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空气的基础上,引入氧气的性质,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实验、观察、思考、分析探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为以后探究物质的性质打下探究基础。
二、学情分析:
根据生活常识,学生对氧气有着感性的认知,但缺乏系统化的认识。能力方面,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具有了实验、观察、描述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知道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反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能描述磷、硫、铁、木炭在空气、氧气中反应的现象,并能写出对应的文字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说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2)知道氧气的化学性质,描述磷、硫、铁、木炭在空气、氧气中反应的现象,并能写出对应的文字表达式。
2、难点:描述磷、硫、铁、木炭在空气、氧气中反应的现象,并能写出对应的文字表达式。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新课导入集气瓶里收集的是一种常见的气体。你知道它是空气、氧气还是氮气?如果想验证它确实是氧气,就必须先了解氧气的性质。 思考 引起学生探究氧气性质的兴趣。
环节二:探究物理性质思考一:用集气瓶收集一瓶氧气,并向学生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二: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分析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总结:小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 联系生活,观察,描述并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物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
环节三:探究化学性质过渡: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能否确定该气体是氧气?鉴别氧气的方法:【实验2-2】学生协助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记录现象,分析得出氧气具有助燃性的结论。归纳鉴别氧气的方法。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实验演示:进行硫、木炭、铁丝在空气、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的异同,并记录现象,完成相应的表格。讨论:上述四个实验中,硫、木炭、铁和红磷在空气燃烧和在氧气里燃烧现象的不同,说明什么?① 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主要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 气反应。② 物质燃烧现象与氧气的含量高低有关,氧气含 量约高,物质燃烧越剧烈。③ 氧气有助燃性(支持燃烧)。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实验中一些操作的思考。归纳总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可以支持燃烧(可燃性),可以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应。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氧气的化学性质有整体的认识。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记录鉴别氧气的方法。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同一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的现象,完成对应的表格。比较同一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现象的异同,思考原因?回顾实验演示的过程,思考实验中一些操作的作用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现象,运用多重感官帮助学生记忆实验现象。根据现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思想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思想。通过对实验操作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成功需要很多细节及规范的操作。
环节四:结合板书,课堂小结结合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环节五:随堂检测 运用所学新知解决问题 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环节六:布置作业 深化巩固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助燃性):
鉴别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中(操作),木条复燃(现象),该气体是氧气(结论)。
(2)与其他物质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