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部编版 语文八年级下
《礼记》二则
《礼记》二则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两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礼记》简介
虽有嘉肴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说》等。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本课目标】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了解《学记》
读准字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教学相长( )
yáo
qiǎng
yuè
xiào
zhǎng
朗读课文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7)其 此之谓也
即使
好,美
用鱼肉做的菜。
吃,品尝
(味道)甘美
最好的道理
好处
所以,因此
不通,理解不了。
反省
自我勉励
促进。
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倒装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译读课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益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口译全文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就能自我勉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
《兑命》上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教和学的关系 。
1.如果把文章压缩成一句话,你会保留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2.本文论述的哪两者的关系?
教学相长。是从“是故,教学相长”一句看出
是对全文的总结,
即文章的中心观点。
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文章先以“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类比手法)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即应用了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2.“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
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脉络梳理
虽有佳肴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引用作结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学学半,此之谓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知识梳理
(1)通假字:《兑命》曰( )
(2)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 今义: )
不知其旨也(古义: 今义: )
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 )
教学相长也(古义: 今义: )
然后知不足(古义: 今义: )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 )
不知其善也( )
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即使
虽然
甘美
意义
不通,理解不了
困难
促进
增长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这样以后
表顺承,可不译
(4)一词多义:
学学半( )
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
不知其旨也( )
(5)文言句式:
弗食,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教
向别人学习
表示推测
它的
判断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
“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背诵课文
复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2、解释下列字词。
虽 ( ) 旨 ( ) 至道( )
善( ) 困 ( )
是故( ) 自强 ( )自反( )
故曰:教学相长 ( )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jiā yáo
qiǎng
yuè
xiào
即使
甘美
最好的道理
自我勉励
好处
不通,理解不了
所以
反省自己
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 ________,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
儒
仪礼
儒家
仪礼
周礼
小戴礼记
孔子和弟子
修身做人的准则
礼制、礼仪
解释仪礼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带一路”倡导的是共商、共建、共享。中国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秉持的是“行胜于言,言行一致”的理念,是用实际行动阐述 “一带一路”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的“中国力量”,为维护与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发挥的“中国作用”,为全球治理和维护国际秩序带来的“中国范本”。
导入新课
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导入新课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重点)
2.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重点)
3.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难点)
学习目标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jǔ
mù
guān
fèn
wù
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朗读训练
天下是公共的
同“举”
培养
用作动词,以……为亲
父母
用作动词,以……为子
有终老的保障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作乱害人的事
兴起
古人理想中的太平盛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读懂文意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要)使老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发生,于是(家家户户)都从外面带上门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读懂文意
文言知识积累
1.选贤与能
通假字
(“与”同“举”)
1.大道之行也
古今异义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
2.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
(“矜”同“鳏”,老而无妻)
读懂文意
4.货恶其弃于地也
古义:财物
今义:货物
5.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作乱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2.不独子其子
古义:指子女
今义:现代汉语中专指“儿子”
3.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归还
读懂文意
一词多义
独
故人不独亲其亲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只是
老而无子
为
天下为公
不必为己
读wéi,表示判断,相当于“是”
读wèi,为了
读懂文意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天下为公
(“为”,表示判断)
不必藏于己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不必于己藏”)
2.倒装句
读懂文意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可分为哪几层?
课文中“故”“是故”承上作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可分成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总领全文,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精读品析
2.读第一层,思考“大同”社会的社会纲领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
天下为公
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即德才兼备)。
讲信修睦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精读品析
3. 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第二层,体会句式特点,思考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指导朗读:这一层全用排比、对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五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精读品析
句式特点:第二层都是排比、对偶句式。
基本特征:(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能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精读品析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
精读品析
4.请同学们自由品读第一层和第三层,体会语气、语势。
指导朗读: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精读品析
比较阅读
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合作探究
百姓生活状态
结论
“大同”社会
(1)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男有分,女有归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人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
世外桃源
2. 请同学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下列问题。
(1)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3)如何理解孔子“大同”说的思想意义?
合作探究
(1)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合作探究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如何理解孔子“大同”说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意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合作探究
3.你认为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实现了吗?如何理解这种思想?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一种和平安定的局面,是对“大同”社会的一个总结,这个理想在当时并没有实现,因为小生产的物质基础不足以支撑“大同”社会的运转,还有搞阴谋、盗窃财物和作乱等奸邪之事。这种理想在当时虽不能实现,但它具有积极意义,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合作探究
层次清晰
结构严谨
文本特色
多用对偶
增强气势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阐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特征,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
社会纲领
基本特征
大同
理想社会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互相关爱,人人都得到社会关爱
安居乐业,全社会亲如一家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谋闭不兴
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课堂小结
“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与“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五经”,“五经”是古代儒家经典,也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
《诗》,又称《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书》,即《尚书》,是我国古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
《礼》,又称《礼记》,今传有戴德本、戴圣本等。
《易》,又称《易经》,它不仅对了解商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还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书,按照年、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
五 经
拓展延伸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请同学们依据课文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和《桃花源记》对“世外桃源”的描述,联系现实,展开合理想象,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