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那个星期天 作业
9 那个星期天
课后作业(一)
班别:______ 姓名:______ 难易度:★☆☆
【夯实基础】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míng mèi fāng zhuān dān gē
róu cuō zhàn kāi yī wēi
二、按要求完成。
1.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改正。
(1)一个人平生(一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 )
(2)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空空荡荡)。( )
(3)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消灭),一派荒凉。( )
(4)我感到母亲惊惶(惊异)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
2.根据意思,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1)光线不足。( )
(2)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
(3)伤感;失意。( )
(4)(景物)鲜明可爱。( )
(5)人烟少;冷清。( )
三、按要求写词语。
1.表示“期望”的词语:
盼望
2.表示“惶恐”的词语:
惊惶
【能力提升】
四、品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我”的心理的。
1.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
2.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绝不许她再耽搁。
。
【综合运用】
五、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本文是中国著名作家 写的一篇
,他的代表作还有 。
2.找出对应部分的文段。
(第_____自然段):“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_____自然段):“我”终于知道哪儿也去不成了。
(第_____自然段):写母亲安慰失望的“我”。
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课后作业(一)
一、明媚 方砖 耽搁 揉搓 绽开 依偎
二、1.(1)√ (2)√ (3)流逝 (4)惊慌
2.(1)昏暗 (2)缥缈 (3)惆怅 (4)明媚 (5)荒凉
三、1. 渴望 期盼 期待
2. 惊恐 慌张 慌乱
四、1.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2.通过描写“我”在等待母亲洗衣服时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我”迫不及待去玩的心情。
五、1.史铁生 记叙文 《我与地坛》
2.1 2-6 7
3. 本文写了一个小男孩盼着母亲星期天带他出去玩的事。
4.“我”的心情变化。
第 2 页 共 4 页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那个星期天 作业
9 那个星期天
课后作业(二)
班别:______ 姓名:______ 难易度:★★☆
【夯实基础】
一、给加点字注音。
急遽( ) 惆怅( )( )
咔嚓( ) 缥缈( )( )
绽开( ) 耽搁( )( )
二、为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缥缈 耽搁 惆怅 明媚 急遽
1.急速。 ( )
2.拖延。 ( )
3.伤感;失意。 ( )
4.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 )
5.(景物)鲜明可爱。 ( )
【能力提升】
3、给下列句子选择适当的描写方法。(填序号)
1.给下列句子选择适当的描写方法。(填序号)
A.环境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1)母亲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
(2)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 )
(3)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
2.根据课文内容,为以下情境填写作者心情。
(1)阳光明媚。 ( )
(2)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 )
(3)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都渐渐按下。( )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你认为“我”的母亲是个怎样的母亲?为什么?
3.默读第4-6自然段,找出描写的方法,批注作用及你的感受。
4.默读第7自然段,找出描写的方法,批注作用及你的感受。
【综合运用】
四、课内阅读。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去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这个片段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不直接写“我”的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和声音?
【参考答案】
课后作业(二)
一、jù chóu chàng chā piāo miǎo zhàn dān gē
二、1.急遽 2.耽搁 3.惆怅 4.缥缈 5.明媚
三、1.(1)C (2)B (3)A
2.(1)开心、兴奋(2)落寞、孤寂(3)越来越惆怅
四、1.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2.辛苦的母亲,温柔的母亲。(答案合理即可)
3.如:“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等一列的环境描写,把“我”焦急无奈的情感融入环境描写中。“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等语言描写及“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等心理描写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
4.“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等环境描写,以及“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的神态描写,表达了“我”失望委屈的心情。
五、表现了“我”不能出去玩的失望和委屈。通过环境描写的方式,更能衬托当时“我”的心情。
第 2 页 共 4 页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那个星期天 作业三
9 那个星期天
课后作业(三)
班别:______ 姓名:______ 难易度:★★★
【夯实基础】
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是( )。
A. 急遽(jù) 咔嚓(cā) 忱搁(dān)
B. 蚁穴(xué) 跘脚(bàn) 消逝(shī)
C. 绽开(zhàn) 揉搓(cuō) 惆怅(chóu)
2、近义词填写。
依偎——( ) 消逝——( )
明媚——( ) 盼望——( )
【能力提升】
3、写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 )
2.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
3.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 )
你有过等待的经历吗?请你任选上面两种描写方法,写一写你等待时的心情。
【综合运用】
四、课外阅读。
合欢树(节选)
史铁生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B.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C.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比获奖更重要。
D.“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作者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 而用《合欢树》为题?
【参考答案】
课后作业(三)
一、1.C
二、依靠 消失 明朗 期望
三、1.语言描写 2.动作描写 3.环境描写
四、1.B
2.①合欢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
③合欢树里还有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沉重的愧疚。
④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第 1 页 共 4 页9 那个星期天 第二课时
教案
一、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结构与大意,并且能够抓住“我”的情感变化。在本课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表达,感悟真情。
二、教学目标
1.写法导读,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把握描写人物心情的表现手法。
2.理解“我”在等待母亲时的心情变化,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叙述的情境,抓住重点语句,把握描写方法。感受母子之间的情感流露。
【教学难点】
读懂细节描写,体会写法的作用。阅读对比,明确异同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生词。
2.主题回顾:出示内容提示和写法导读。
3.出示结构提示:三个部分的段落及内容。
(二)探究表达
1.故事起因: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文中出现了______次“答应”。
(2)我的心情是_________,你从哪里看出来?
2.主线导读:展示“我”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我”的感情。
3.事例呈现:展示导致“我”心情变化的事例,学生自由回答。
4.心情变化一:兴奋期待。
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找出描写的方法,批注作用及感受。
指名学生分别回答,找出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句子。
5.心情变化二:焦急无奈。
学生默读第4-6自然段,找出描写的方法,批注作用及感受。
学生举手回答,找出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的句子。
6.间接描写:提出问题,什么是间接描写?
提示:“焦急又兴奋”的心情描写,是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生阅读出示的第4自然段选文,并找到类似的句子进行批注,比赛说一说。
7.情感表达:出示第4自然段选文,图文结合感受“我”的情感。
交流分享:你有过类似的等待经历吗?(当时的心情)
8.借景抒情:出示第6自然段选文,学生自由寻找借景抒情的关键词语,说一说运用的手法和朗读感受。
重点:明确环境描写。
9.心情变化三:失望委屈。
学生默读第7自然段,找出描写的方法,批注作用及感受。
学生举手回答,找出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的句子。
10.阅读第7自然段,了解“我”的心情,分享阅读的感受。
(三)走近人物
1.教师提示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找到文中“我”的反应。
分享:说一说母亲还会做哪些家务事?你感受到母亲是……
2.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分享活动:如何评价“我”的母亲?不局限回答,鼓励多种回答。
(1)为生活操劳,疏忽了孩子的感受。
(2)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承诺。
(3)没有呵斥、直接拒绝伤害孩子。
母亲:心酸又令人感动。 “我”:体谅母亲的难处。
(四)体悟情感
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语句,并说明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出示例子,学生举手说一说。
重点:环境描写烘托了情感表达。
2.提问课文是怎样进行环境描写的。
(1)客观地了解事件发生时的周围环境。
(2)明确事件的色彩。(凄惨——阴沉/愉快——清朗)
出示例子,学生举手说一说。
3.教师提问:《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名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对遗漏进行补充。
(五)课堂小结
1.出示本课的主要内容。
2.主题升华:儿时等待的分分秒秒至今铭刻心头,那记忆中画面挥之不去。母亲已经长逝,唯有那清晰的等待、至纯的母爱萦绕心头。
师:在你心中,你觉得“母爱”是什么?(学生举手分享)
(六)随堂小测
1.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描写以下情境。
(1)描写中秋之夜,烘托节日快乐祥和的气氛。
(2)期中考试没考好,放学路上很难受。
(七)板书设计
(八)布置作业
1.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运用记叙文六要素)。
2.拓展:阅读有关母爱题材的文章。
第 4 页9 那个星期天 第二课时
学案
姓名: 班级: 成绩:______
一、学习目标
1.写法导读,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把握描写人物心情的表现手法。
2.理解“我”在等待母亲时的心情变化,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2、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借助课文叙述的情境,抓住重点语句,把握描写方法。感受母子之间的情感流露。
【学习难点】
读懂细节描写,体会写法的作用。阅读对比,明确异同点。
3、知识构建
【素养储备】
1.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运用记叙文六要素)。
2.阅读有关母爱题材的文章。
【自主学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并组词。
____ ____ ____ ____
媚( ) 砖( ) 蚁( ) 叨( )
____ ____ ____ ____
绊( ) 绞( ) 耽( ) 揉( )
____ ____ ____ ____
绽( ) 搓( ) 惶( ) 吻( )
____
偎( )
2.故事的起因是
。
4、知识训练
【基础训练 字词强化】
1.形近字辨析组词。
拌( ) 饺( ) 偎( ) 蚁( )
绊( ) 绞( ) 喂( ) 仪( )
2.照样子,写词语。
一声不吭(一×不×) __________ __________
念念叨叨(AABB式) __________ __________
翻箱倒柜(含动词) __________ __________
【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
1.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我”的感情?
2.默读第3自然段,找出描写的方法,批注作用及你的感受。
【课后训练 拓展延伸】
1.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描写以下情境。
(1)描写除夕之夜,烘托节日快乐祥和的气氛。
(2)期中考试没考好,放学路上很难受。
2.结合《匆匆》与《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的内容,说说它们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篇课文都运用了将情感融入_________的方法。
不同点:《匆匆》中一连串的问句占了全文很大篇幅,把情感__________地表达出来;《那个星期天》更多地将情感融入人、事、景物中__________地表达出来。阅读有关母爱题材的文章。
参考答案
知识构建
【素养储备】
1.略。 2.略。
【自主学习】
1.mèi 明媚 zhuān 砖头 yǐ 蚂蚁 dāo 唠叨 bàn 绊倒 jiǎo 尽脑汁 dān 耽误 róu揉搓
zhàn绽放 cuō 搓一搓 huáng惶恐 wěn亲吻
wēi 依偎
2.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我开始盼望。
知识训练
【基础训练 字词强化】
1.示例:搅拌 绊倒 饺子 绞杀 依偎 喂养 蚁穴 礼仪
2.示例:
一言不发 一丝不苟
快快乐乐 许许多多
指手画脚 手舞足蹈
【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
1.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神态描写。
2.环境描写和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如“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等句子表现了“我”这时兴奋期待的心情。
【课后训练 拓展延伸】
1.(1)除夕之夜,千万家灯火通明,夜空中绽放着一朵朵烟花,不时传来人们的阵阵欢呼。
(2)我垂头丧气地往家里走去,天空灰蒙蒙的,我感觉悲伤的心里更加冰冷了……
2.具体事物中 直接 间接
第 2 页9 那个星期天 第一课时
教案
一、学情分析
本课讲述了“我”第一次殷切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通过动作、环境等描写了“我”等候时的情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同时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我”的心理变化。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主要内容。感知作者的心理变化。
2.检查预习,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明媚、念叨”等词语,积累运用。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识字,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反复阅读,初步体会“我”在等待母亲时的心情变化。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1.话题引入,出示人物经历。
2.板书课题,揭示含义:以内容命题。
教师介绍本文体裁为记叙文,以及记叙文的定义。
3.走近作者:史铁生。
(二)检查预习
1.预习检查: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的问题。
(1)课文分成几个部分?
(2)“那个星期天”主人公是_____。发生了_________(事情),结果____________。
(3)默读课文,把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句多读几次。
(4)有疑问的地方请提出来,批注交流。
2.主题把握:教师提示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时要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
3.结构展示:学生自由回答结构分层。
提示:心情变化。
第1自然段:“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2-6自然段:“我”终于知道哪儿也去不成了。
第7自然段:写母亲安慰失望的“我”。
(三)字词积累
1.词语认读:全班生读,教师指出读错的字音。
拨弄 惊慌 亲吻 挽回 依偎 停顿 晃动 耽搁 翻箱倒柜
提示:在文中圈出以上动词所在的句子,并批注有关人物的心情及感受。
2.理解词义:提示学生通过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了解词义。
明媚 草丛 画报 休止 时光 荒凉 沉郁 漫长
3.生字展现:出示本课生字及生词,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
4.重点生字指导:教师对“蚁、耽”两个重点字进行范写,要求学生跟写。
(1)蚁:辨析“蚁”和“议”,分别进行组词训练。
(2)耽:比较“耽”和“眈”,分别进行组词训练。
5.偏旁识记:
(1)出示“绊”“绞”“绽”,学生指出偏旁,再进行组新字的练习,举一反三学习。
提示:带有“纟”的字都与丝线、纺织、布匹有关。
(2)出示“揉”“搓”二字,进行组词练习,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来思考提手旁的字都与什么有关。
6.词语理解:
提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使用换词法、工具书等方法来学习词语。
7.词语解惑:
(1)指名学生找出所在的句子进行朗读。
(2)课堂交流理解不懂的词语,教师及时解惑。
(四)抓住线索
1.导读提示:教师提出“线索”,学生阅读后举手回答文中三种不同的心情: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引导学生找出不同心情相对应的语句(语言、动作……)并批注感受,进行交流。
2.叙述顺序: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寻找关键信息,理出时间顺序。
重点:第一次盼望 星期天(照应题目)
3.关键句提示: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批注,指名学生说一说找到的句子。
师:同学们是从课文中的哪句话知道了“我”的心情变化呢?
(五)课堂小结
1.我的收获:
(1)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_,主人公是_____。
(2)“我”的内心活动变化是_____________。
(3)本文写了一个小男孩盼着母亲星期天带他出去玩的事。我的阅读方法:_________。
(六)随堂小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míng mèi fāng zhuān yǐ xué dān gē
( ) ( ) ( ) ( )
róu dòng zhàn kāi qīn wěn yī wēi
( ) ( ) ( ) ( )
2.按要求,写词语。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盼望——( ) 明媚——( )
焦急——( ) 消逝——(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盼望——( ) 明媚——( )
焦急——( ) 惊慌——( )
依偎——( ) 消逝——( )
(七)布置作业
1.细读课文并批注,掌握积累生字新词。
2.了解:收集阅读史铁生的杂文或者座右铭。
第 5 页9 那个星期天 第一课时
学案
姓名: 班级: 成绩:______
一、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主要内容。感知作者的心理变化。
2.检查预习,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明媚、念叨”等词语,积累运用。
2、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识字,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学习难点】
反复阅读,初步体会“我”在等待母亲时的心情变化。
3、知识构建
【素养储备】
1.请抄写一首关于母爱的诗。
2.什么记叙文,它的六要素有哪些?
【自主学习】
1.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命题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_____________
主要作品:
获奖记录:
4、知识训练
【基础训练 字词强化】
1.在田字格中写下本课生字,并标注拼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盼望——( ) 明媚——( )
焦急——( ) 惊慌——( )
依偎——( ) 消逝——( )
3.写下你不懂的词语并在词典查找相关意思:
( ):
( ):
( ):
( ):
【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
1.根据记叙文的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根据线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
【课后训练 拓展延伸】
1.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横线上。
(1)我得(dé děi)_______意地望着妈妈,心想:我得(dé děi)_______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
(2)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jù jué)_______的变化,孤独而惆怅(zhōu càng chóu chàng)__________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cā chā)_______咔嚓搓(cuō chā)_______衣服的声音。
2.阅读史铁生的文学作品,和同桌交流阅读心得。
参考答案
知识构建
【素养储备】
1.示例: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它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自主学习】
1.《那个星期天》
2.记叙文
3.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命题
4.“我”
5.史铁生
①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②短篇小说集:《命若琴弦》③散文集:《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扶轮问路》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知识训练
【基础训练 字词强化】
1.略。
2.期待 亮丽
着急 惊惶
依靠 消失
3.略。
【课堂学习 素养提升】
1.本文写了一个小男孩盼着母亲星期天带他出去玩的事。
2.(1)兴奋期待。如语句“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2)焦急无奈。如语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3)失望委屈。如语句“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课后训练 拓展延伸】
1.(1)dé děi (2)jù chóu chàng chā cuō
2.略。
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