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课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伸缩性,为教师组织课堂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关于生命的起源有很多观点和论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的科学性,比如“化学起源说”、“宇生说”、“热泉生态系统”等,学会科学、理智地对待各种观点,初步学会运用证据和逻辑做出科学的推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教学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义务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的内容。在学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了解了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延续之后,就很自然的过渡到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发展,即生物进化的有关内容的学习。从知识的角度看,本章的内容是前两章的延续。而本节课介绍了地球上形成原始生命的过程,既是生物进化的历史起点,也是本章学习内容的起点。
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常见于各种科学杂志、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愿意学习和了解、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教学重点:分析资料,了解生命起源的几种推测,描述生命起源(化学起源说)的大致过程;尝试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教学难点:尝试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能力目标: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推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推测,体验探究推测活动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体验探索生命奥妙的艰辛。
四、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搜集资料-----课上交流-----科学分析------形成正确观点,初步学会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了解科学方法
教师: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是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但是没有人能够穿越回生命诞生之初,去亲眼见证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过程,所以本章内容都是科学家推测的内容,当然推测需要一定的根据。
学生:阅读教材“科学方法----推测”。
教师:刚刚阅读的内容里提到了“神创论”,你知道什么是“神创论”吗?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你觉得“神创论”科学吗?那么科学的观点是什么?进入今天的主题---化学起源说。
设计意图:因为话题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所以直接进入主题能快速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了解“推测”这种科学方法。
(二)分析资料,描述化学起源说
引导学生分析资料一,学生思考:
1、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有什么明显不同?
2、你认为原始地球上存在生命吗?
设计意图: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科学分析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资料二,学生思考:
1.实验装置中的气体模拟了什么条件?
2.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了什么?
3.实验中合成了什么物质?实验证明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够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这个实验有力地验证了化学起源说的可信性。
(三)分析资料,了解宇生说
引导学生分析资料三,讨论:
1、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由此可以作出怎样的推测?
2、该资料是否支持化学起源说?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关于生命起源问题,化学起源说不是唯一被认可的学说。
(四)技能训练,尝试科学推测
1、分析三个证据与逻辑的关系是否严密。
2、尝试根据证据自己做推测。
(五)课外阅读,进行STS教育
《探索地球外的生命》
(六)自主练习,检验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高温、雷电
原始大气 简单有机物
紫外线
降雨
简单有机物 复杂有机物 原始生命
原始海洋 原始海洋
七、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伸缩性,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科学的推测,所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这个重点难点铺开,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都是很有帮助的。为了逐步引导学生开动大脑,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科学的推测,课件中没有使用视频资料,但这样也使本课看起来不够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