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达标训练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达标训练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0 19:3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单选题
1.下图反映了英国从1750年到1865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状况。对此状况出现原因的解读有误的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
A.工业革命的推动 B.政府政策的支持
C.垄断资本的出现 D.殖民市场的开拓
2.英国的手表年销量
年份 销量
1750年 12.7万只
1800年 26.4万只
1830年 66.5万只
这表明英国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改变民众的时间观念
C.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步缩小 D.自由主义理论推动了经济发展
3.下面为1750-1850年英国被调查的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大型工业企业前所属的社会阶层分布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社会阶层 数量 所占总数比例(%)
上等阶级 8 3.0
中等阶级 142 53.4
底层中等阶级 85 31.95
劳工阶级 31 11.65
A.工业化带来了英国社会阶层的流动
B.社会阶层的向下流动是工业化社会的一般趋势
C.英国代议制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实质性变化
D.中等阶级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主力
4.如图是2011年版的50英镑,英国人把詹姆斯﹒瓦特和马修﹒博尔顿的头像同时印在了纸币的背面。博尔顿不仅为瓦特改良蒸汽机提供了经济保障,而且将蒸汽机推向市场,使其获得广泛应用。这表明
A.专利制度能促进发明创造 B.技术创新和推广同样重要
C.工业革命是近代史的开端 D.管理者能力决定企业发展
5.17世纪,随着美洲金银矿的大量开采和种植园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黑人奴隶的需求急剧增加,欧洲奴隶贩子从事大规模的奴隶贩卖活动。到19世纪初,西欧一些主要贩卖奴隶的国家先后禁止奴隶贸易。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B.欧洲奴隶贩子的良心发现
C.美洲黑人的起义斗争 D.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6.19世纪30年代,英国医学检查委员会描述“5岁的孩子被派去一天工作13小时,通常9岁、10岁和11岁的孩子被指派工作14和15小时”。这种现象( )
A.推动空想社会主义理念的萌发 B.是近代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必然
C.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事实依据 D.表明英国出现了资本主义危机
7.1824年前,英国议会和政府三令五申严禁人才、技术和机器外流,以没收家产、褫夺国籍、高额罚金和坐牢等法律严惩违令者。由此可见
A.英国工业革命充满了血腥 B.英国的科技已经衰落
C.英国放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D.英国以国家权力维护本国科技利益
8.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大雾导致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影响 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C.垄断资本主义的罪恶 D.汽车尾气的污染
9.如表英国棉纺织厂工人性别、年龄分类比例表。该表信息可以说明,当时英国
童工 成年工
女 男
1838年 41.3% 33.2% 25.5%
1847年 35.4% 37.4% 27.2%
1850年 15.7% 55.3% 29.0%
1856年 16.6% 55.9% 27.5%
A.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棉纺织业持续高速发展
C.资本家的贪婪和冷酷 D.儿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10.下表显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领先地位。直接导致这一地位确立的原因是(单位:亿马克)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50 145 33.8 15 21 12.8
A.新航路的开辟 B.三角贸易盛行
C.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完成
11.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器……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A.机器生产异化了工人生活 B.工入劳动时间过长
C.产业工人的健康受到危害 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12.有学者认为1873一1896年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大萧条时代,从1873—1896年,英国物价下跌22%,美国物价下跌32%,其他国家物价大多跌落超过35%。这种经济现象了
A.反映了自由贸易走向衰落 B.与西方新一轮技术革新有关
C.推动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使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到来
13.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14.下列对如图主旨的解读,准确的一项是
A.工厂制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巨变
B.内燃机发明促使近代交通运输业兴起
C.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
D.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
15.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下表是其代表作《教育论》中的课程设置方案。
人类活动 主要课程
直接保全自己 生理学、解剖学
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 逻辑学、力学、数学、物理学等
培养、教育子女 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
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历史(宗教、国家、社会习俗、生产制度等)
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绘画、雕塑、音乐、诗歌等
该课程设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成熟 B.社会分裂对立的现实
C.日益工业化的社会需要 D.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4年出版的詹姆士·利奇所写的《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记载了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其中有这样几条。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第十六条:损坏轮子者,视轮子大小,每个罚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
——摘编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单个资本的积聚已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伴随着市场日趋成熟化,企业规模分散、盲目竞争问题十分突出,大公司开始追求规模效益,以适应过度竞争产品的价格战和成本战。因此以扩大企业规模为直接目的的横向兼并(即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兼并)成为第一次兼并浪潮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兼并浪潮的重要结果,是家族企业开始向现代股份公司演变,各种全美国字头的公司纷纷兴起,造就出了像美国钢铁公司、全美烟草公司、美国糖业公司、美国橡胶公司等这样的现代大型股份公司。大公司的出现使美国工业具备了现代工业结构,完成了工业集中化过程。
——摘编自李肃、周放生等《美国五次企业兼并浪潮及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工厂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现代大型股份公司产生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食”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是极为突出的。古代文献中就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等等。古人还有把一切技艺都归结为食的惯语,如把政治比喻为烹调:“治大国如烹小鲜。”……一千年来,中国人的“食”,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南稻北粟到宋元时代的南稻北麦以及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以至于后来马可波罗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的食谱几乎构成一个庞大的动物园。聚宴的形式也由上古的“分餐制”变成了围桌共餐等。直至今日,喜谈中国文化者仍然关注有关“食”的观念,如以“吃了吗”为打招呼用语,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
——摘编自秦晖《千年回顾:民以食为天》
材料二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比如有些人盲目地把吃野味作为一种时尚。
——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食”文化发展演变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3.A
4.B
5.A
6.C
7.D
8.A
9.C
10.D
11.A
12.B
13.D
14.D
15.C
16.(1)特点: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离;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奴隶。
积极影响: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催生了近代企业管理制度。
(2)变化:由分散生产到兼并集中;由家庭企业到现代股份公司。原因: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市场激烈竞争的促进;追求最大规模效益的推动。
17.(1)原因:统治者推崇以农为本,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交融影响;中外交流的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宗法观念和儒家和合等思想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影响。
影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在治国、哲学、文学、礼仪等方面)影响了中华文明历史演进的进程;成为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素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传承了中华文明和中华精神。
(2)变化:由追求温饱到追求口味,营养均衡等;出现多元化、个性化消费观念。
评析: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物资匮乏;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92年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丰富了物质生活;国人消费观念的变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但消费的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和破坏生存环境,值得慎重对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