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明朝科技发展的总体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①传统科技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②对我国传统古典科技多创新
③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
④西方科技开始传入我国,中西合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下列不属于明朝的是( )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 C .《天工开物》 D .《农政全书》
3.“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明代末年编著的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是( )
A .《资治通鉴》 B .《齐民要术》 C .《本草纲目》 D .《农政全书》
4.“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
A .都江堰 B .隋大运河 C .明长城 D .北京故宫
5.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全唐诗》辑录的诗歌有近5万首
B .《史记》是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C .《本草纲目》详细介绍了各种药物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D .《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6.《农政全书》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据此可知此书( )
A .侧重记载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B .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C .吸纳了西方科技成果
D .关注民生,重视救灾防灾
7.从唐、宋、元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 .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加强思想专制的需要
8.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全书分成12目,共60卷,其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
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由此可见,此书( )
A .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B .是农业生产先进经验的集大成者
C .标志着北方农业的成熟
D .集中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9.北京是我们市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城成为典型的大一统王期的都城是在( )
A .秦汉时期 B .两宋时期 C .隋唐时期 D .明清时期
10.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烤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煎思勰写成《济民要术》
②系伦改选造纸术
③李时珍写成《体革纲目》
④年异发明活字印刷术
A .②①④③ B .③①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③④①
11.从秦朝到明朝再到现在,万里长城历经几千年,至今屹立于中国大地。电视剧《霍元甲》的主题曲的歌词中有一句“万里长城永不倒”,这句话比喻( )
A .长城形制结构合理,工程坚固不倒
B .历代君主常年据兵驻扎长城,比喻兵强不倒
C .长城成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比喻中华民族不倒
D .长城沿线因贸易兴起了许多的城镇,比喻交往贸易不能断
12.以下关于明长城的归纳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B .结构: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
C .特点: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技术先进,工程质量优异
D .评价: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家建筑群
13.某同学希望了解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获得有关各种药物产地、形色、气味及疗效相关知识,可以推荐他阅读( )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
14.下列我国古代成就属于同一类的是( )
①《伤寒杂病论》②《天工开物》③《农政全书》④《本草纲目》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15.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在历史上( )
①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
②附近建立过许多农牧贸易场所
③是各民族交往的组带
④曾经是一个军事防御工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袭扰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全长万余里,以城墙为主体,平均高7~8米、城基宽6~7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材料二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1991年7月25日,在北京颁发了证书。2002年10月,长城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材料三 《天工开物》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在“乃粒”篇中解释了夜间田野孤坟出现的“鬼火”实为“磷火”;在“布衣”篇中提出“凡棉布御寒,贵贱同之”的论道;在“乃服"篇中写道:“人为万物之灵。”
﹣﹣摘编自刘火《<天工开物>的人文精神》
材料四17世纪末,此书传入日本,著名科学史家三枝博音认为:《天工开物》不只是
中国,而且是整个东亚的一部代表性技术书,其包罗技术门类之广是欧洲技术书无法比拟的。传入欧洲后法国汉学家儒莲将此书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将“天工开物“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
﹣﹣潘吉星《<天工开物>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修建长城的最初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怎样理解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从长城的发展历史中,你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3)比较材料三、材料四,分别概括中外学者对《天工开物》的评价角度,并结合这两则材料,分析称它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的主要原因。综合材料,谈谈你对《天エ开物》当代价值的认识。
(4)综合以上探究,请你说说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徴些什么。
参考答案
1-5.AADCD
6-10.DBBDA
11-15.CDCDA
16.(1)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袭扰我国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修建长城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见证了我国几千年文明史的传承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2)说明长城在世界上有重大的影响力:长城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等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中华民族艰苦勤劳、坚韧刚毅和充满凝聚力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3)评价角度:中国学者,体现人文社会精神的角度;外国学者.科技发展的角度。原因:记载的技术先进:推动世界技术发展:破除了人们的一些迷信观念:具有朴素的平等意识;具有以人为本的观念。认识:传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有助于我国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有助于传播中国价值、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4)大カ开展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育;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宣传活动;有关部门利用法律、
行政手段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注重创新与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焕发新的生命活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