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流域内协调发展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流域内协调发展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20 10:1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章 第一节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的措施。
借鉴黄河流域内协调发展的措施,根据流域的地理环境特
征,掌握流域综合开发的一般方法和措施。
课 标 要 求
教 学 目 标


Contents
流域内水资源协作开发
第一部分
黄河的调沙减淤
第二部分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第三部分
流域内的综合开发
第四部分
PART
01
流域内水资源协作开发
知 识 梳 理
01
02
03
水系:由河流干流、支流和连通的湖泊、沼泽组成的水网系统。
流域:河流水系获得补给的地面集水区。
流域
支流
干流
分水岭
水资源的功能:农业灌溉、淡水养殖、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航运、水能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等。
对区域具有开放共享性
知 识 梳 理
(1)流域具有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
(2)流域可能跨越不同的行政区,由不同主体分别行使管理权。
统筹管理(河长制)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经9个省级行政区。黄河含沙量大,径流量少,存在着上下游之间调沙减淤、水量调控等问题。
注:链接 点击河长制
2016年12月,我国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多级河长体系,构建河湖管理保护机制。
河长制是一种流域管理机制,可以有效解决上游和下游,岸上和岸下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等问题。
河长制
< 返回 >
思 考
(1)为什么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
(2)为什么黄河没有成为重要的航运通道?
由于黄河含沙量大,当黄河流到地势低平的下游时,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悬河”,河床高于两岸地面,几乎没有支流汇入。
黄河径流量相对较小且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常会出现断流,冬季封冻,泥沙含量高,水位较浅,不利于航运发展。
PART
02
黄河的调沙减淤
知 识 拓 展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黄土高原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的危害
易决
易徙
易淤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 黄河含沙量大 → 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坡度变小 → 流速缓慢,泥沙沉积 → 下游河床抬高
黄河下游“易淤、易决、易徙”的原因
探 究 点 1
在山坡上,沿等高线每隔一定距离修建的截流、蓄水沟槽。适用于15°-25°的陡坡。
水 平 沟
中游黄土高原侵蚀区的治理
谷 坊
淤 地 坝
在易受侵蚀的沟道中,修筑的土、石建筑物,可以巩固并抬高沟床,稳定沟坡。
在多泥沙沟道中修建的建筑物,可以拦泥淤地,减少洪水、控制侵蚀,增加农田。
中游黄土高原侵蚀区的治理
梯 田
在缓坡上沿等高线修建的条状、断面呈现阶梯状的田块,一般用于粮食种植。
中游黄土高原侵蚀区的治理
鱼 鳞 坑
在坡面上修筑成“品”字形排列的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型空穴,用于植树造林。
中游黄土高原侵蚀区的治理
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
(1)图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
A充分利用沟底谷地,扩大耕作业规模
B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综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C通过固沟、护坡、保塬工程,彻底治理水土流失
D实行轮荒耕作制度,提高土壤肥力
(2)图示小流域治理最适合采用农业技术措施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鱼鳞坑是该小流域在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措施,人们在挖坑培埂时往往将半圆形的埂筑得中间高、两侧低,其目的是(   )
A提高鱼鳞坑美观度,增强观赏性 B增加鱼鳞坑容量,防止坑水外溢
C使坑内溢水分散流动,减弱径流的冲刷力 D增强坑埂的坚固度,防止洪水冲毁坑埂
山西省作为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积极开展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读山西省某小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鱼鳞坑示意图,回答(1)~(3)题。
组 题 对 练
B
A
C
案 例 分 析
南小河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
黄河中游的一块翡翠
南小河沟是泾河支流蒲河左岸的一条支沟,位于甘禽省庆阳市西峰区西南,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小流域。治理前,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每平方千米每年平均泥沙流失量达4300吨,最高可达1万吨。20世纪50年代,这置开始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根据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了“保源、护城、国沟”的治理方针,变成了“黄河中游的一块翡翠”。
PART
03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1.流域水资源状况分析
(1)流域水资源状况
流域水资源丰富程度主要看径流量的大小:径流量大,说明水资源丰富;径流量小,则流域水资源贫乏。
归 纳 分 析
黄河流域面积约是长江流域面积的40%,但年径流量约是长江的1/15。
(2)流域内水资源供给状况分析
流域内水资源的供给状况主要看流域内水资源的需水量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而流域的需水量则取决于流域内的人口、城市及产业的分布状况。人口、城市密集,产业发达,则水资源需求量大,则会表现出水资源紧张状况。
流域内的人类活动的不合理,也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污染、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
归 纳 分 析
自1972年出现断流现象,2000年开始得到改善。
注:黄河自然断流指黄河最下游一个水文站利津水文站测得的径流量不足1m /S。
探 究 点 2
为什么要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监管?
黄河流域面积较广,但径流量较少,而流域内人口、城乡较为密集,耕地数量较多,人水矛盾较为突出;且流域内水资源存在无序利用、水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
问题1
问题2
工农业生产中的不合理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紧张状况,其主要的表现是什么?
农业灌溉不合理,利用率低;工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导致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其次废水的不合理排放易导致水污染。
问题3
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上看,黄河沿岸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重点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
2.流域水资源的调配措施
(1)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
科学合理地进行水资源的统筹规划分配,即兼顾流域生态用水,也保证生产、生活用水。
1999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被授权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和分配。200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制定了《黄河取水许可管理实施细则》。
探 究 点 2
修建水库蓄水
修建引水工程、跨流域调水
修建治污工程
2.流域水资源的调配措施
(2)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进行开发利用
治理水污染,提高利用率
解决季节性用水不足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探 究 点 2
节水农业
发展治污技术
推广节水工业
发展循环经济
2.流域水资源的调配措施
(3)通过技术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探 究 点 2
新型煤化工以低端的褐煤为原材料,制取替代石油和燃料油的化工产品,但是新型煤化工的高耗水已经成为黄河流域水危机最大隐忧和软肋,黄河各地只能采取水权置换的方法,解决煤化工待批项目用水指标。所谓水权置换,就是工业企业为了取得用水指标,在国家确定的某一灌区内投资,实施农田节水改造工程,将该灌区节约下的用水指标置换到工业项目上。根据材料,完成(1)~(3)题。
(1)新型煤化工产业属于(  )
A.市场指向型 B.资源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动力指向型
(2)归根结底黄河流域水危机问题的实质是(  )
A.人口问题 B.资源问题 C.环境问题 D.发展问题
(3)实施水权置换的前提是(  )
①节约用水 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③保证农业基本用水 ④实施跨流域调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组 题 对 练
B
D
A
< 答案解析 >
(1)B (2)D (3)A [第(1)题,新型煤化工以褐煤为原材料,褐煤中杂质较多,因此新型煤化工需要的资源量大,资源运输量大,运输成本高,这类工业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一般布局在资源产地,即资源指向型。第(2)题,黄河流域水危机是由需水量与供水量之间的矛盾产生的。黄河流域供水量相对稳定,因此矛盾的根源在于需水量的大小,而需水量大小与当地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所以黄河流域水危机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水危机在发展中产生,也只能在发展中解决(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第(3)题,水权置换的实质是工业向农业买水,在保障农业基本用水的前提下,利用工业资金,投资农业节水工程,通过农业节约用水、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将农业节约下的用水指标置换到工业项目上,既解决了农业节水工程投资来源不足等问题,又解决了工业发展新增用水问题。因此,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证农业基本用水是实施水权置换的前提。
答 案 解 析
< 返 回 >
PART
04
流域内的综合开发
流域内开发的整体性分析
1、确定流域的自然特征
一般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资源等方面分析,并结合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确定河流利用方式和流域内开发方向。
方 法 点 拨
2.一般河流流域内开发方式及其内容
(1)水能资源的开发
开发条件:河流流量、落差、结冰期、地形地质条件是否适合开发
开发需求:本地区用电需求、经济发达程度、输电技术水平
(2)内河航运的开发
分析时可从河流航运条件的影响因素如径流量、水位季节变化、河道特点(宽、深)、通航里程、地势起伏、干支流分布与水系发达程度、通航时间长短(结冰期长短)、经济腹地大小及其经济发达程度、航运需求等方面入手。
流域内开发的整体性分析
方 法 点 拨
(3)水资源利用
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修建水库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或修建引水工程
解决水质型缺水 水污染整治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4)产业发展与城市布局
对农业来说,流域内开发能为中下游平原提供灌溉水源;
对工业来说,可提供水源和运输条件;
对城市布局来说,可提供用水与水运条件。
流域内开发的整体性分析
方 法 点 拨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素 养 培 优
(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2)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格内容。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改善水质、发电、增加生物多样性、土地开发、开采河沙、改善航运条件。
素 养 培 优
阶段 时 间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
第一 阶段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①        、    
第二 阶段 20世纪20—80年代 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 ②    、       、
   
第三 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复河流生态
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设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素 养 培 优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