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一个古罗马人来到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世界,他还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可以很快习惯环境;但1850年以后就不一样了。”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3卷导言
为什么不一样了呢?
第十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程标准】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工业革命的概念
工业革命 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革命性的变化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制度
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
机器时代
工厂时代
蒸汽时代
重点掌握三大变化: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18世纪末,世界列强殖民地分布图
哪一国最“烦恼”?
“幸福的烦恼”
注:到1800年,英国拥有的殖民地面积达1130万平方公里,超过本国领土的46倍以上。
英国?
知道为什么我这么优秀?
如果你是18世纪中的一个英国人,想开办一个工厂,那需要一些什么条件呢?
思考:
资金
原料
技术
市场
劳动力
政府支持
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大英帝国的“底气”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市场
资金
原料
劳动力
技术条件
国内市场:城市发展
国外市场: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
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
圈地运动、殖民掠夺
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自然科学的发展
经
济
条
件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就某一方面条件,或某些条件来说,在欧洲大陆也有比英国更好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英国
他国
VS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圈地运动
全球航路开辟以后
毛纺织品的需求增加
贸易中心的转移
羊毛需求激增
养羊
农民
牧场
驱动
驱赶
离开
供给
市场
劳动力
城市化进程加快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
原料
15世纪至19世纪,欧洲很多国家都出现过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的现象,称为“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在英国最为典型。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进一步推进圈地运动。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1733
“飞梭”
1760s
珍妮纺纱机
1768
水力纺纱机
1779
骡机
1785
水力织布机
(1)始于棉纺织业
1771
水力纺纱厂
阿克莱特
(细而易断)
(粗而结实)
(细而结实)
(地理限制)
(提速)
原因:
①棉纺织品质优价廉,市场需求量大。
②棉纺织业是新兴行业,没有旧传统和行会
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
动力革新
水力资源充沛的地方适不适合建设工厂?
①这些地区交通不便
②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开始标志
1702年纽科门蒸汽机
1782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复动式蒸汽机)
应用到各个领域
冶金厂
面粉厂
棉纺织业
交通运输业
1814年蒸汽火车出现
1807年蒸汽轮船出现
(2)动力革新: 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3)交通革命:汽船、火车
蒸汽时代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实际上,可以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蒸汽机的推广和各个部门的机械化,就更加需要数量多、精度高和规格统一的机器。刨床、镟床、汽锤、镗床等工作母机先后被发明出来。19世纪30—40年代,一个新的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诞生了。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完成标志: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用机器生产机器)
年份 成就 国别
1765年
1769年
1779年
1785年
1785年
1807年
1814年
珍妮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
骡机
水力织布机
哈格里夫斯
(纺纱工、木工)
阿克莱特
(理发师出身)
克隆普顿
(工人)
卡特莱特
(工程师、牧师)
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英国
英国
英国
英国
英国
瓦特
(机械师)
汽船
蒸汽机车(火车)
史蒂芬孙(矿工出身)
富尔顿
(工程师)
英国
美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
发明、改良者
第一次工业革命
发明者身份
主要国家
主要领域
主要标志
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科学技术与生产尚未真正结合
英国一枝独秀,然后再扩展到其他国家
局限于轻工业领域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工业革命的扩展
英国
法国
美国
日本
俄国
德国
英国——欧洲——北美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各国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
美
国
德国
瑞
典
戴姆勒
1883 汽油内燃机
狄塞尔
1897 柴油内燃机
(1) 原因
如同一个世纪以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19世纪下半叶的新工业革命也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19世纪50、60年代欧美主要国家民族民主运动的完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治前提。……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新发明的涌现,对于工业革命的形成至关重要,第二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在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下兴起的。……层出不穷的技术发明同样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工业革命的兴起离不开现有的物质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所达到的规模、水平和程度制约看产业的更新升级,这一点可视为新工业革命开展的经济前提。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①政治前提: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与巩固,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
②经济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③科技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④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其奠定了基础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2) 成就
①电力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877年爱迪生发明电灯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
◎内燃机
◎[美]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
◎[德]卡尔本茨发明的汽车
③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人们不仅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④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1880-1900年间,英国的钢产量从370万吨增加到600万吨,德国从150万吨増加至740万吨。美国从1875年的40万吨激增至1900年的1000万吨,一战前夕更高达2350万吨,令人瞠目。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内 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发 明 者 工匠、技师 科学家、工程师
发明基础 生产实践的总结 自然科学成果
时 间 1765--19世纪中期英开始
-法美结束(100年)
19世纪中期 德俄日开始 1866- 19世纪 末20世纪初 , 30多年
范 围 英国—法美—德俄日 同时开始于几国
重要标志 改良蒸汽机
-蒸汽时代 电力广泛应用
-电气时代
开始部门 棉纺织——轻工业 电力——重工业
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发明者多为科学家、工程师;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③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
②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范围广、规模大、进展迅速;
④主要领域:以重工业为主
最好的时代VS最坏的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三、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威廉·李卜克内西《忆马克思》
1.生产力: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给实现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阶级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大,还要多。”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进一步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进一步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9世纪英国纺织工厂
流水线生产
克虏伯钢铁厂垄断大企业
出现垄断组织
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得到了确立
管理日益科学化
规模扩大
人员、资本集中
2.生产关系: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建立,垄断组织出现。
实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
3.产业结构:工业化(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产业结构调整,国家中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并占主导地位,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对比两个图表,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1841年与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比重
4.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实际上,工业超过农业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压倒贵族地主阶级;工厂的兴起和城市的昌隆则表明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和壮大。”
——钱乘旦《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他们在欧美各国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如: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
②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如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
③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蓝领、白领的划分)
5. 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工业社会中的妇女从事文书工作的场景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则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改善;体育与文化发展;女性地位提高;人口增长;价值观念的转变……
6.社会问题突出
“到19世纪末, 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的贫民窟,仅在伦敦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就有20个以上。”
由于尚未建立垃圾清扫制度,垃圾粪便在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严重损害了居民的身体健康。
——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到18世纪,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宗教信仰被怀疑。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7.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美国、德国崛起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亚非拉国家或地区在被卷入世界市场的同时,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全球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西班牙、葡萄牙崛起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逐步扩展
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开始交融
殖民掠夺
武力侵略商品输出
瓜分世界资本输出
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总结: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时间
标志成就
主要发明者
主要国家
起始行业
能源
组织形式
交通工具
工业部门
特点
资本主义阶段
世界市场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蒸汽机
发电机、内燃机
技师和工匠
科学家和工程师
英国
英法美德日俄几国同时进行
纺织业等轻工业
能源等重工业
煤
电、石油
工厂
垄断企业
汽船、火车
汽车、飞机
纺织、煤炭、铁路运输
电力、石油、化工
科学技术与生产尚未结合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知识扩展: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史料一:美国历史学家亨 利·凯特·洛奇于1895年写道的: “各大国都在加快速度致力于其未来的扩张, 都在加紧其对世界上尚未染指的地区随时的防范; 美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大国,肯定不会放弃这条前 进的道路。”
史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社会生活
政治
思想
阶级
经济
两次鸦片战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爱国官兵反抗、
太平天国运动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西学器物层面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衣食住行风俗观念的近代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
思想
经济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设厂自救”“实业救国”,出现民族工业的第一个高潮。
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18世纪中国为什么没能发生工业革命?
政治
对外
文化
经济
英国
中
国
工场手工业时期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对比(15-18世纪)
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萌芽工场手工业重商主义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解放
殖民扩张
封建君主制
自然经济主体资本主义萌芽缓慢重农抑商
文化专制早期启蒙思想
开放转为
闭关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