反其道而行之,摄取阔远而艳丽的景物(碧云天、黄叶地、连波秋色、映山斜阳、接水天色)来表达。这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挚而不颓。(4分。能答到大意即可,不必强求文字相同。该题选材于新学案“一课一背”,引导对教学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利用,在设题上体现课改区《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29.(6分)评分标准:同意的理由:作为日常建设、维护的经费,可以把公园建设得更好;可以将收入捐助受灾群众或作为地方重建资金等。不同意的理由:收费会阻止一部分人进入,不应该利用灾难牟利等。(观点鲜明、阐释合乎情理2分,语言流畅完整2分。)
30.[示例一]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希望/是高远伟大/还是平凡微小/只要你的希望还在编织着。
[示例二]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画卷/是温暖热烈/还是凄清空潆/只要你的画卷还在展开着。
[示例三]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河流/是澎湃奔涌/还是无声无息/只要你的河流还在流淌着。
31.这个小东西是伽西莫多(1分),他因为长相怪异而被人遗弃,放在了圣母院的小木榻上(1分)。路过的人看他相貌奇丑,把它当作“可怕的小怪物”,认为应该把他烧死或淹死。后来,克洛德出于怜悯,收养了这个被遗弃的畸形儿,并为他取名为伽西莫多。(3分)
【小题1】甘果瓦被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舞姿吸引,一路跟随她,误入乞丐王国。如果没有乞丐王国的人嫁给他,他就要被处死。出于对甘果瓦的同情,爱斯梅拉达愿意嫁给他。(3分)婚期四年(1分),摔罐成婚(1分)。
33.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