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灯笼》课件(共14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 《灯笼》课件(共14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1 21:44:34

文档简介

灯笼
一、导入:同学们,一个灯笼的光晕下,仿佛能让我们看到那晃荡着的身影,听到村落间的犬吠,闻到花生篮里的馨香……倘若没有一种深沉的故乡情结和庄重的历史责任感,是写不出这样温存而隽永的散文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看看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他对灯笼怎样的情怀。
二、寻读:一勾一点知内容(快速结束,3-5分钟即可)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事情,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师示范举例: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明确: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
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小结:作者围绕灯笼写的这一系列事情,其实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祖父和母亲代表的是亲人温情;村头高挂的红灯和元宵节看灯代表的是家乡风俗;族姊远嫁的场景,进士第的官衔灯,纱灯上描红等待,代表的是时间的沧桑,历史的况味。
三、赏读:一词一句悟情感(此部分着重于朗读,再读,读出情感,以及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的变化)
过渡:但是这其中却有一处不合理,作者围绕灯笼写了这一系列事情,最后提到的却是“燎原的烈火”,为什么从灯笼变成了烈火?
小组合作: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思考讨论,这三部分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找到相关的语句或语段,并说一说通过这些内容,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部分:感受家人音容——亲人温情;(朗读关于祖父和母亲的描写,体会情感是温馨的。)
追问:文中作者写了自己的哪些亲人?最让人动情的是哪些描写,并说一说原因。
明确:体会祖父的慈爱和博学以及灯笼笼罩下的温馨月夜。
感受母亲的慈爱和关心,明白小小的灯笼就是母爱的光的闪射。这里注重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增强学生体验,丰富学生情感,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人物的特点。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第二部分:感受家乡风俗——故园思恋;(朗读关于孤行客和元宵节看灯的语句,体会情感是开心高兴的。)
【“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梦都随了蜡火开花”(开心)】
第三部分:感受历史况味——爱国情怀。(朗读家族变迁,褪色的朱门,带来的悲凉之感,对汉献帝的感慨,以及最后的激情。)
【“于今是破落户了……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
“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感叹)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神往)
“唉,壮”(悲壮)】
重点赏析:齐读第三段,“灯笼”最能引发作者感受的一个词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时代宏愿?
1.壮——汉献帝的幽怨,将军的壮怀,“我的宏愿。”
提示:蒙恬,虽无数次北击匈奴,保一方平安,修筑万里长城,然最终被赵高迫害至死的悲壮;有着“飞将军”之誉的李广数次抗击匈奴,最后一次漠北之战中,因迷失方向未能参战而愤愧自杀的悲壮;是辛弃疾满怀爱国热情却报国无门的悲壮。
追问:作者借这些典故,想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悲壮
过渡:作者借灯笼抒发的仅仅是悲壮之情吗?
2.“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悲壮激越,敢于担当,舍身革命洪流的豪情。
插叙本文的写作背景,感悟借灯笼抒发的誓愿: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山河,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以回忆为主题的文章。
3.“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历史,帮助学生体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前景领会作者愿投身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革命大业中,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昂扬姿态。
再次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过渡语:这篇文章中,作者对于灯笼的情感是变化多样的,除了情感过程上的变化外,你还能看出情感上有什么变化?(提示:情感的范围和程度)
PPT显示:
一盏灯笼, 一盏灯笼,
闪着祖父的慈爱, 为夜行之人指路,
漾着母亲的牵挂, 除去他们内心的恐惧和孤寂;
贮蓄着对亲人的感激;
一盏灯笼, 一盏灯笼,
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耀着往昔英雄英勇杀敌的气概,
镌刻着家族历史的变迁; 也激荡着我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誓愿!
明确:吴伯箫写喜欢火喜欢灯笼的孩童心性,写自己的往昔经历,每一个文字里饱含思亲怀旧的深情;记乡俗民情,灯笼折射出醇厚地地方文化;引诗词典故,抒发自己的誓愿。从个人的情感圈子跳脱出来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从最初的喜转到结尾的悲壮激越。这也许就是他喜欢灯笼的原因吧。
四、小组合作讨论:灯笼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品,从古至今承载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情感和记忆,但时至今日,灯笼正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那么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和元宵节中,有没有哪些风俗也在逐渐消失,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的呢?(提前一天布置好练笔,当堂让学生展示)
五、扩读:一篇一本开眼界
阅读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和《菜园小记》,加深对吴伯箫作品的了解。
进一步阅读《端午的鸭蛋》《云南的歌会》《春酒》等作品,摘录有关民俗和亲情、故乡的情感文字,形成丰富的阅读积累。
感触:因为过于紧张,情感分析完以后忘记让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后两个自然段,以致于过渡到讨论民俗环节时,有些突兀。所以朗读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体悟情感,也是环节衔接间的过渡和缓冲。(共14张PPT)
一个灯笼的光晕下,我们仿佛看到那晃荡着的身影,听到村落间的犬吠,闻到花生篮里的馨香……
倘若没有一种深沉的故乡情结和庄重的历史责任感,是写不出这样温存而隽永的散文的……


一盏灯笼,
蕴藏着多少深情。



寻读
一勾一点知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事情。
一勾一点知内容
第一部分:感受家人音容
第二部分:感受家乡风俗
第三部分:感受历史况味
赏读
一词一句悟情感
散文最基本的特征是形散而神聚,散文归根到底是要抒情的。吴伯箫散文追求的是一种含蓄而蕴藉之美,这得益于作者的一个写作习惯:
一般不即兴成文,而是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感情之后,再回过头来,追述从前的经历。因此,他的散文在平淡的叙述下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内涵。
赏读
一词一句悟情感
这三部分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找到相关的语句或语段,并说一说通过这些内容,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赏读
一词一句悟情感
齐读最后两段,思考“灯笼”最能引发作者感受的一个词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时代宏愿?
一词一句悟情感
蒙恬,虽无数次北击匈奴,保一方平安,修筑万里长城,但最终被赵高迫害至死;“飞将军”李广数次抗击匈奴,最后一次漠北之战中,因迷失方向未能参战而愤愧自杀;辛弃疾满怀爱国热情却报国无门……
一词一句悟情感
背景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赏读
一词一句悟情感
为什么从开头的灯笼变为了结尾“燎原的一把烈火”?
多情的灯笼
一盏灯笼,
闪着亲人的慈爱和牵挂;
一盏灯笼,
折射出醇厚的地方文化;
一盏灯笼,
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镌刻着家族历史的变迁;
一盏灯笼,
耀着往昔英雄杀敌的气概,
激荡着作者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誓愿!
讨论
灯笼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品,从古至今承载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情感和记忆,但时至今日,灯笼正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那么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和元宵节中,有没有哪些风俗也像灯笼一样正在逐渐消失,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的呢?
扩读
一篇一本开眼界
1.阅读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和《菜园小记》,加深对吴伯箫作品的了解。
2.进一步阅读《端午的鸭蛋》《云南的歌会》《春酒》等作品,摘录有关民俗和亲情、故乡的情感文字,形成丰富的阅读积累。


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