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单选题
1.观察《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下列解释或说法正确的是( )
A.非洲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植物 B.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之间的洲际贸易已经产生
C.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逐步迈入文明时代 D.各洲在交往的过程中培植或驯养了相同的农作物和动物
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农业经济分布示意图。该时期是
A.战国 B.西汉 C.唐朝 D.南宋
3.“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4.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 C.生产力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5.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6.许倬云教授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是以人类获取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的。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7.在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 B.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利用对太阳神的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
8.观察《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下列解释或说法正确的是( )
A.非洲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植物 B.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之间的洲际贸易已经产生
C.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逐步迈入文明时代 D.各洲在交往的过程中培植或驯养了相同的农作物和动物
9.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逐渐趋向稳定的主要原因
A.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B.开始大量使用陶器
C.开始学会用火 D.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部落族居
10.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11.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2.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
A.农业的出现 B.小农经济的产生 C.手工业的产生 D.火的使用
13.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14.下图来自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反映了公元前7000—公元前1500年早期农业的传播情况。由此可知,该时期世界早期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特点有
①物种交流欧洲具有主导性
②中国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③交流范围仅限于大洲内部
④美洲高产作物促使世界人口激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
15.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殖,人类开始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的生活,人类的衣食来源更多地依赖这种农耕和畜养。对这一演进过程解释正确的包括
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②出现了社会的分工和物品交换与贸易
③农耕定居使较大居住点成为早期城市
④西亚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玉米和小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
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17.阅读下表,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古代早期农业
黄河中游农作物出土绝对数量统计表(单位:粒)
A.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B.北方以种植粟为主
C.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D.南方以种植粟为主
18.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认为:植物的驯化意味着人类的粮食越来越多,因而也就意味着人口越来越稠密。因此而带来的粮食剩余和(在某些地区)利用畜力运输剩余粮食,成了定居的、行政上集中统一的、社会等级分明的、经济上复杂的、技术上富有革新精神社会的发展的先决条件。这说明
①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②农业革命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
③农业革命促成了人类文明的出现
④农业革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读下图,小麦的原产地在图中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0.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地。据此可以推断新石器时代
A.人们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一致
C.南北之间粮食品种没有交流 D.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材料二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玉米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并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弗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并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有历史学家在评述玉米在世界上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说明历史学家说玉米在世界上传播的“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农民创造精耕细作农业的过程,也是改变和完善自身的过程。精耕细作使一夫一妻家庭变成了生产的基本单位,这个小家庭成为了同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物质分配紧密联系的全能的社会实体。有了家庭经营,如管子所说:“民乃知时日之早晏(晚),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农民从事精耕细作农业必须具备天文历法知识和土壤物候知识,必须具备相当复杂的耕、种、中耕、收获以及积肥、施肥的知识和技能。
——摘编自孙达人《中国农民史论纲》等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人从野生植物中驯化培育了大量的栽培植物,并进一步把它们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原产于中国的大豆,至今已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受到世界农业的恩惠,如原产于西亚的小麦,至今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继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41年至1840年,中国人口从1.4亿增至4.1亿,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经济史学家称为“中国奇迹”。
——摘编自王渝生《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对话》等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民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D
6.D
7.A
8.C
9.A
10.C
11.B
12.A
13.A
14.D
15.A
16.C
17.B
18.D
19.A
20.A
21.(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大豆是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是重要的备荒物资。
(2)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
原因:改变了欧洲、亚洲、非洲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22.(1)追求家庭和谐;勤于劳作;具有经验理性;注重自我完善。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保证了农业的发展;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长期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政府的重视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