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唐朝时期,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 )
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 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D. 唐朝一些皇帝推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唐朝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最突出的原因是两位统治者( )
A. 具有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 B. 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C. 顺应了历史潮流 D. 总结隋亡的教训
唐朝是中国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下列对唐朝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创立了科举制度
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景象
C. 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 玄奘西行密切了民族间的交往与发展
“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 )
A. 隋炀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电视剧《贞观长歌》深受观众喜爱,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你认为不可能在该剧中出现的画面是( )
唐太宗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唐太宗轻徭薄赋,精简机构
C. 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
D. 唐太宗鼓励大臣直言皇帝过错
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 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 重用有才能的人
贞观时期和开元时期是唐朝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这两个时期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
皇帝都勤于政事,任用贤臣
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
C. 社会秩序混乱,人民流离失所
D. 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
《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合并州县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某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史称(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贞观三年(629年),魏征任门下省给事中,由于在征兵年龄上坚持依法办事,不同意降低年龄标准,“救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唐太宗怒而再出救,“征又不从,不肯署”,唐太宗无奈,只得召魏征商量最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这体现了唐太宗( )
重视纳谏 B. 轻徭薄赋
C. 开明的民族政策 D. 大力发展教育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年代,唐诗风格各样,题材广泛,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 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历代开国名君大都能够休养生息,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其实质是( )
A. 维护封建统治 B. 发展社会经济的策略
C. 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 D. “仁政”思想的实践
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 严惩贪官污吏 B. 提倡节俭C. 善于纳谏D. 重视农业生产
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礼这一重大礼仪, 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进攻突厥这样的重要战争,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以上材料说明唐太宗( )
A. 以民为本,避免干扰生产B. 虚心纳谏,变革礼仪制度
C. 善于谋略,选准作战时机D. 提倡节俭, 减轻人民负担
二、材料解析题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来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观察图 1和图2
图1 图2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四在他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印度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他在印度求法时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他回国后,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的盛世景象,这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什么用途?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4)材料四的“他”是谁?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而成的著作是什么?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的盛世景象,这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材料二 观察图1和图2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什么用途
材料三 水国寒消春日长, 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 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引用这样的比喻:“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慑。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安定),物殷俗阜(fù,盛、多)。
王谠——《唐语林》
材料四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荐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陆贽《陆宣公翰苑集》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唐太宗这一认识触发了他怎样的治国措施?结合材料二,说一下唐太宗开创的治世局面与隋炀帝“一朝而败”的关系。隋炀帝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也是功绩赫赫,请举例说明。
(2)史称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这与材料中“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的局面的出现有什么关系?
结合四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唐朝前期的三位皇帝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所采取的共同政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对外交往,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C.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不是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的原因。故C不包括。
AB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文化发达,交通便利,唐帝国闻名世界,唐朝通过陆路,海陆积极对外交往,引起了各国对唐帝国的向往和敬仰,唐朝和亚非欧各国的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故 ABD包括。
故选C。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分析选项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采取多项措施发展社会经济, 促使了盛世局面的出现。
3.【答案】B
【解析】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戒奢从简,合并州县,改革吏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再现开元盛世的局面,经济繁荣,农业发达。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唐朝出现的两个封建盛世局面。
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表现和影响。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女皇武则天和科举制度的完善,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结合所学和题干,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故C正确。
ABD.三个选项中,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唐太宗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唐玄宗时,诗赋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故排除ABD。
5.【答案】A
【解析】略
6.【答案】B
【解析】武则天统治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注意选拔贤才,这些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张,国力不断增强,因此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就是后世对后世对她的统治的肯定。所以此题的答案选择B。
本题考查的是后世对武则天的肯定的原因。
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要把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最后得出答案。
7.【答案】C
【解析】略
8.【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有“任贤能、受谏诤”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没有提及④合并州县,据此可排除含④的ABC三个选项。
9.【答案】C
【解析】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他统治时期,广纳贤才,知人善用,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职责,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历史上称他统治时期为贞观之治。
故选:C。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知识。识记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景象叫“贞观之治”。
注意准确识记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
1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唐太宗善于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体现了唐太宗的执政理念是重视纳谏、任用贤才。
本题以材料为依托,考查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的内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1.【答案】D
【解析】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出自《忆昔》,全部诗句为“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中的“开元”指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因为当时唐玄宗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任用贤才、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本题以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年代,唐诗风格各样,题材广泛,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为依托,考查唐诗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12.【答案】A
【解析】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所以有人写诗描述其统治“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的状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联系教材所学作答。
1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题干信息。
【解答】
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历代开国名君大都能够休养生息,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如:汉高祖和光武帝、唐太宗等。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故A正确。
BC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发展社会经济的策略、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仁政”思想的实践都是休养生息,崇尚节俭,励精图治的表现,不是实质,故排除 BCD。
故选A。
14.【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该材料反映了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把生产粮食的多少作为官吏升迁的依据,A项是武则天的政治措施,B、C项是唐太宗贞观之治出现的条件原因。
本题考查学生对武则天统治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认识。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由题干可知,唐太宗把太子的成年礼和战争都放到农闲时进行,说明唐太宗以民为本,避免干扰生产,所以选择A。
16.【答案】(1)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2)耕地和灌溉。
(3)科举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4)玄奘;《大唐西域记》。
【解析】(1)本题考查开元盛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可知,这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开元盛世。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本题考查曲辕犁和筒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二可知,图1是曲辕犁,是唐朝农民发明的耕作工具;图2是筒车,是唐朝农民发明的灌溉工具。
(3)本题考查科举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科举制,依据所学,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科举制在唐朝得到完善和发展,唐太宗时扩大国学规模,增加学舍和学员;武则天时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4)本题考查玄奘以及《大唐西域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四向我们暗示了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他于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取经,历经10多年,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是那烂陀寺,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是《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和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17.【答案】(1)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2)耕地和灌溉。
(3)科举制。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武则天: 大力发展科举制, 创立殿试制度, 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开元盛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可知,这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开元盛世。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据材料二可知,图1是曲辕犁,是唐朝农民发明的耕作工具;图2是筒车,是唐朝农民发明的灌溉工具。
(3)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科举制,依据所学,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科举制在唐朝得到完善和发展,唐太宗时扩大国学规模,增加学舍和学员;武则天时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18.【答案】(1)举措: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发展;提倡节俭;减轻刑罚。关系: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说明: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创立科举制,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武则天的统治为开元盛世的开创奠定了经济基础。
(3)完善科举制度;任用贤能;重视发展经济;改革创新;整顿吏治。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和隋炀帝,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据材料一“唐太宗常引用这样的比喻:‘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为此他采取了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发展;提倡节俭;减轻刑罚的政策。依据材料二“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慑。”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实行开明的政策。因而隋炀帝“一朝而败”与贞观之治存在因果关系。隋炀帝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也是功绩赫赫,如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创立科举制,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武则天,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据材料“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可知,材料三中的“开元初”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上”的最大功绩是开创“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据材料“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抒擢,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荐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可知,材料四主要反映了武则天采取的发展科举制度,重用人才的政策,史称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的统治为开元盛世的开创奠定了经济基础。
(3)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前期的三位皇帝采取的共同政策,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前期的三位皇帝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所采取的共同政策是都完善科举制度;任用贤能;重视发展经济;改革创新;整顿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