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第六单元课题3,研究的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其中,二氧化碳学生接触较多,也较熟悉,因此本课题便于从二氧化碳开展教学。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求掌握的两种常见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将性质联系到用途。二氧化碳的性质较容易掌握,但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生成物不易理解,本节内容主要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节课,我们让学生做实验的同时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及视频,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为实验的成功提供保证。
本节课面对的是已经学过氧气的性质和制备的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到实验室制取了氧气并探究了它的性质,掌握了相关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对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所帮助。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例如喝可乐时会有气体产生,植物光合的作用原料,呼出气体中有二氧化碳等;从学生情感特征上来看,都希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甚至更亲睐于自己动手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然而,从学生的知识技能方面来看,学生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还是不太熟悉的,不清楚科学探究的真正意义,不易达到实验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相关知识,并从中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
2、 教学思路与设计
本节课主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现象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分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及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能力,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及小组协作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学习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日常生活出发,了解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及安全教育。
2.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及小组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探究、与石灰水的反应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 以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为主,然后总结归纳。
六.【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练习反馈→课堂回顾→课外学习指导
七.【教学准备】
大理石、稀盐酸、醋酸、石灰水、胶头滴管、试管、烧杯、水槽、集气瓶、铁皮架、玻片、塑料瓶、纸花、铜片、蜡烛等。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件展示】我们生活中利用CO2的诸多例子。 观看图片,思考。 让学生体会CO2就在身边,激发思考,引出课题。
【实物展示】一瓶刚收集的CO2气体 观察气体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归纳CO2的物理性质。 培养观察总结能力,完成CO2物理性质的教学目标
【课件展示】实验室制CO2的收集与验满方法。 观看图片,推出CO2的其他性质。 复习回顾,推陈出新,培养将知识相互联系的能力
【探究活动一】阶梯蜡烛燃烧实验向放有高矮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缓慢倾倒二氧化碳。 分组实验,动手探究,观察现象,小组讨论,分析原因,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合作精神。学会知识点的灵活运用,不应死记硬背。完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教学目标。
【学生提问】是不是所有燃着高低蜡烛的时候都是低的蜡烛先熄灭?【探究活动二】在放有高矮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上盖一个铁片。
【课堂练习】给出课堂练习题。 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巩固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规范答题 。
【教师提问】碳酸饮料打开瓶盖会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逸出,那二氧化碳到底是怎么进入到瓶子中呢?它能否溶于水中呢?【探究活动三】向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约三分之一体积水【学生提问】是不是老师用劲把塑料瓶捏瘪的?【探究活动四】向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倒入约三分之一体积水,并盖上玻璃片,倒转集气瓶。 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提出质疑,并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以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综合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完成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教学目标。
【学生提问】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二氧化碳会不会与水反应呢? 【探究活动五】1.向干燥的石蕊溶液染成的纸花上喷醋酸2.向纸花上喷水3.将纸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4.将纸花喷水后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探究活动六】将上述步骤4中的纸花取出,在酒精灯上烘烤。 自主探究,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分析原因,得出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的结论,写出化学方程式;了解碳酸的不稳定性,写出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引导学生思考,一步步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完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给出课堂练习题 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巩固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规范答题
【教师提问】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膜,这是什么原因呢?白膜又是什么?【探究活动七】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分析原因,解释现象,得出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石灰水变浑浊的结论,写出化学方程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得出结论,完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教学目标。
【课件展示】生活中许多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例子。 观察图片,解释现象。 将所学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热情。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你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呢?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回答问题。 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复习本节课内容。
【课外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设计实验证明“雪碧”饮料中有二氧化碳。 运用生活中的相关物质与所学知识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探究与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 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
2. 能溶于水( 1:1 )
3. 通常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二、化学性质
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能与水反应
CO2 + H2O= H2CO3
H2CO3= H2O + 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Ca(OH)2 =CaCO3↓+H2O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个过程紧凑但不紧张,师生不知不觉就在轻松的环境中共同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上能感受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针对本节课的设计,我将做以下反思。
一.课前研究教材,梳理教学内容,理清各环节的逻辑顺序
备课前,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发现本节课实验较多,时间上较难控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学生生活经验较少,理解可能有难度。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体现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二.课堂中合理安排实验探究,使其更具有实效性
课堂中我将主要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实验,自主探究,并从小组讨论中得出结论,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从实验现象挖掘事物本质并归纳总结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在自主探究中我将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运用多媒体等设备展示图片播放相关视频,适当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明确“化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
三.加强知识巩固,为学生创造课后实验探究的机会
由于本课时的内容安排较紧凑,实验较多,可能在课堂上会热热闹闹的,但学生看完热闹后却对具体知识点掌握不透彻,使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较难达成,所以我设计了课堂小结,将本节的探究实验及得出的相关性质进行一个归类总结,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落脚点,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主线,掌握重难点知识。课后我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雪碧”中有二氧化碳,这样的课后作业相比书面作业而言学生会更有兴趣,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相关知识又明确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学好化学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