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本章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版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本章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3-20 22:2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章达标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生物学家想研究一片森林的生物群落,他应该研究 (  )
A.森林中的所有动物
B.森林中的所有植物
C.森林中的所有微生物
D.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2.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竞争的是 (  )
A.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
B.人工密植的杨树林中长得细高的树木利于夺取阳光
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
D.鲈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
3.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昆虫,等等。若要对某未知土壤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采用较多的方法是 (  )
A.样方法,用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
B.标记重捕法,用记名计算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
C.取样器取样法,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
D.样方法,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
4.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B.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同,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
C.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都是相同的
D.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5.生态学家发现,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称之为集团内双向捕食(如图所示)。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多种类型的群落之中,并对群落中相关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害虫的生物防治效果产生着很大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示中天敌1和天敌2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
B.集团内双向捕食情况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C.农业生产中增加捕食者种类能有效抑制害虫数量
D.通过调查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6.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B.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C.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大,植物分层更复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D.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7.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种间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8.在沙漠地区,动植物稀少;在热带雨林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这说明 (  )
A.阳光对植物的分布起决定性作用
B.阳光能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
C.水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D.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9.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草盛豆苗稀”隐含的生物间的关系及“道狭草木长”反映出的生物学知识分别是 (  )
A.种间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
B.种间竞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C.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
D.捕食、撤去人类活动群落演替方向未发生变化
10.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以后,演变成为一片森林。演替过程大体经历了从湖泊、沼泽、湿地到草原,最后到森林这几个阶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
B.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乔木阶段后,丰富度不再变化
C.演替过程中丰富度和优势物种可能发生了变化
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协同进化
1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  )
A.退耕还林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沙漠变绿洲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群落演替的结果一般是可以预测的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中动物的演替与植被条件无关
D.演替最终阶段的群落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
13.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作“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后动物类群不变
14.间种是指在一块田里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作物的种植方式,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种植大豆的田里,常常间种玉米,玉米对氮的需求比对磷的大,大豆对磷的需求比对氮的大;大豆的根常形成根瘤,根瘤中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变成氨供大豆利用,并从大豆的根中获取有机物,根瘤破溃能向土壤释放大量的N等。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应选择植株高度相近或相差不大的作物用于间种
B.由于被玉米间隔,因此大豆的播种密度应比单种的高
C.同单种大豆相比,间种玉米的大豆田里应适量增施磷肥
D.根瘤菌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氮气并由大豆提供能量
15.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周围其他种类植物生长的现象。柽柳的根系会吸收大量氯化钠并从叶片分泌,其通过此方式将土壤深处的盐分输送到地表,在植株外围形成高含盐区域,从而使此处的其他乔灌木受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柽柳的存在会提高群落的丰富度
B.柽柳易成为低盐土壤群落的优势种
C.他感作用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他感作用能影响群落的演替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如图①~④分别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为小麦与杂草 B.②为大小两种草履虫
C.③为大豆与根瘤菌 D.④为细菌与噬菌体
17.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它们在池塘生活的水层和主要食物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生活的水层 主要食物
青鱼 中下层 螺、蚌、小河虾等底栖动物
草鱼 中下层 水草、芦苇
鲢鱼 上层 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
鳙鱼 中上层 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
A.四大家鱼混养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B.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具有季节性的变化
C.四种鱼因食物的关系而在池塘中呈垂直分布
D.四种鱼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不存在竞争关系
18.某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各种群的个体数量
B.在演替过程中,各时期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变
C.10~20年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明显加剧
D.30年后物种丰富度指数基本不变,说明群落演替已经停止
19.以下关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B.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以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C.荒漠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D.骆驼刺植株高几厘米,但根可长达15米,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20.某片发育成熟的森林发生了严重火灾后,研究人员对该地带“空地”上的植被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跟踪调查,抽取了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优势物种高度、物种丰富度随时间变化的三组数据,绘制数量变化曲线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曲线Ⅰ代表优势物种高度,是导致群落中优势物种更替的决定因素
B.曲线Ⅱ代表物种丰富度,g时群落已基本恢复到火灾前的状态
C.甲很可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火灾后土壤中的繁殖体可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
D.与de段相比,ef段灌木间的种间竞争加剧,丛生的灌木不利于乔木种子的萌发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0分)有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作C,作出的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时间段是     。
(2)两个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是     。
(3)a年的优势种是       ,d年的优势种是      。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     ,使之反而更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
22.(10分)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农田撂荒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研究人员以A地弃耕玉米田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撂荒2年后A地形成以沙芦草等低矮喜阳耐旱植物为优势种的草本群落。4年后,一些适合生长在中生、湿生环境,体型较大的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逐渐成为优势种而喜阳小型草本植物不再是优势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对A地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一般采用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
(2)此种演替属于    演替;与撂荒初期相比,4年后A地喜阳小型草本植物不再是优势种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在与体型较大的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竞争    时处于劣势。
(3)要研究A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变化情况,可采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一般用     法进行统计。
(4)同为黄土高原撂荒的B地,近30年来优势种始终是一些喜阳的草本植物,A、B两地群落变化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    (填“光照”“水分”或“温度”)条件不同,B地群落
中    (填“存在”或“不存在”)垂直结构。
23.(15分)为调查某自然保护区发生山体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对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林群落(S1)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S2)进行了植被生物量(指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实验结果,回答相关问题。
(1)未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数量明显   发生山体滑坡区域。发生山体滑坡区域所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      ,该演替的过程是          。
(2)该自然保护区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区,理由是                。在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如果人为地进行植树造林,可以改变自然状态下的演替状况,这说明                。
(3)随着山体滑坡区域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    ,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形成群落的    结构,有利于               。
24.(9分)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同时还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其他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植物 种类 地点 A 地点 B 地点 C 非生物 因素 地点 A 地点 B 地点 C
草 3 5 9 风速 低 高 高
蕨类 植物 7 5 8 距地面1.5 米的光强 低 中 高
灌木 15 4 2 土壤湿度/% 48 35 15
松树 0 2 0 土壤的有 机物/% 6.5 3.8 205
落叶树 20 5 0 土壤深度/cm >300 ≈100 <15
土壤氨量/ (mg·kg-1) 9.4 4.5 2.3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    。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图中的    。
(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烧光,那么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     。
(3)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
是                         (至少说出两个原因)。
(4)若某一年,这个山坡上的田鼠大量繁殖,会导致的结果是草本植物    ;当田鼠的数量多至以啃食草根为生时,则草本植物会      ,从而田鼠的数量会   。
25.(11分)科研人员对太公山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繁殖季节时鹭类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筑巢高度 /m 池鹭 /只 白鹭 /只 夜鹭 /只 牛背鹭 /只 鹭鸟总数 /只
6~8 6 6 8 0 20
8~10 52 6 6 2 66
10~12 14 4 4 2 24
12~14 10 22 4 0 36
(1)表中数据显示,该森林群落中鹭类的优势种是    。表中数据的获得是科研人员在林内从山脚到山顶    (填“随机”或“在密度大的地方”)选取9块(10 m×10 m)样方,逐个调查、统计并记录得出的。调查该森林群落中某鹭类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正常情况下,鹭类被捕获一次后,再被捕获的难度增大,则所得数据比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2)4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    资源的合理利用。
(3)当不同鹭类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的重叠。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然而,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由于这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和方向上的不同,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
的    和    ,可以较为均衡地利用资源,二者之间的    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两种鹭鸟对环境适应的必然结果。
答案全解全析
1.D 2.B 3.C 4.C 5.A 6.A 7.A 8.C
9.B 10.B 11.D 12.C 13.B 14.C 15.A 16.BCD
17.D 18.C 19.ABD 20.ABC
1.D 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即包括所有的生物,D正确。
2.B 培养液中生活着的两种草履虫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人工密植的杨树林属于同种生物,长得细高的树木利于争夺阳光等资源,属于种内竞争,B正确;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属于寄生关系,C错误;鲈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属于捕食关系,D错误。
3.C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若要对某未知土壤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种群的个体数,C正确。
4.C 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的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占有不同的生态位,A正确;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同,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空间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竞争,B正确;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可能不同,C错误;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由于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占有不同的生态位,D正确。
5.A 图示中天敌1和天敌2有共同的食物(植食性昆虫)且二者之间相互捕食,其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A正确;集团内双向捕食情况受外界环境的影响,B错误;农业生产中增加捕食者种类不一定能有效抑制害虫数量,C错误;通过调查植食性昆虫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6.A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的不同群落的物种数量逐渐减少,所以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少,A错误;红松和红皮云杉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因此两者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大,植物分层情况更复杂,在不同高度有不同的植物,提高了光能利用率,C正确;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不同的鸟类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D正确。
7.A 由题意可知,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为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不是种间竞争关系,B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错误。
8.C 热带雨林地区降水量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沙漠地区水分严重缺乏,生物种类稀少,故引起沙漠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的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水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C正确。
9.B 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种间竞争关系,所以“草盛豆苗稀”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种间竞争。“道狭草木长”说明没有人类活动时,山径杂草丛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
10.B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乔木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达到动态平衡,并不是不再变化,B错误;从湖泊演替为森林,是由水生群落演替到陆地群落的过程,其物种组成和优势种都会发生变化,C正确;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协同进化,此演替过程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存在协同进化,D正确。
11.D 退耕还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沙漠变绿洲,都体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现象,属于群落演替,A、B、C不符合题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的是温度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影响,不属于群落演替,D符合题意。
12.C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状态,因此群落演替的结果一般是可以预测的,A正确;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如冰川泥、沙丘等,B正确;群落中动物的演替是在植物演替的基础上进行的,C错误;演替最终阶段的群落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D正确。
13.B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红松林之所以能取代杨树和白桦,是因为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B正确;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同种群会因为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等资源而发生种间竞争,C错误;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后,动物类群也会有所改变,D错误。
14.C 进行间种时,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高度不同的植物,提高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率,如在较高的喜阳农作物田里,间种高度较低的喜阴作物,A错误;由于被玉米间隔,大豆的播种密度应比单种的低,B错误;间种玉米的大豆田,大豆的根瘤菌可为植物提供大量氮元素,但玉米和大豆对磷也有需求,所以同单种大豆相比,间种玉米的大豆田里应适量增施磷肥,C正确;空气中的氮气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根瘤菌,不消耗能量,大豆不能直接为根瘤菌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D错误。
15.A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结合题干信息可知,柽柳通过他感作用使其所处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乔灌木受损,进而导致群落的丰富度降低,A错误;柽柳的存在会导致柽柳外围形成高含盐区域,可使柽柳在与低盐土壤群落中的其他植物竞争中成为优势种,B正确;植物通过他感作用向体外分泌某种化学物质,从而抑制周围其他种类植物生长,可见,他感作用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并能影响群落的演替,C、D正确。
16.BCD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④分别表示捕食、种间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关系。小麦与杂草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A错误;大小两种草履虫属于不同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为争夺营养和空间而发生种间竞争,B正确;大豆与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对双方都有利,C正确;细菌与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噬菌体利用细菌的营养物质进行大量繁殖,D正确。
17.D 四大家鱼混养有利于充分利用养殖资源,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A正确;由于阳光、温度和植物等随季节而变化,所以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具有季节性的变化,B正确;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C正确;四种鱼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但不同鱼的生态位有重叠,存在竞争关系,如鲢鱼和鳙鱼生活的水层有重叠部分,二者会竞争空间和水中溶解氧等,D错误。
18.C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A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B错误;结合题图分析,在10~20年内,物种丰富度指数逐渐增加,物种数目增多,使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明显加剧,C正确;根据曲线图可知,在演替的前20年内物种丰富度指数逐渐升高到达顶点,20~30年间物种丰富度指数逐渐下降,30年后物种丰富度指数基本达到稳定状态,但演替依然在进行,D错误。
19.ABD 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A正确;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以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B正确;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C错误;骆驼刺植株高几厘米,但根可长达15米,以适应缺水的环境,是适应环境的表现,D正确。
20.ABC 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的高度决定着植物对光的利用,越高的植物对光的利用越多,越有利于该植物的生长,最终导致优势物种的高度越来越高,所以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会维持一段时间后被其他优势物种替代,会有曲线Ⅰ中ab、cd、ef等变化较小的阶段,A正确;随着该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群落的演替到达演替的最终阶段,所以曲线Ⅱ代表物种丰富度,g时群落已基本恢复到火灾前的状态,B正确;火灾后仍有部分甲存活,而较高大植物出现后其种群密度下降,说明甲很可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C正确;丛生的灌水使土壤长时间保持湿润状态,有利于各种乔木种子的萌发,D错误。
21.答案 (每空2分)(1)O~e (2)b~c (3)马尾松 山毛榉 环境
解析 (1)马尾松和山毛榉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因此只要两者共存就一定存在种间竞争,则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时间段是O~e。(2)b~c时间段,马尾松和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C=1,则两树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3)a年时,马尾松和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C>1,则马尾松占优势,在d年C<1,则山毛榉占优势。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随着马尾松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环境,使之反而适合山毛榉种群的生存。
22.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1)样方法 随机取样 (2)次生 阳光 (3)取样器取样 记名计算 (4)水分(2分) 存在(2分)
解析 (1)对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一般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2)在撂荒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具备原有土壤条件等,属于次生演替,撂荒2年后A地以沙芦草等低矮喜阳耐旱植物为主,4年后适合生长在中生、湿生环境的植物成为优势种,说明A地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喜阳小型草本植物不再是优势种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在与体型较大的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竞争阳光时处于劣势。(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一般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4)A、B同为黄土高原撂荒地,温度、光照等条件相近,B地近30年来优势物种始终是一些喜阳的草本植物,没有较高的灌木和乔木,由此可见两地差异主要由水分条件不同导致,B地群落存在垂直结构,与A地相比,B地群落垂直结构较为简单。
23.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多于(1分) 次生演替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2)热带雨林中乔木的生物量最高,而图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 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增大 垂直 群落充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解析 (1)据题图可知:未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数量明显多于发生山体滑坡区域;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该演替的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2)热带雨林中乔木的生物量最高,而图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故该自然保护区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区;在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如果人为地进行植树造林,可以改变自然状态下的演替状况,这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3)山体滑坡区域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这有利于群落充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24.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1)A C(2分) (2)次生演替 (3)土壤深度不够,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树木的生长(或土壤氨的含量低,缺少供树木生长的养分)(2分) (4)减少 继续减少,甚至消亡 减少
解析 (1)地点A物种数为3+7+15+20=45,地点B物种数为5+5+4+2+5=21,地点C物种数为9+8+2=19,因此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A。图中A、B、C、D分别表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互利共生、种间竞争、寄生,而两种松树之间的关系为种间竞争,可以用C图表示。(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烧光,但仍然存在原有的土壤条件等,故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3)根据表中非生物因素的数据可知,地点C中土壤深度低、湿度小、含氨量低,故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可能是土壤深度不够,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或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树木的生长;或土壤氨的含量低,缺少供树木生长的养分。(4)田鼠大量繁殖,会导致其食物不够食用,大量啃食草本植物会导致草本植物数量减少,当田鼠的数量多至以啃食草根为生时,草本植物会继续减少,甚至消亡,从而田鼠因食物缺乏而数量减少。
25.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1)池鹭 随机 标记重捕法 偏大(2分) (2)垂直(2分) 空间 (3)时间 取食地点(或地点) 种间竞争
解析 (1)表中数据显示,池鹭的总体数量明显多于其他鹭类,因此池鹭是该森林群落中鹭类的优势种。样方选取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以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鹭类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该森林群落中某鹭类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其种群数量的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正常情况下,鹭类被捕捉一次后,第二次被捕捉的难度增加,因此所得数据比真实值偏大。(2)4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3)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但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可见,这两种鹭鸟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较为均衡地利用资源,二者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两种鹭鸟对环境适应的必然结果。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