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单选题
1.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就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农业机械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A.以大型机械为主 B.以中型机械为主
C.以小型机械为主 D.大小型的相结合
2.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浙江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这主要得益于
A.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 B.河流疏浚和交通便利
C.改革开放和土地流转 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3.2009年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中提到,目前遭受饥饿和贫困的人数超过10亿;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不足;2008年又发生了世界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把粮食作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再加上近年来气候的变化,这些因素导致的最重要后果是
A.现代农业发展 B.食品生产现代化
C.粮食安全问题异常严峻 D.粮食储备技术进步
4.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这种农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币)一模一样。刀币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样。环钱也是一样,殷墟出土的纺轮,就是这种形状。据此可知,货币的演变
A.起源于艺术想象 B.与生产生活相关
C.推动了经济发展 D.得益于铸铁进步
5.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仓容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冷冻食品工业也迅猛发展。以下关于20世纪以来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说法正确的是
①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②20世纪4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③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④2001年,中国颁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文件是
A.《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B.《中国的粮食问题》
C.《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D.《食品安全法修订案
7.民以食为天,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粮食储备调节视为治国安邦的要政,提出了建立、健全粮食储备调节制度,保障粮食安全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政策主张。下列属于现代发明的粮食储备技术的是( )
A.窖藏 B.冷藏 C.腌制 D.低氧储藏
8.“第二次绿色革命”是指通过运用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既高产又富含营养的动植物新品种,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保持环境可持续发展。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成就是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基因测序任务
C.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D.掀起了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9.几十年来,西方国家逐渐探索出三种不同的现代农业类型。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以荷兰为代表,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美国为代表,以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土地、劳动力适中型,以法国为代表,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这说明
A.国情决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B.科技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唯一因素
C.农业机械化水平取决于农场规模 D.人地矛盾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10.鲟鱼是一种对水质比较敏感的鱼类,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严格。19世纪之前,莱茵河下游曾盛产鲟鱼,以鲟鱼卵制造鱼子酱也是当时该地的一大特产。从19世纪末开始,沿线各国政府开始颁布法令限制捕捞鲟鱼,1920年,各国政府完全禁止了捕捞鲟鱼,但这也未能阻止鲟鱼自1942年起绝迹于莱茵河流域。莱茵河鲟鱼捕捞业的衰落
A.是政府生态观念淡漠的结果 B.根源于该流域渔民过度捕捞
C.折射出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 D.反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失败
11.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 )
A.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 B.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变化
C.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D.国家启动冷链物流产业整体布局
12.2021年9月16日宁波象山开渔节,在象山石浦渔港举行了开船仪式。休渔期结束后,大批新鲜海鲜能够迅速而且活蹦乱跳来到我们餐桌,主要是借助了
A.腌制加工 B.速冻加工 C.低氧储藏 D.冷链物流
1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粮食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不仅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下列项中,属于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所作贡献的有
①率先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②杂交水稻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③实现粮食基本自给④积极加强粮食生产国际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90岁高龄的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当代神农。他在水稻研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树立了丰碑,这反映出( )
A.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首要问题 B.科技进步助推了世界和平
C.世界粮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D.政府支持是科研的重要推动力
15.近年来美国每年有将近40%的粮食转化为储备粮。政府储备量不到8%,生产者储备和企业储备约占国家总储备的50%和42%。其中企业储备包括食品加工企业储备和粮食仓储公司储备。这说明美国粮食储备
A.以生产者和企业为主体 B.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
C.完全依靠市场自行调节 D.政府作用高于市场调节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在炎热的季节,几个小时就足以令牛奶变质。因此,几百年中,被称为“白肉”的牛奶和奶酪是穷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有钱人对其敬而远之,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19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目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19世纪末期,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间接地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20世纪,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第一次爆发使得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各国的农业产区纷纷响应号召,大量生产乳品罐头;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得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日益增长。加之这一时期也正是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出现的时候,三者的结合,将牛奶塑造成了一种“完美食物”。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1943年又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饮用奶计划。1954年,时任法国国民议会主席的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宣布:每个小学生每天将可以享受一杯加糖牛奶,好让他们“读书更用功,身体更结实、强壮、充满活力”。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要求每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1961年国际牛奶联合会(即IDF)将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二定为“国际牛奶日”。
——摘编自武锐、邸笑飞《被神化的牛奶》等
(1)根据材料,指出牛奶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说明牛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土豆是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蔬菜,同时它也是人们喜爱的美食。2014年12月,农业部提出了马铃薯的主粮化战略,小土豆翻身进军主粮界,引发公众热议。
在全球人口暴增的年代,使他们不致挨饿的那些美洲作物,最初其实是很低贱的食物,但天灾人祸的危机,为马铃薯创造了良机,马铃薯的特性正符合危机时人类的需求;如今,马铃薯是全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在高海拔和严寒地区都能生长;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惊人,而且种植几乎没有成本。1600年后,欧洲人口急速增加,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随之出现,植物学家、改革人士、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开始想到用马铃薯解决危机。1641年英国入侵者在爱尔兰杀人放火捣毁庄稼,大多数农作物颗粒无收,惟有马铃薯在地下安然渡过了战火和严冬,使爱尔兰人得以渡荒抗灾。爱尔兰成为欧洲第一个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方。正如上述在爱尔兰所见,战争、饥荒把马铃薯打入了中欧、东欧。对于准备战争的政治家而言,它是军队最理想的粮食。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今天波兰和德国东部,积极推广马铃薯。最终这种作物征服全欧洲。
——摘编自[美]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
(1)依据上述材料说明马铃薯在近代欧洲成为一种主要粮食的原因和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D
3.D
4.B
5.B
6.C
7.D
8.C
9.A
10.C
11.C
12.D
13.C
14.B
15.A
16.(1)变化:从高风险食品、贫困的标志变成了提高营养、改善伙食的“完美食物”。
原因:牛奶自身的营养价值;科技的进步;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战争的刺激;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的出现;政府的提倡与重视。
(2)主要科技成果: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火车、汽车的出现,便于运输;冰箱的普及,便利保存;电力的发明和应用。
改善:增强体质、改善生活、提高和健全福利制度。
17.(1)原因:马铃薯易于种植,产量高;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粮食需求的增加;战乱的影响和战争的需要。
影响:有助于维持人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