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单选题
1.唐人陈廷章在《水轮赋》中对古代某一生产工具有如下记载:“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这种生产工具是
A.翻车 B.筒车 C.提花机 D.水排
2.下表是20世纪80年代出土的东汉时期牛耕画像石分布情况表。该资料
出土省份 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陕西 采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峰、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2幅壁画)
江苏 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
A.可用于研究小农经济的发展 B.说明新的耕作方式开始出现
C.印证了北方生态平衡被破坏 D.反映南方农业生产力水平低
3.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发现属于东汉时期的铁犁和牛耕图有 50 多处,分布在豫、陕、冀、晋、鲁、皖、苏、辽、内蒙、甘、新、川、贵、粤、闽等 15 个省区。该材料反映了
A.东汉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 B.东汉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
C.东汉开始出现一牛挽犁技术 D.中原是当时经济中心
4.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威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出现 B.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
C.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D.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
5.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象征。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B.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为中国赢得“丝国”美誉
C.唐代大邑白瓷、邢窑青瓷等釉色光亮,各具风格
D.唐宋以来,中国海上对外贸易之路被称为“瓷路”
6.公元前59年王褒到(四川)湔山时写下了《僮约》,描述了田庄经济的场景:“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绵亭卖席;贩于小市;往来市聚”。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模式专门性 B.田庄丰富的商业活动
C.自然经济封闭性 D.辞赋夸张无史料价值
7.农业生产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以下属于灌溉工具的是
A.水排 B.翻车 C.曲辕犁 D.坯车
8.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农业发展 B.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
C.魏晋时期代田法得到普及推广 D.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
9.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汉代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表。它反映了汉代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西汉 238 54 13 47 —
东汉 467 95 41 138 29
A.经济重心开始向南移动 B.精耕细作已普及全国
C.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拓展 D.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10.下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该地区
A.屯戍政策推动边疆开发 B.耕作方式受中原影响
C.农业生产工具不断进步 D.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
11.位于河北北部的战国时期的燕下都44号墓,发掘出铁器 79 件,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
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12.春秋战国时,出现了翻土垦荒的犁(替代了耒耜),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农具系列。这一现象
A.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B.巩固了规模化农业生产秩序
C.形成了完整的农耕生产分工 D.促进了牛耕技术在全国推广
13.下表是新中国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统计情况。表中信息佐证了秦汉时期( )
功能 类型 出土的比例 出土较多的地区
初耕工具 铁锸、铁犁、铁斧 61% 山西、山东
播种工具 耧铧 7% 河南
中耕工具 铁铲、铁锄 22% 河南
收获工具 铁镰 10% 河南
A.北方冶铁水平领先全国 B.黄河流域农耕工具完备
C.铁犁牛耕技术相当成熟 D.播种工具生产效率低下
14.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曾经在许多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B.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官员被称为“妇功”
C.秦兵马俑出土的青铜兵器制作工艺高超,代表中国青铜兵器生产的最高水平
D.青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北宋定窑孩儿枕是青瓷的突出代表
15.西汉桓宽在《盐铁论·水旱》中记载:“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合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这反映出( )
A.官营手工业产品低劣影响生产 B.私营手工业出现带来激烈竞争
C.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合作 D.官营手工业产品面向市场需求
二、材料分析题
1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私田”……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土地制度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迁都”的作用。
(3)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
——摘编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影响文明转型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A
3.A
4.D
5.C
6.B
7.B
8.B
9.C
10.B
11.B
12.A
13.B
14.C
15.A
16.(1)变化:由井田制(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
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民热衷于耕种私田。
(2)作用:有利于改变鲜卑族落后风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推动了民族交融,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史实:用军事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通过与吐蕃赞普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了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
17.(1)特点: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小;性别分工简单。
(2)进程:由渔猎、采集文明到游牧、农耕文明。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