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单选题
1.1930年,上海《民国日报》刊登文章称,“早年大批的毕业学生自乡村跑进都市,不见一个返乡……都会的漩涡卷去了乡村的干柱,剩下的只有老弱和稚幼……乡村衰败了,没有一些生气。”“乡村衰败”的原因主要是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新教育推行的影响 D.工业化浪潮的冲击
2.1900年闸北绅商率先组织闸北工程总局。1905年,11月,上海工程总局成立,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各项事宜。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后,总工程局随即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这反映了上海
A.近代城市治理进程的不断深 B.市政建设受到西方影响
C.已形成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 D.新政加剧地方独立倾向
3.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的金融中心。材料表明了
A.西方侵略主导了中国城市变革 B.城市化过程中和世界的碰撞融合
C.天津成为全国最西方化的城市 D.新型城市功能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4.下表为1865-1890年上海市场不同产地煤炭所占份额表(节选)。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产地 英国 美国 澳洲 日本 中国 合计
份额 吨 % 吨 % 吨 % 吨 % 吨 % (吨)
1865年 51325 56.3 11217 12.3 28689 31.4 91231
1870年 17210 21.6 5705 7.2 27730 34.9 23009 29.0 5759 7.3 79413
1875年 10552 7.4 3450 2.4 34981 24.3 79127 55 15683 10.9 143793
1880年 7406(4%) 16651 9.1 148013 80.7 10944 6 183014
1890年 2793 1.2 256 0.1 11680 4.7 222255 90 10474 4 247458
A.英美澳煤炭质量远低于日本煤 B.煤炭市场的变化折射上海近代化发展
C.日本工业化水平逐渐超越英美 D.西方列强无暇东顾导致日本独霸市场
5.如图为“迁居上海的原因”调查,主要的调查对象是1948年前迁居上海的部分人群,据图可知,吸引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因是
原因 人数 百分比
求学 9 2.1
寻求就业机会 222 50.7
躲避中日战争 17 3.9
躲避内战 10 2.3
躲避匪徒 3 0.7
躲避自然灾害 11 2.5
躲避家庭纠纷 2 0.5
到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 35 8.0
其他(如家庭团聚) 129 29.3
A.交通技术的改善 B.城市工业的发展 C.基础设施的完善 D.居住条件的优越
6.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安置房建设更加注重有高标准配套的交通网络、水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文化广场、球场、购物中心、社区诊所等公共设施,有的还引进了便民超市等。据此可知
A.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C.我国城市化实现了均衡发展 D.城市建设注重以人为中心
7.下表所示是1741~1821年英国主要城市人口的增长率(部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时间 1741-1750年 1761-1770年 1791-1801年 1811-1821年
增长率 1.2% 6% 9% 18%
A.自然科学的进步提高了英国人口出生率 B.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人口的集中
C.殖民扩张强化了英国与美洲大陆的交流 D.人口迁移改变了英国工业化布局
8.下表是世界城镇化趋势以及某四国的城镇化发展趋势。据此推断属于英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19世纪40年代以后,上海地区的农民多从传统的棉稻种植转向蔬菜种植,每年六七熟,获利较多,洋葱、马铃薯、“欧洲种”花菜等种植者日多,蔬菜在当地种植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转变
A.得益于稻粮产量的迅速提升 B.实现了传统产业向近代转型
C.满足了民族工业的市场需求 D.反映了上海城市规模的扩张
10.下表是关于北宋汴京燃料的不同记述。
据此能够认定的史实是
A.汴京燃料构成以煤为主薪柴为主 B.煤炭已经广泛应用于居民生活中
C.汴京燃料构成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D.薪柴依旧是汴京居民的重要燃料
11.晚清主要城市人口变化表 单位:万(余)
1860年 1890年
上海 23 100
汉口 20 80
天津 19 32
出现上表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经济的萎缩 B.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
C.近代工业的发展 D.政府实施了移民政策
12.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陆续设置了济贫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负责解决城市住房短缺、贫民窟密布、公共卫生设施匮乏、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此外还兴建了商店、公园、仓库、车站等公共设施。这表明
A.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B.城市化过程中政府注重“以人为本”
C.工业化进程中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D.城市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
13.下表所示是1980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建设的四项指标,由此可知
① 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公治安和社会风气最好的城市
② 要把北京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一流城市
③ 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流城市
④ 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
①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公治安和社会风气最好的城市
②要把北京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一流城市
③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流城市
④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A.城市规划应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性
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必要性
C.精神文明建设在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地位
D.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深化政府行政职能
14.《西洋史》中写道:“十八世纪末年时,欧洲大多数的人民,已因这个革命之故,抛弃乡村生活而成为城市的居民。这些做工的男子与许多妇孺,成日如牛马一般的在那污秽狭窄的厂中工作,晚上则睡于同样的厂旁小屋之内……所以当十九世纪初年时,一般工人的生活情形,是极不卫生,极不合理,极多使人堕落的机会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 ②工业革命实现了男女平等
③工厂环境易滋生道德问题 ④工业革命加剧社会阶级对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抗日战争前的30余年时间,中国城市化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然而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城市化率又降低了近0.6个百分点。以上变化说明
A.中国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均衡
B.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城市化进程
C.政府加强了对城市人口控制
D.城市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中世纪的城市共同体鼓励了人们“一种自从古希腊和古罗马衰落以来已经不复存在的自信心、权威和作为公民的自幸感”,使城市法得以出现。城市法抛弃了不符合城市生活的封建习惯,重新确立了新的民事财产商业制度。对瓦解封建制度起着积极的催化作用,并为重新建立社会法则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程化美《简述中世纪城市自治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城市自治运动兴起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自治运动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西方城市发展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人口调查始于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到公元初才留下全国性的户口统计数字。由于户口登记和统计的主要目的是征收纳赋,所以登记和统计的重点只是人口中与征税对象有关的那一部分,其结果是户口统计数,通常不包括全部人口。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后,虽然户口登记与赋税征收已不再有直接的联系,但由于赋税制度的长期影响和户籍管理体系的不完备,户口数字与实际人口存在差距的状况仍未改变。
——摘编自米红、蒋正华《民国人口统计调查和资料的研究评价》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迫切需要进行土地和人口调查,以此作为施政依据,并掀起了人口调查的热潮。提出调查目的是“对内是为了振兴国家事业,对外是为了抑制列强的压迫”,而且将调查的质量与官员的官位挂钩,这在以往是从来没有过的。全国性调查一般由内政部统一安排部署,然后通令各级办理,逐级上报。地方性调查除地方政府举办外,还有政府和民间学术团体及学者合作举办的。他们一般采取人口抽样调查,采用直接调查方法,调查样本虽然比较小,但所得结果颇有价值。但此次调查截至1930年底,调查完竣的有十三省,仅调查一部分的有三省,其余省份则依据过去资料估计。
——摘编自任伟伟《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研究(1927—1937)》
材料三 下图是根据新中国多次人口普查所做的城镇人口和GDP增长率示意图
——摘编自尹德挺《新中国七十年我国人口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和近代人口调查的异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镇人口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分两个阶段说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3.B
4.B
5.B
6.D
7.B
8.A
9.D
10.D
11.C
12.B
13.C
14.B
15.D
16.(1)条件:行业集中,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市民文化影响;封建势力衰落。
(2)影响: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近代民主、法治的基础;促进封建主义瓦解,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3)原因: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加快。
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促进城市发展;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城市管理难度大、城市贫富分化等问题。
17.(1)异:古代调查体系不完备,近代调查逐步系统化;古代调查局限于征税人口,近代调查为全国性调查;古代调查目的是为了征收赋税,近代调查目的是为了振兴国家抵御列强;古代以政府调查为主,近代政府与民间调查相结合;近代调查引入一定的科学方法。同:都是为政府统治提供依据;调查数据都不准确;调查贯彻落实均不到位。原因:受近代西方的影响;近代主权国家的形成;近代知识分子救国的热情。
(2)阶段一趋势: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城镇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导致经济困难;国民经济调整中缩减城市人口;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阶段二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城镇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平稳增长,略有下降。原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户籍制度的调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