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式模板: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程名称 生物
章节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 学时 1课时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描述病毒的种类;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特征; 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章是以介绍“病毒的结构、生活、与人类的关系”为主要内容。
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病毒的发现史; (2)描述病毒的种类;(3)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特征; (4)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视频等资料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2)通过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认识,树立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和生命科学的价值观,养成预防疾病的良好卫生习惯
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发现、种类、结构、生活、繁殖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材将这一节知识安排在学生在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 “细菌和真菌”这些内容之后,主旨就是突显病毒的特殊结构,因此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是本节的重难点,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病毒尽管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但它能生活和繁殖后代,所以病毒是生物。
与本节(课)相关的学生特征的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年学习生物学的基础,在生活中对各种传染病耳闻目睹,再加上现在是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各个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手足口病、肝炎等疾病,知道这些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但对于病毒的发现、种类、结构、生活、繁殖等了解不多,大多数学生不能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认识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等特征;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去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编 号 学习目标层次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1 知识目标 (1)了解病毒的发现史; (2)描述病毒的种类;(3)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特征; (4)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通过视频等资料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2)通过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认识,树立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和生命科学的价值观,养成预防疾病的良好卫生习惯。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1、病毒的种类和形态结构特征;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课件播放:病毒的种类、形态结构、和繁殖过程示意图;播放有关艾滋病的视频。
教学难点 病毒的繁殖 播放病毒的繁殖过程的视频;制作动态的病毒的繁殖过程的课件
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学生:预习本章内容;搜集一些有关病毒引起人类疾病的资料。老师:多媒体课件: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繁殖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内容;病毒的繁殖和艾滋病的视频;动态的病毒的繁殖过程的课件。
教学环境 □普通教室 □√多媒体教室 □网络教室 □专用教室 □实验室 □其他:
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 知识点编 号 学习目标层次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1 知识与能力 引出课题 通过视频展示问题“这是什么病?它是由什么引起的”引出课题——病毒。 B B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视频来引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1.5分钟
2 过程与方法 解决重点 通过课件展示:病毒的种类、形态结构、和繁殖过程示意图;播放有关艾滋病的视频。 D E 通过教师的课件能让学生比较容易了解病毒的种类、结构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加深学生的记忆。 20分钟 百度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突破难点 播放病毒的繁殖过程的视频以及动态的病毒的繁殖过程的课件 E E 学生通过视频、动态的课件更容易理解病毒的繁殖过程,认同病毒是生物的事实 10 百度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一、病毒的发现:伊万诺夫斯基二、病毒的种类1、动物病毒2、植物病毒3、细菌病毒(噬菌体)三、病毒的生活:寄生在活细胞内。四、病毒的结构 1、没有细胞结构2、蛋白质的外壳、内部的遗传物质五、病毒的繁殖: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病毒。六、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农牧业、人类疾病 有益、转基因、疫苗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教师提供多媒体资料以及学生自行搜集资料,学生自学、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启发引导,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教学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的作用和使用 设计意图、理论依据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小鸡心声》 认真观看 播放视频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提问:1.短片描述的是哪种疾病的传播? 2.这种疾病是由什么生物引起的? 从而引入本章课题——病毒。 思考、回答问题、也带着疑惑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课件展示 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学习新知病毒的发现学习重点病毒的种类病毒的结构突破难点病毒的繁殖 学习重点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1、是谁先发现病毒的?2、他是怎么发现的? 注意提醒学生:细菌不能通过细菌滤过器但病毒却能通过,说明病毒比细菌还要小。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问题的探究,也可以与同桌交流,明确答案。学生代表介绍伊万诺夫斯基发现病毒的过程 课件展示伊万诺夫斯基发现病毒的实验过程 让学生明白病毒是怎样被发现的。对病毒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进一步介绍其他科学家的发现:口蹄疫也是有“滤过性病毒”引起的。 认真听讲并思考 课件展示 让学生对病毒获取一定的感性认识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①病毒的大小用什么单位来表示? ②比一比:写出所知道的病毒,看哪个小组写得又快又多? ③病毒的形态是怎样的? ④病毒是怎样分类的?可以分哪几类?2、举例比较:笔尖的直径约0.7毫米,大肠杆菌约为3000纳米,天花病毒为400纳米。让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病毒的小,小到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到。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病毒的外形,引出下一个问题:病毒的形态((关于病毒的形态教材上只有图片而没有说明,所以在这一点上老师要加以引导或者直接归纳)。1、教师提问:病毒如此小的空间能容得下细胞核、线粒体等结构吗?2、课件展示自主探究的内容:①病毒的结构是怎样的? ②病毒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区别? 3、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是怎样生活的?病毒离开活细胞是否意味着死亡?4、病毒属于生物吗?请说明理由。对于“病毒属于生物吗?”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有点难度,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可以从生物的特征来判断病毒是生物,并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病毒的繁殖。 1、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回答问题:①病毒的大小用纳米来表示 ②由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汇报本组所了解的病毒 ③学生归纳出病毒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上可以分为球形、杆形、蝌蚪形三种 ④学生总结: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的,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的,称植物病毒;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称为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1、学生归纳出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2、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而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结构。 3、学生分析、思考、讨论、达成共识: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生物的活细胞中;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并没有死亡。学生回忆生物的特征并根据教师的提示回答:因为病毒能繁殖后代,所以病毒是生物。 课件展示有关的内容课件展示有关的内容课件展示有关的内容课件展示课件展示 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较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学会科学的分类方法学习病毒的形态和分类通过逐层递进的问题来完成学习任务。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巩固强化学习过程的掌握和记忆。整体认识的功能。
病毒的繁殖是本章的难点。教师通过一段视频以及有关问题来破解这个难点:①合成新病毒的原料来自哪儿? ②合成新病毒是靠什么来完成的?③病毒侵入生物细胞后,细胞会怎样?为了能及时巩固学生掌握病毒的繁殖方式,教师用课件展示病毒的繁殖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提醒学生注意病毒在繁殖时只有遗传物质进入了细胞,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①合成新病毒的原料来自寄主细胞②合成新病毒是靠DNA的复制来完成的③寄主细胞会死。学生通过观看病毒繁殖的动画,巩固了难点 播放视频播放动态的课件 由于病毒小,看不到摸不着,也不能做实验,通过观看视频和动画,可以直观地了解到病毒的繁殖。突破了难点
问题:1、你们怕不怕病毒?2、你知道的有哪些人类或动物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天花、脊髓灰质炎、禽流感(给农牧业生产带来危害)、肝炎、口蹄疫等疾病都是由病毒所引起的,加深了学生对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的认识。 教师播放艾滋病的视频,强调艾滋病是世纪瘟疫,学生观看后结合收集的资料讨论:①艾滋病的危害?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怎样预防艾滋病?③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患者? 教师补充学生回答的不足。教师:在与病毒作斗争的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了病毒对人类也有有益的一面,请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汇报你们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介绍人类对病毒的利用。 学生齐答:怕。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收集的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展示出他们课前所搜集到的有关的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归纳人类对病毒的利用。 课件展示播放视频课件展示课件展示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在生活中收集生物学知识的习惯;突出教学重点。树立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态度;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巩固练习 1、下列几种生物中,个体最小的一种是( )。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草履虫2、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只能用_____来表示它们的大小,需要 才能看清。3、病毒的结构简单,它没有 结构,只有 外壳和内部的 组成。4、病毒 独立生活,只能 在其他生物的 里,靠自己的 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 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 。5、病毒要是离开了 ,通常会变成 ,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便侵入 ,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 课件展示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评价修正
促进迁移 1、电脑病毒与我们今天所学的生物病毒是一类的吗?为什么?2、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怎样对待病毒? 学生结合生活知识,也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解决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 期望本章内容对学生的生活给予指导。
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结构: 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图.docx ( 教学流程图.docx )
形成性检测 知识点编 号 学习目标层次 检 测 题 的 内 容
1
2
3
形成性评价 本节课主要通过20多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经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病毒的发现、种类、结构、生活、繁殖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动性,教师只是起到引领者的作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性学习。
备注 参考文献:1、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