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章 第三节
目录
1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
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
3
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基础知识明晰
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经济现象
目的
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利润
过程
产业转出区
产业承接区
对外直接投资建厂等方式
实现生产地转移
发达区域
欠发达区域
类型
国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借例构建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①劳动力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充足、高素质且工资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由于劳动力价格会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因此产业会不断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地区转移,导致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变化。
产业转移目的地的劳动力,具有怎样的特点?
劳动力价格的变化如何影响产业转移的方向?
借例构建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②市场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和国家政策的不同,一个国家的产品销往另一个国家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企业为了避开跨国销售所面临的各种限制,就直接在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市场因素如何影响产业转移的方向?
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产业承接地也会发生变化。
借例构建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③政策
间接干预调节市场机制。
项目审批、价格管制、紧缩信贷等方式迫使落后产业向外转移。
优惠的土地、税收、域的补贴政策。
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政策如何促使产业转出地进行产业转移?
政策如何促使产业承接地吸引产业进驻?
借例构建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④其它
国际形势的变化、原生产区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运输成本增加
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导因素因产业类型而异。
还有哪些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产业转移是否是单一因素导致的?
借例构建
产业转移
国际形势变化
国家政策调整
用地紧张
地价昂贵
环境污染
其它因素
原生产地
数量
质量
价格
劳动力因素
市场因素
开辟国际市场
避开限制
市场变化
政策因素
间接干预
提供优惠
改善基础设施
提升服务水平
2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
延例拓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大量引进美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轻纺工业,推动了经济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向国外转移产业,推动东亚、东南亚持续、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延例拓展
日本
中国台湾地区
中国香港地区
韩国
新加坡
20世纪60-70年代
纺织等工业
钢铁、化工和造船等产业
产业转出地条件
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应对世界石油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冲击
产业承接地条件
劳动力素质和成本具有较大优势
延例拓展
中国东部
泰国
马来西亚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
20世纪80-90年代
家电、服装、汽车、电子等产业
产业转出地条件
致力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产业承接地条件
开放的优惠政策、充足的劳动力、
广阔的市场等优势
中国台湾地区
中国香港地区
韩国
新加坡
延例拓展
中国中西部
越南
柬埔寨
老挝
缅甸
21世纪以来
服装、制鞋、家电等产业
产业转出地条件
劳动力价格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
产业承接地条件
更具有劳动力优势
中国东部
泰国
马来西亚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
延例拓展
日本
中国台湾地区
中国香港地区
韩国
新加坡
中国东部
泰国
马来西亚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
中国中西部
越南
柬埔寨
老挝
缅甸
延例拓展
新产业发生的规律
世界: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的少数国家最先发生
国家: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的某个区域最先发生
产业转移的意义
产业转移把某产业从创新低扩散到其他地区
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3
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延例拓展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新建主导产业
产业转移
第一次转移
棉纺织
合成纺织
重化工业
第二次转移
钢铁
化工
汽车
电器
运输机械
精密机械
第三次转移
摩托车
消费电子产业
微电子、新能源
宇航、生物工程
人工智能
日本通过产业废旧建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转出
国家或地区
产业
向外转移
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延例拓展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历程
韩国通过产业承接加快工业化进程
20世纪70年代
重点发展战略产业
钢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造船、汽车
政策倾斜
投资倾斜、
贷款倾斜、税收优惠
扶植大企业集团
1973年
参考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经验,强有力推动重化学工业化建设
设备升级,避免淘汰,吸引国内外资本合作,找到更多发展出路
20世纪80年代
重化学工业
得到快速发展
纺织等轻工业和钢铁、石化等基础原料产业主导制造业增长
发展中
国家或地区
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缩短产业升级时间
加快工业化进程
延例拓展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
设计
加工
营销
附加值
在同一产品的价值构成中,设计、营销环节占比较高,加工环节占比较低。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一般只将产品的加工环节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
国际产业转移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选择发展相应的产业,促进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
产业转移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承接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思考
按照不同国家在产品生产环节价值链的分工,发展中国家总是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时候应注意什么问题?
注重引进技术,加强研究,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延例拓展
0
1
2
3
4
5
6
失业率/%
1990
1995
2000
20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失业率的升高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转出地
产业转移
就业机会
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承接地
4课堂精练
循例反馈
材料一 下图为某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方向和产品输出方向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出口加工区(产业承接地)提供的条件和进出口情况图。
循例反馈
(1)材料一图中实线箭头表示 方向,虚线箭头表示 方向。
(2)材料二图中,出口加工区为吸引更多的产业转入,除了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服务外,还应该提供哪些条件
(3)简要谈谈产业转移对承接地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影响。
产业转移
产品输出
廉价的劳动力、优惠的政策等。
有利: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等。
不利: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造成资源紧张等。
循例反馈
皖江(长江安徽段)城市带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利用苏、浙、沪等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鸟”之机,形成了纺织、家电、汽车产业基地。下图为皖江城市带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示意图。
循例反馈
(1)从产业结构和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分析“腾笼换鸟”对苏、浙、沪等沿海地区的影响。
(2)产业转入对安徽皖江地区的发展有何影响
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出,有利于苏、浙、沪等沿海地区产业升级,使生产要素集中到高新技术等产业。
地理环境: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质量改善。
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皖江地区劳动力就业;地理景观人文化增强(增加了大量的厂房、道路等景观),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