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第七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3-21 17:1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燃烧的条件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3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4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
提问:
1、从人类发现了火、使用火以来,火为我们做出了哪些贡献?
2、同学们用过火吗?参加过野炊吗?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3.枯柴为什么会燃烧,而下面的泥土为什么不会燃烧?
4.为什么直接用火柴不容易点燃枯柴?
5.你是怎么使火堆燃烧的更旺?
【讲授】复习
1、碳、硫、磷、铁、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有些什么共同点?
2、分析木炭,铁丝,红磷燃烧的现象,总结出燃烧的定义。
板书: 燃烧条件的探究
提问:
问题1:什么是燃烧?
问题2: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探究一实验
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
现象:棉花蘸酒精的可以燃烧,蘸水的不能燃烧
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二实验:
实验1.取一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用坩锅钳夹住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现象:滤纸能立即燃烧,乒乓球能立即燃烧
结论:乒乓球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实验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片大小相同,放在薄铜片两侧,加热薄铜片中部,观察现象
现象:乒乓球碎片先燃烧
结论: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探究三实验
请同学们利用蜡烛和烧杯,验证燃烧的另外一条件需要有氧气
结论:燃烧的条件
(1)需要可燃物
(2)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燃烧需要氧气
4巩固达标
练习与实践
1.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
2.森林着火,消防队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在于( )
A.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B.隔离空气
C.隔离可燃物 D.开辟运水的道路
3.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学以致用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向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战船逃脱,这些战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 。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军,还为燃烧提供了 ,使火势烧得更旺。
成语中的化学
釜底抽薪:缺少了燃烧条件之一——可燃物,因此不再燃烧
杯水车薪:水太少,不足以降温到柴草的着火点以下,因此火不能熄灭
钻木取火:升高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因此能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