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随堂知识点检测(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随堂知识点检测(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0 17:3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知识梳理★★
一、科技名著
1、《本草纲目》——明代, ,医药学家。这是一本规模空前的 。这本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广为流传到国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2、《天工开物》——明代, ,科学家。这是一本 ,对我国古代的 和 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广为流传到国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天工开物》被誉为 。
3、《农政全书》——明代, ,农学家。《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 、 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 巨著。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东起 、西至 ,总长万余里。长城是一个完整的 ,同时又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 )。
(二)北京城:明朝的北京城是在 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后明朝 朱棣(dì)进行大规模扩建,并正式迁都北京。明朝北京城有 、 、 和 。 (今称故宫)。北京城的建筑,以
为重点,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 ,是北京城的 ,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小说和艺术
(一)小说
1、《三国演义》——元末明初,又叫 作者 。是我国 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 之一。
2、《水浒传》——元末明初,作者 。是我国第一部以 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水浒传》运用 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3、《西游记》——明代中期, 。这是一部富于 ,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景,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
(二)艺术
书画艺术:代表人物有 、
戏剧:《牡丹亭》——明朝后期, 。他是当时最负盛名的 。
★★课后练习★★
1、明代的某部药物学著作中有关于预防疫病的记载,谓凡疫气流传,可于房内用苍术、艾叶、白芷、丁香、等药焚烧以进行空气消毒辟秽。该书是(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四库全书》 D.《本草纲
目》
2、明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是这一历史时期文化的特点。明朝出现了三大科技名著《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它们的问世反映出( )
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 D、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3、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作者旨在说明( )
A、重农思想 B、经济水平发达 C、重视工艺制作 D、科技领先世界
4、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关隘是防御重地,城台可以储存兵器.粮食等,烽火台可以传递信息;沿线还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这说明了明长城( )
A、为了防御蒙古贵族南扰 B、是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C、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D、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5、元末明初,一些文人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这些都是在群众集体创作的基础上,经过作家加工再创造而完成的。这体现了(  )
A.世俗价值观成为社会主流 B.文学形式日益多样化
C.文化发展日趋平民化 D.小说的文学价值得到社会认同
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下列有关明朝在科技、建筑、文学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北京城修建于明太祖时期 B、长城是各族人民交往的纽带
C、《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D、《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4月20日,《中国中医药报》指出: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历史悠久,学术特点明显。从两千多年前的东汉到清代,中医药抗疫学术理论不断创新,形成较为系统的防治疫病的理论体系和赖以传承发展的学术基因。在近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实践中,中医药充分显示其独特疗效。这缘于中医药独特的适宜抗疫的学术基因,简要来说,主要有哲学思维.辩证论治.大医人文.整体观念.生态药性.民族独创、内外兼治等凸显中医药学科特色的学术基因。
(1)东汉时期,我国中医药理论体系开始形成。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中医大家,出现了许多医药成就,请举两例加以说明(要求写出中医大家的姓名及成就)。
(2)唐代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之训,成为“医者仁心”的践行者。中医的“医者仁心”与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密切相关。最早提出“仁”的思想家是谁?
(3)“生态药性”是中医药学科的学术基因之一。明代哪一巨著总结了中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其作者是谁?
(4)结合材料和中国抗疫实践,请你对中医药的发展提一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