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病毒》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病 毒 任教者
一、教材分析
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其个体微小,没有细胞结构,寄生于活体细胞内,并借助活细胞内的物质和结构进行生存和繁殖。教材安排在第五单元学完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之后再来学习,就是基于这种特殊性。本章不分节,由于病毒个体微小,需要使用专业仪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且大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本章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病毒的多样性,了解病毒的形态特点,掌握病毒的结构、繁殖等特征。教材同时通过各种案例(流感、肝炎、手足口病、口蹄疫、艾滋病、狂犬病、研制病毒疫苗防治疾病、利用病毒进行转基因和基因治疗等)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展示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本章开篇,教材还安排了病毒发现的科学史。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动手解决问题的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及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二、学情分析
病毒在生物圈广泛存在,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密切。学生经常听到“病毒”这个词语,加上2014年关于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相关报导,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了解、学习的欲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描述病毒的特征,识别不同种类的病毒。2、关注病毒和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人类的关系。3、运用多种方式收集查找资料,交流互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病毒的种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辩证思维方式。
四、教学重难点
1、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学方式
讲授引导;讨论、对比;活动归纳。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病毒拼图,影视资料,照片等。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问题预案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新课导入 【提问】迄今为止,地球上最强大的生物是什么?PPT播放影片片段 【提问】是什么引起了人类如此大的恐慌?【视频】埃博拉出血热资料 学生回答:人。学生思考并回答:毒气?细菌?生化危机?病毒?原来这都是病毒惹的祸。 资源:影片资料设计意图:利用影片本身制造的紧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细菌分类 由埃博拉病毒的攻击对象引入病毒的分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学生倾听。
过渡 【提问】病毒的威力如此之大,那么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庞然大物呢?【PPT展示】细菌与病毒在电镜下的对比照片。 大多数的学生都看过生化危机之类的电影,自然会回答:病毒很小。 利用图片、照片对比,帮助学生建构病毒的形态特征,强调病毒的“小”。
病毒的多样性 病毒的形态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 学生拼图游戏。 培养学生动手、合作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该游戏初步认识病毒的多样性。
病毒的结构、生活和繁殖 【展示】细菌和不同病毒的结构示意图,仔细观察其结构的异同。 【提问】病毒结构如此简单,假如你是病毒,你将采用什么方式生活?【提问】病毒结构简单,能进行繁殖吗?【提问】病毒如何进行繁殖?病毒如果离开了活细胞又会怎么样?【展示】病毒繁殖视频【提问】既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么它到底是不是生物呢? “找不同”活动,学生自主归纳出病毒的结构特征: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学生思考回答:寻找营养物质,寄生生活。且宿主必须是活的。学生思考回答:其内部有遗传物质,应该可以进行繁殖。学生回答:分裂?传染?利用遗传物质造一个新的病毒?病毒离开了活细胞就会死亡。学生观看视频,总结:病毒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新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病毒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当外界条件适宜时,便侵入活细胞,生命又会重新开始。回顾生物的基本特征,回答:病毒能生活和繁殖,具有生命现象,所以属于生物。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于猜想。学会利用工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巩固固有知识。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的结构都是和它的生活相适应的。基于病毒的这些特征,它对我们人类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提问】既然病毒会给人类带来这么大的伤害,那么人类是不是就屈服于病毒了呢?【PPT展示】疫苗接种、转基因和基因治疗图片。教师讲解,肯定学生的回答。 【“超级讲师”活动】请3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了解的“病毒的危害”,活动没人限时2分钟完成,要求:语言流畅、简洁明了;内容清晰、通俗易懂。通过活动,思考、归纳、总结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可以危害人类及动植物健康;给农牧业生产造成损失。学生猜测:不会。因为人类是最具智慧的生物。通过观看图片了解人类对病毒的利用:疫苗接种,预防疾病;利用病毒转基因、基因治疗等。 通过该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考、“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能力。
病毒发现科学史 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是许多科学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推动科技的发展、积累而获得的,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P89的病毒发现科学史,了解科学家是怎么发现病毒的。 学生阅读病毒发现科学史 通过病毒发现科学史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病毒发现的过程,体会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巩固知识 组织学生有奖竞答。 学生参加有奖竞答活动。 通过答题,巩固学到的知识。
结束语 病毒是一种与人类长期共存的生物,只有充分认识病毒,了解病毒,才能把病毒对人类的危害降到最低。让我们一起为了人类的健康发展而努力学习,未来是你们的,加油吧!
八、板书设计:第五章 病毒
教学特色说明由于病毒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个体微小,需要用专业的仪器才能观察,所以教材主要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介绍病毒这种特殊的生物,我对教材的施教顺序做了少许的改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僵尸”、埃博拉出血热影视资料导入新课,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利用各种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开展“拼图活动”、“超级讲师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单纯的“听”到思考、推理,最终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作用。比如本堂课运用大量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主动推导,得出结论。教学过程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在“人与病毒的关系”环节,紧密联系生活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社会化的功能。将“病毒发现科学史”的内容放在教学的最后进行,目的是使学生在体会了科学家的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的同时,及时地将这种探究的精神迁移到自己的学习当中,积极认真地完成了“知识竞答”。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影片导入新课
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回顾病毒发现史
知识竞答,巩固知识
结束
病毒分类
拼图游戏,认识病毒多样性
病毒形态特征,突出“小”
找细菌与病毒的不同;找不同病毒的相同,归纳病毒结构特征
形态:小、多样
病 毒
繁殖:复制
生活:寄生在活细胞内
结构: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
“可怕”的原因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可以利用。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