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四节 生物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
2、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3、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生物分类的了解,使他们能更加了解
自然界的生物,并能合理利用和研究这些生物并激发
学习生物分类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列举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教学难点:描述种的概念。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和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课件)提问:为何可以在超市或者图书馆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或者商品?(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生物分类 回答并意识到生活中的分类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合作探究一:列举生物的分类依据】 鼓励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给动物分类。 总结学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依据 活动1:分小组观察活动中动物的图片,讨论并完成活动“用不同的方法对动物分类”。 全班交流各种分类的结果以及分类的依据。
总结: 以上活动分类的方法:单细胞、多细胞动物;脊椎、无脊椎动物;水生、两栖、陆生动物;原生、腔肠、环节、节肢、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 生物分类的依据:根据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的相似程度 能例举出不同分类方法的生物分类的依据。
【合作探究二:列举生物分类的等级】 (过渡)依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提出问题:1、生物分类的等级有哪些? 2、生物分类登记中最大的分类等级是什么?最小的分类等级是什么? (利用图片解释从界到种生物种类越来越少,但共同特征越来越多。) 虎属于哪种生物? 虎与狼、豹、猫谁的亲缘关系最近? 总结: 不同种类的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等级越低,它们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上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反之,不同种类的生物所处的共同分类等级越高,它们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上的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过渡)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合作探究三:描述种的概念】 展示资料一:在一个山谷中,生活着一个鼠种群。雌鼠和雄鼠之间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后来山洪爆发,在山谷中形成了一条汹涌的大河。将整个鼠种群分成了两个部分,一半在河这边,一半在那边。就这样过了几千年。后来,河流干涸了,两个鼠种群又会合在一起。它们发现彼此大不相同,它们无法进行基因交流了,已经不是同一个物种了。 展示资料二:马和驴杂交可产下骡子,但骡子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因此马和驴不是同一个物种。 【合作探究四:尝试对植物类群分类】 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对肾蕨、水绵、葫芦藓、向日葵、玉米和油松尝试进行分类。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总结: 种:又称物种,是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基本相似,生态分布基本相同的一类生物,同种生物通过有性生殖能够生育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扩展: 结合实例讲解生物分类的应用 【课堂小结】展示概念图 活动2: 1、自主阅读课本并进行总结:生物分类的等级从大到小有:界、门、纲、目、科、属、种。 2、理解不同生物分类等级包含生物种类、共同特征多少的问题。 3、了解如何从分类表上读取生物种类问题。 4、合作讨论:谁与老虎的亲缘关系最近。 (掌握判断不同种生物亲缘关系远近的方法。) 活动3: 分析资料一:得出结论:同种生物能产生后代。 分析资料一:得出结论:同种生物不仅能产生后代,并且所产生的后代具有繁殖能力。 理解同种生物的特征。 体验学习生物分类的意义。 通过回忆本节所学内容和老师提供的概念图,形成知识体系。
作业布置
课后找出自己熟悉的几种生物查阅资料进行分类、课后练习和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14.4 生物的分类
(
分类等级
:
界、门、纲、目、科、属、种。
) (
分类依据: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相似程度
)
(
生物的分类
)
(
生物分类的应用
) (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
)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