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对于生物分类的探讨,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共学生分析讨论。生物分类十分复杂,教材主要介绍了生物分类的大体依据和生物分类的等级,让学生初步认识分类常识,辨清是生物物种的相互关系。
二、教法分析
生物分类牵涉的物种较多,知识面十分广,引导学生搜集、分析各类生物的特征,观察图片,创设情境,组织讨论。通过多种形式去训练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三、学法分析
针对生物分类,学生应对已学种类生物知识进行复习,课前查阅相关生物分类知识或上网搜索这些资料,课上应多同同学交流讨论,对种的概念应作为重点学习。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列举出生物分类的依据,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等 级;
2.增强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的能力。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1.关注身边的生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增强在活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五、教学重、难点
1.科学家对动植物简单分类的思想与方法。
2.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
六、课时计划:1课时。
七、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Flash
动画,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搜集有关生物分类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给事物分类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比方说书店内对书籍的分类,商店里对商品的分类等等。 学生观察、思考 让学生结合自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常用手段,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生物的分类题,激发学兴趣。
生物分类的依据 1.出示一些动物、 植物、细菌和病毒、真菌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讨论。 2.设疑: 将这些生物进行分类,分成几类?依据是什么? 3.学生回答,分析。 4.最后总结生物分类的依据。 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将这些生物大可分成植物、动物、细菌和病毒、真菌这几大类。 生物分类依据:是生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的不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物在进化上的亲缘远近关系等等。 通过观察图片,分类活动,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归类,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生物分类的等级 1.讨论分析:(1)尝试给猫、虎、豹、狼落“户口”。 (2)比较虎与狼、虎与猫、虎与豹的共同分类等级分别有哪些? (3)推测虎与狼、猫、豹哪一个的亲缘关系比较近? 2..根据刚才分类活动,总结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 3.根据生物分类示意图,找出虎的亲戚,要求判断动物间的亲缘远近关系,思考依据是什么? 4.有了生物分类等级单位,明确生物在自然界的位置。 5.最后完成生物分类等级示意图中人和黑猩猩的分类等级,同时教师提供参考资料 6.个分类等级单位 中,最小分类单位是什么?种的概念是什么? 7.分析学生熟悉的马、驴、骡子是不是一个物种?倡 导学生互相争辩。归纳总结同种的特出特性 学生交流,讨论,取长补短,得出结论。根据这些动物之间特征的不同之处加以区分,特征之间的相同之处加以合并。思考、回答:分类等级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 目、科、属、种。 学生根据参考资料,根据两种生物之间的不同之处,对人和黑猩猩进行分类。 学生回答种的概念 学生交流、总结、回答。 结论: 生物分类单位 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 的共同特征越少; 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 生物物种越少,相互间的共同特征越多。 观点: 同种生物才能 有性生殖繁殖后代,且后代也具有生殖能力 通过学生从事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对分类方法先有个认识。通过学生从事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对分类方法先有个认识。通过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练习及学生的争论过程,加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生物分类的依据。 2.生物分类等级单 位(从大到小)。 3.种的概念。 4.生物分类单位大小与其共同特征的 关系。 归纳整节课的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由身边发生的日常生活问题入手,如书店、超市、图书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急于想解决问题的想法引入新课,将学生的思维也调动起来。采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鲜明性、活泼性等优点,能够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突出重点,易化难点。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表见解,相互交流,交换意见,取长补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在讨论中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参与探索,使每个人的思维都获得提高和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又都服务于实践,学会用新知识新理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如学会生物的分类方法,可以对身边的动植物进行分类;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