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导入新课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作品介绍
传:指“文字记载”,这里指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为儒家经典《春秋》作注解。
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文学常识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各国大事,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如:赵盾弑其君。弑:指子杀父、臣杀君。)
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贺循将其评价为“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创作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文学常识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二十四史”(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
纪 传 载记 志 表
皇帝 一般人 特殊人物 制度,风俗 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读准字音
侯爵 hóu 候鸟 hòu 氾南 fán 佚事yì
缒城 zhuì 日薄西山 bó 共其乏困 gong 朝夕 zhāo
周济 ji 酒肆 sì 阙少 quē 宫阙 què
枸杞 qǐ 姓逢 páng 戍守 shù 戊戌 wù xū
凋敝 bì 知者乐水 zhì 说服 shuo 游说 shuì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古今异义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一词多义
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阙
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城楼
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ē,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jué,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一词多义
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一词多义
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精研细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因为,表原因。 贰于楚:于楚贰(介后)。
于:对,表对象。 军:名→动,驻军、驻扎。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后)。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省略句。
贰:从属二主。(古今异义)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精研细读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言:名→动,说。 为也已:为:做。也已:语气助词,表肯定。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后) 是:指示代词,这。
若使:假使,如果。 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
从:听从。 的谦称。
之:主谓之间,取独。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壮:年轻的时候。 许:答应。
犹:副词,尚且。
精研细读
译文: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精研细读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夜:名状,在晚上。 鄙:边疆,边远的地方。意动,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 以……为边邑。 往下送。
远:形→名,边远的地方。
而:连词,表修饰。 其:代词,这件事。
亡:使动,使……灭亡。 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以:介词,用,拿。 亡:使动,使……灭亡。
执事:办事的官员。 以:连词,来。
以:介词,把。 陪:增加,增益。
精研细读
译文: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精研细读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厚:形→动,增加,变雄厚。 行李:外交使者。(古今异义)
薄:形→动,削弱,变薄弱。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共:“供”,供给。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乏困:形→名,缺少的东西。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古今异义)
译文: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精研细读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精研细读
为:动词,给予。 厌:“餍”,满足。
赐:动名,恩惠,好处。 东:名→状,在东边。
朝、夕:名→状,在早上,在黄昏。 封:边界,界域。使动,使……
济:过河,渡河。 成为疆界。
而:连词,表转折。 肆:延伸、扩张。
版:筑土墙而用的夹板。 阙:侵损,削减。使动,使……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受损。
夫: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 焉:从哪里。
精研细读
译文: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笼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 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护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精研细读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阙:使动,使…受损。 以:连词,来,表目的。
利:使动,使…得利。 国了。
唯:希望、祈请。图:名→动,考虑。
说:“悦”,喜欢,高兴。盟:名→动,结盟。
精研细读
译文: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精研细读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微:没有。 以:介词,用。
夫人:那个人。 乱:形→名,混乱相攻。
因:依靠。 易:取代。
敝:形→动,损害。 整:形→名,和谐一致。
其:自己的。 武:名→动,符合武德。
与:结交,同盟。 其:还是。
知:“智”,明智。 :离开
精研细读
译文: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精研细读
1.请同学们诵读第一段,思考写了什么内容 有何表达效果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并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
文章开篇就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危如累卵: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精研细读
2.请同学们诵读第二段,归纳佚之狐劝荐成功的原因。
“国危矣”表明佚之狐之荐是无私为国,非为一己之私,实乃是急郑伯所急,表现其劝荐把握了时机。
“若”委婉,决定权在对方,“须”命令语气重,容易让人逆反,劝荐大忌。
“师必退”中“必”字语气坚定自信,“可”字则在语意的表达上程度较轻,不足以让郑伯下定决心。
见的对象不能改为“晋侯”,因为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与秦没有直接的矛盾,所以选择秦君。
精研细读
3.《左传》具有典型的写人叙事的白描艺术,请挑选文中的某个人物,说说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烛之武、佚之狐、郑伯、晋文公、秦穆公)
深明大义,以身许国的志士。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烛之武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精研细读
烛
之
武
能言善辩
深明大义
临危受命
智勇双全
佚之狐
郑伯
秦伯
晋候
次
要
人
物
虚心纳谏,勇于改过
知人善举,慧眼识珠
善于决策,善于谋利
头脑清晰,随机应变
文章脉络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起因
秦晋围郑
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
发展
临危受命
夜缒出城
高潮
劝退秦兵
劝退秦兵,以退为进
阐述利害,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以史为例,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结局
秦晋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