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通过对氧气的性质的学习,学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3.通过比较几种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学习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将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提高学习的兴趣。
2.将一系列有目的地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分析
重点和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设计思路
氧气是学生认识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应该有计划地安排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学会一个认识物质的模式,使学生在以后学习探索别的物质时,会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使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经验证明,这样做也有助于学生的有意记忆。
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时,掌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大,不易溶于水,可以让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并亲自动手实验来加以验证,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与学生共同分享他们的成果,激励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良好习惯的形成。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尽量创造条件,给学生人人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科学方法,养成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这种探索性实验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同时融入了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获得,所以本课题中实验较多。学习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变化等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能在课堂上顺利进行实验,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组,即每一小组的学生有的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观察能力强,有的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效率,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将硫、铁等物质与氧气反应的条件、现象、文字表达式、特征等进行列表对比归纳,找出共同点,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化合反应的概念以及氧化反应。利用表格形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最后通过实践与应用,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化学。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我们已经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习中知道研究物质的性质从哪两个方面入手?【讲解】今天我们就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方面来研究氧气。 【回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回顾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板书】课题2氧气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展示】一集气瓶氧气【引导】请你们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探究实验1】请你们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还是大。分别选几组有代表性的同学演示实验证明自己方案的可行性。实验后,组织讨论,得出结论。方案3虽然不能成功,但老师给以肯定,这个方案设计得非常好,由于氧气看不见,所以不能得出结论,等会我们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时候把这个实验加以改进就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设计实验。 【回答】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观察、闻气味,思考,回答: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思考,讨论,把小组设计的方案讲述出来。可能的方案有:方案1:分别用天平称量一集气瓶空气和氧气的质量,然后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方案2:取两个气球分别充入等体积的空气、氧气,然后把两个气球在同一高度放下,哪个下降速度越快密度越大。方案3:把两瓶氧气,其中一瓶正放,另一瓶倒放,打开玻璃片,看哪一瓶的氧气先跑掉。等等。 回顾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学会认真观察实验。学会用化学的语言来描述物理性质。培养发散性思维和设计实验能力,活跃气氛。
【提问】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氧气能不能溶于水?【引导】能溶于水,到底程度多少,是易溶于水还是不易溶于水呢?【讲解】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不是绝对不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这对水中动物生存有着重要意义。【小结】请大家把氧气的物理性质总结一下,并把表一填好。【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填写表格 思考,讨论,回答。生物课学过鱼儿能在水里呼吸,所以氧气能够溶于水。提出问题:氧气是否易溶于水?设计方案(选出一个):收集一软塑料瓶氧气,倒入半瓶水,盖上塞子并振荡,看瓶子瘪的程度。进行探究,分析得出结论。总结,填下表。表1: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氧气 联系生活。培养设计实验和学会探究的能力。用表格总结,加深印象。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接着我们一起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讲解】老师把同学们探究活动1时设计的方案3改进一下,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看能否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而且能从中知道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改进实验】在一个正放和一个倒放的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同时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分析总结,知道氧气的化学性质:【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1.带有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听讲。带着好奇,改进实验使学生思维得到启发。观察实验,思考。现象:在正放瓶中,木条复燃,燃烧较旺;在倒放瓶中,木条复燃,燃烧没有瓶正放时那么旺。说明:1.物理性质: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2.化学性质: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过渡。多角度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比较的科学方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请同学做实验【实验2-3】、【实验2-4】,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1.注意观察比较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能不能燃烧及现象的不同。2.可按“燃烧剧烈程度—光或火焰—生成物—热量变化”的顺序认真观察现象,并准确描述现象。3.铁丝燃烧的实验前在集气瓶中为什么要预先加少量水或细砂?实验后让学生摸瓶壁并思考。4.在铁丝燃烧的实验,点燃火柴后,比较“迅速把铁丝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下部(没有触到细砂或水)”跟“缓慢从瓶口伸入下部”现象有什么不同?5.补充“课本图2-12”的实验。组织学生填表2,分析讨论。6.知道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板书】填好表2三、化合反应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特征:多变一。【提问】在生活中有哪些是与氧气反应但不剧烈燃烧、发光,甚至不易觉察的反应?【板书】 燃烧四、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实践应用】学完本节课,你们想一想能不能把“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中的红磷用木炭、硫粉或铁丝代替? 观察实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分组实验,思考并讨论,填表2表2(板书部分)用投影仪投影讨论几个反应的反应条件,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反应情况,可以知道: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空气中燃烧实质是与氧气反应。重点学习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和现象的描述。比较文字表达式和特征可以归纳得出氧化反应和本课题的另一重点—化合反应概念。回答举例,分析,知道: 燃烧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思考讨论,实践应用:熟悉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从生成物、反应条件和气压的角度去考虑本题的答案。 活跃学习气氛,用化学的方法学化学,体验化学的乐趣。运用实验探究法和采用对比归纳法,深化理解,便于掌握。与生活联系,易于掌握。实践应用,巩固知识点。
【板书】
第二单元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表1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熔点 沸点 溶解性
氧气 无色 气态 无味 比空气的大 -218℃ -183℃ 不易溶于水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带有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2.表2
实验编号 反应前的物质 反应后的物质 反应条件 反应现象 文字表达式 反应特征
实验2-1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点燃 燃烧时发出黄白色的光,产生大量的烟,放出大量的热。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与氧气反应。
实验2-3 硫、氧气 二氧化硫 在空气中点燃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硫+氧气二氧化硫 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与氧气反应。
在氧气中点燃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实验2-4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在氧气中点燃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与氧气反应。
图2-12 碳、氧气 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点燃 燃烧不剧烈,发出红光,生成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出热量。 碳+氧气二氧化碳 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与氧气反应。
在氧气中点燃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出热量。
三、化合反应
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征:多变一。
燃烧
四、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时,进行了探究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动手能力在合作讨论中得到提升,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气氛,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的课堂气氛和课后反馈来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更有效地落实。课后学生主动跟我交谈:“老师,我会设计实验方案!”“老师,对比的方法真好,我更明白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老师,以后还让我们做实验么?”……同学生交谈后,我深思:以后我要更加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更想去学化学!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