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5 病毒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5 病毒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3-20 13:5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病 毒
1、 教材分析
《病毒》一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探究人们认识病毒的过程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在重温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病毒,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了解病毒的有关知识后, ,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病毒在生物圈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并学会如何利用病毒为人类谋福利。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病毒的结构名称
2、认识并掌握病毒的生命特征
3、举例说出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尝试学会制作病毒的模型,帮助理解病毒的结构与组成
2、在科学史教育中,理解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学会辩证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学会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组成与生命过程
四、学情分析
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作用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对于病毒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虽然学生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但是不全面。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物展示法、小组合作法、科学探究法等
六、教学课时及类型
1课时,新课讲授
七、教学准备
PPT课件、视频资源、相关图片等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曾经有个诺贝尔获得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一种生物能控制地球”,问你们知道这种生物是什么?那病毒真的有这么大威力吗?引出过去曾经出现的造成人类重大灾难的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如天花、西班牙流感、SARS病毒、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等。(配上沉重的音乐、图片及致病死亡的数据); 畅所欲言,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到病毒。 通过让学生猜测科学家的言语,引出新课,吊起学习热情。
二、病毒的发现过程 从刚才的图文中我们知道病毒为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灾难,为了更好地面对疾病,科学家们纷纷加入了病毒研究的行列,例如在1886年德国科学家麦尔发现烟草叶出现叶片发黄、深绿和浅绿相间的区域,甚至一些植株矮化、绩效,将这种病称作烟草花叶病。同时他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把患有花叶病的烟草叶片加水研碎, 取其汁液滴到健康烟草的叶片上, 结果引起花叶病, 由此推测出这种病是可以传染的,麦尔认为这种传染病是由细菌引起的。1892年, 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在实验中证实了麦尔所看到的现象, 进一步研究发现: 患病烟草植株的叶片汁液通过细菌过滤器后, 还能引发健康的烟草植株发生花叶病。证明致病因子不是当时所发现的最小生物—细菌。由于当时用光学显微镜无法看到致病因子的结构, 他因此推测致病的病原体是比细菌更小的“滤过性病毒”1898 年, 荷兰科学家贝杰再次证明了伊万诺夫斯基的发现, 他用“ 病毒” 来命名这个致病因子;同时, 德国科学家莱夫勒和费罗施也证明了引起牛口蹄疫疾病的病原体也是“滤过性病毒”由于他们杰出的工作, 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毒, 由此深人探究, 开创了病毒学发展的新时代。 理解麦尔的实验过程,跟随科学家一起推测实验结论。 以科学史的形式讲授病毒的发现历程,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发展。
病毒的种类 1932年,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人们才真正看到这个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病毒。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烟草花叶病毒(直径15纳米、长300纳米),即1纳米等于100万分之一毫米,相当于10万个病毒约等于一个细菌的大小。此外,科学家们也相继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病毒(展示图片),尝试对他们进行分类。 根据病毒寄生细胞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的结构 随着对病毒的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开始对病毒的本质继续探究,在1935年美国科学家斯坦利从烟叶中提取出病毒结晶体,经过证明这是一种蛋白质 ,由此推测出什么结论? 但很快在1936年,英国的鲍登和皮里发现结晶体中磷和硫元素,这个元素会存在另一种有机物核酸中,因此他们推测: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遗传物质)两个部分组成。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小组回家完成病毒的模型制作,大家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请一些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模型是由哪些结构组成?这样我们就可以归纳: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而且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假设现在XX同学是一个病毒,他的衣服代表的是他的哪个结构?,内部整个人体代表着什么?,那么请问XX,作为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你会如何进行生活和繁殖后代?那病毒是不是如XX同学所说的借腹怀胎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发现病毒会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病毒,从而繁殖后代。那么如果病毒离开了细胞会如火如何?有没有生命特征?这样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病毒也有一定了解,回想起课前我们所看到病毒为我们带来的灾难,现在希望在座的各位把自己想象成科学家,能不能在今天学习的基础上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呢?(请大家前后4人小组讨论下)疫苗是什么?(展示接种疫苗证)利用病毒防治有害生物携带微生物的基因进入正常细胞,达到转基因或者基因治疗的目的。虽然人们在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可喜的成绩,但仍有一些病毒引起的疾病让我们人类无能为力,例如艾滋病病毒。对于这一类疾病,我们能做的就是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及关注如何预防艾滋病?艾滋病虽然被称为“世纪瘟疫”,但如果我们了解它,它其实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因此,红丝带需要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人加入防艾而非防爱的队伍中,就像视频《永远在一起》那样。 病毒是由蛋白质组成的。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遗传物质)两个部分组成。我们的模型是大肠杆菌噬菌体,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答: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答:借助其他细胞,从其他细胞中获取营养物质,然后繁殖后代。答:变成结晶体。没有,必须感染新的细胞后才可以表现生命特征。讨论回答:1、以毒攻毒(接种疫苗)2、利用病毒防治有害生物3、转基因技术中病毒的应用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2、性生活传播3、母婴传播(可控制) 通过活动,学生利用实物展示,更好地理解病毒的结构。利用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九、板书设计
第五章 病 毒
一、病毒的发现历程
二、病毒的种类
外壳:蛋白质
三、病毒的结构 内部结构:遗传物质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十、教学反思
关于《病毒》这节课,我主要是以科学史的形式串起整个教学内容,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一开始设计的时候还有很多担心,怕对学生来说有难度,且过多课外知识,造成知识混乱,确实在试讲中也出现了担心的问题,但很快就在已有资料中进行梳理,化繁为简,留下重要的内容,最后在正式公开课的时候效果较好。关于病毒的结构,利用制作模型的方式,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知识内容,其中孩子们的 创造力也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其中,采用拟人的形式,让学生当一个病毒,向大家介绍自己,以多样的形式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本节内容,效果较好。其中,关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主要以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认识病毒对人类的利与弊,循序渐进,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