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2)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3)知道火灾自救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2)学习将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用于化学学习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以及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播放第一组图片“谁推动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火”
播放第二组图片“谁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火”
播放第三组图片“谁在威胁我们的生活甚至生命” ------“火”
……
教师讲述:“火”是一把双刃剑,它是由“燃烧”产生的,今天我们将通过对燃烧的条件探究,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扬长避短,让“火”更好的服务于人们。
二、展示探究目标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2)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3)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4)知道火灾自救的一些常识
三、温故:
根据P128页的实验7-1实验,我们知道燃烧的条件有哪些?
观看实验视频,让学生回忆“燃烧的条件”
学生回答:燃烧的条件包含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四、知新:
根据P128页的实验7-1实验原型,大家认为该实验是否有不足之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原实验处于敞开的环境中,反应中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对师生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2)、原实验在敞开的条件下,对于用热水进行加热的一个实验,会由于空气流通导致热量的散失而使加热效果不佳。
(3)、原实验第二步中可以看到往水中通入氧气时,仍有大量白烟从水面逸出,证明水也不能很好的吸收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
教师总结:原实验虽然能很好的证明燃烧的条件,但实际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不足。接下来,我们看看本课题是如何设计实验的进行探究的。
注意:设计本次实验的主要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
五、合作探究
请大家参照教材P150页“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有关内容,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内容,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并完成实验报告册。讨论并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注意事项:①.操作规范,注意安全。
②.实验时要从侧面观察,防止燃烧的火焰烧到身体部位。
③.实验过程中,若意外出现桌面着火,及时用湿抹布扑盖。
④.实验结束后,整理好仪器和桌面卫生。并完成实验报告。
六、实验过程:
探究实验一: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
实验内容: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 ,观察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大家做的非常好,请同学们举手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蘸有酒精的小棉花球立即燃烧,而蘸有水的小棉花球不可燃;因为酒精可以燃烧,而水不可以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必须是可燃物。
教师:非常好。如果我们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学生:如果加热时间较长,那么蘸水的小棉花球也会燃烧。因为随着加热的进行,棉花球上站蘸的水分会蒸发掉,而棉花也是可燃物,因此也会燃烧。
教师:那对于教材上的这个实验,大家可以做何改进呀?
学生:可以把两个小棉花球换成两个小石子。
教师:很好。刚才我们已经证明了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了,接下来我们开始进行第二个条件的探究。
探究实验二: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即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①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②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放在一块薄铜片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先请同学说说自己第一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第一步操作的现象是两种物质都能燃烧。
教师:那么设计第一步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证明两者都是可燃物。
教师:那第二步实验操作的现象呢?
学生: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而滤纸碎片并未燃烧。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二者的着火点不同,我们昨天查过有关资料,乒乓球材料的着火点是180℃,而滤纸材料的着火点是245℃,加热时先达到乒乓球的着火点,因此,乒乓球先燃烧。从而可以得出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必须要达到物质的着火点。
教师:很好,如果将实验步骤2②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学生:木屑会先燃烧。因为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知识,木屑的着火点比煤低,所以木屑先燃烧。
教师:不错。接下来,我们来对燃烧的最后一个条件进行探究。
探究实验三:燃烧是否需要氧气
分别点燃两只蜡烛,将其中的一只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大家都已经完成了实验,请同学分享实验结果。
学生:罩住的蜡烛熄灭了,而没被罩住的继续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教师:很好。通过以上三个实验的探究,我们已经成功得出了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那么根据这些知识,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灭火呢?
学生:如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意一条都可以。
教师:很好。接下来,我们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七、学以致用:
(一)根据所学知识思考,熄灭一支蜡烛有哪些方法?并分析原理。
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接下来,我这边提出一种方案,大家看行不,我用盘成螺旋状的铜丝罩在烛焰上方,大家看能不能灭火?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来用事实说话,直接做实验,看看结果。
展示盘成螺旋状的铜丝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结果蜡烛熄灭了。
教师:事实证明,铜丝网确实可以灭火,那大家知道其中的原理吗?
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的很好。铜是一种导热性非常好的金属,铜丝网可以吸收烛焰产生的热量,是烛心温度降低,低于着火点,从而熄灭。其实,我们还能看到一个现象,铜丝网变黑了。那是因为铜丝在加热时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因此消耗掉了蜡烛周围的氧气,导致蜡烛氧气不足而熄灭。
教师:刚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我们已经对燃烧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知道灭火的原理。那么,万一真的遇到火灾,我们该如何简单的自救呢?
(二)展示火场逃生的两张图片,讨论哪种方式是正确的
学生讨论交流答案.
教师:很好。接下来我们看正确答案.
教师:那么为什么要匍匐跑出?
学生:因为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在受热时密度会减小,会往上飘。
教师:很好。接下来,我们用事实说话,做个实验证明一下。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并分析总结
现象:高的蜡烛先熄灭,矮的蜡烛后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时使杯内温度升高,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上升使上层蜡烛火焰先熄灭;因此逃生时应该匍匐前进。
教师:很好。同学们分析的不错。下来,我们继续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三)讨论与交流
分小组合作,试着利用生活常识设计其他的方案来验证燃烧的条件.
八、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刚才的一系列“学以致用”可以看出,大家基本上都达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最后,我请一位同学总结下今天的主要学习内容。
学生:“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及其有关知识的运用.
教师总结:很好。那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