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气体制取及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常见气体制取及应用》是九年级化学的一节中考专项复习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重点学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这一节课在初中化学中考中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学习高中化学必备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及相关注意的问题。学生已经对该节新课内容有了知识的储备,所以就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把知识进行归纳小结。
三、教学设计思想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是初中阶段的重点知识。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是气体制备的基础,尤其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属于重点掌握内容,在中考中是必考的知识点。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设计和改进是气体制取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欲通过回顾总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比较、分析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在设计和改进气体发生装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由于反应物的不同和反应条件的不同,制同一种气体可以选择不同的装置;制不同种气体也可以选择相同的装置;考虑到要节约药品、使反应更加合理、易于操作等实际需要,同一种实验装置还可以进行改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等基础知识;
(2)进一步掌握有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思路、一般规律;
(3)能根据反应的需要,灵活地设计和选择实验装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总结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化学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
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及装置的变化及应用。
六、教学方法
1. 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在对例题进行自我解答,经过讨论、对比、辨析、交流和小结的基础上完成教学。
2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具体的真实情景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用学生竞赛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教具和学具
1.多媒体教学
2.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装置以及药品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创设情境(投影)你知道吗?可燃物燃烧时需要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 放出 ;自然界密度最小的气体是 。 口头回答问题 引出三种初中常见的气体,引入新课,体现专题内容复习。
课件展示 一、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的一般思路教师提问:思考(1)、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应从哪些方面考虑(即一般思路) 回答问题:1.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2.发生装置3.收集装置4.制取和检验 思考并回答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思考 二、气体的制取装置教师提问:思考(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是什么?1、发生装置问: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有几类?分别指出实例和适用范围。气体的发生装置如何选择? 回答问题:①反应物的状态;②反应条件。 回忆两种重要的发生装置。
观察装置 课件展示:固固加热和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型两套实验装置,说说各自的特点。重点分析两种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型。 思考装置的特点 通过实验装置回忆旧知识,对装置进行分析,活跃课堂思维能力。
小结 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决定于:(1)反应的条件(2)反应物的状态 师生小结。 整理知识。
思考 2、气体的收集装置教师提问:思考(3)、收集一种气体之前,你认为必须事先知道该气体的哪些性质? 根据提示思考并回答。
观察装置 课件展示:气体的收集装置 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整理知识。
课件展示 二、氧气、二氧化碳、氢气实验室制取的比较 思考: 4、在研究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时都从哪些方面入手?制作表格比较 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采用了对比性学习。利用表格形式展现,更体现了三大气体制取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
练习 课件展示气体制取和收集相关练习。 完成练习。 对复习的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课堂总结 教师提问式小结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2、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实验室制取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作业布置 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气体的制取及应用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1. 反应物(药物)、反应条件2. 发生装置3. 收集装置4. 制取和检验二、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实验室制取
九、教学评价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在习题中进行自我解答,经过讨论、分析、交流和小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快速地获得新的知识和掌握了新的实验技能,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具体的真实情景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用学生竞赛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改变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符合新课改理念和要求,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