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1-06 18:2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哲理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出卷人:陈婷 审核人:范秀植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李白《蜀道难》)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5)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共15分)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峻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汝用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汝何为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汝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斩错。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招错。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注:郡:指诸侯国支系亲属拥有的封地。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错常数请间言事    数:多次
B.口让多怨,汝何为也 让:责备
C.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属于导致晁错死亡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②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③(错父)遂饮药死 ④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⑥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受到皇帝的器重。景帝时,他受宠超过九卿,当时许多法令多是由他更改修定的。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削弱诸侯,文帝没有听从,但很赏识他的才能。景帝即位后,采纳了他削藩的政治主张。
C.晁错的父亲担心削藩会危及儿子的性命,从家乡赶来极力劝阻。看到儿子一意孤行,晁父因伤心而自杀。
D.当听到邓公分析吴楚借诛杀晁错之名而行谋反之实、错杀晁错带来的严重后果后,汉景帝同意邓公的看法。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用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上片开头两句写出了寓居环境的 。(2分)
(2)下片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顶是( )(5分)
A.庭长是个又高又胖的人,留着一大把正在变白的络腮胡子。他希望今天早点开庭,早点审完,一边腾出功夫赶在六点以前去看望那个的瑞士情人。
B.在狱中,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玛丝洛娃没有认出他。聂赫留朵夫跟她说起了以前对她犯下的罪,请求她饶恕,玛丝洛娃不动声色。聂赫留朵夫从她的神色中觉得她是个没有灵魂的女人,就不再坚持请求她饶恕了。
C.在做礼拜的时候,首先是狱长走到司祭跟前,吻一下十字架,随后是副狱长,再后是看守们,这以后就是犯人们,安静有序,陆续走过去。
D.法院开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聂赫留朵夫作为贵族代表参加陪审,意外与玛丝洛娃重逢。他坐在陪审席里,回忆起与玛丝洛娃认识以来的一切往事。他承认自己卑鄙无耻,良心上背着这样的罪孽,居然还能心安理得地过了这么多年,不禁羞愧难当。
E.他想到十年前他所认识的天真可爱的姑娘玛丝洛娃竟会犯下这样的罪行,不由得大惊失色。聂赫留朵夫相信她在盗窃钱财和毒死人命两方面都没有罪,但他回想起勾引玛丝洛娃的经过,认为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人。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简述聂赫留朵夫第二次到监狱探玛丝洛娃的经过。(5分)

(2)简述聂赫留朵夫在帕诺沃是怎么处理土地的?(5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诚:真是。②熄:同“息”。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③冠:男子承认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④女:同“汝”。⑤淫:乱;移:变;屈:挫抑。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称不上“□□□”是因为他们“□□□□,未能“□□□□□□”。 (请用原文回答)(3分)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①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②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一一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③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④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⑤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结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⑥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曰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摘自《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10.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C.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什进行传播和诠释。
D.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引领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B.“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说明,微博的率先报道能引起社会形成新的舆论机制。
C.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方式,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利进行了重塑。
D.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媒介融合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12.综观全文,“微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中国式尊严
冯华
近几年,大批富起来的中国游客蜂拥前往世界各地观光,你能在不同的陌生国度看到越来越多的中文警示牌:禁止随地吐痰、禁止随地大小便、禁止吸烟……这让我们这些能看懂中文的人真有些无地自容。如何在全世界面前保持尊严?我去吉隆坡读书的第一天就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来自各国的留学生(比例最大的是中国人)必须先通过一次语言水平测试,依据测试成绩确定入学等级。考试地点在一个大阶梯教室,学生们自由落座,由英语系两位老师监考。当其中一位深色皮肤、一口标准英式英语的S小姐草草视察过座位布局后,忽然暂停发试卷,匆匆跑上讲台。
“请注意,所有中国学生不允许坐在相邻的座位!”她大声宣布,“中国学生必须和其他国家的学生相邻而坐。”
很多学生英语水平差,没听懂她的话,交头接耳地打听。我听懂了,并且知道邻桌的也是位中国学生,但是我没动。教室一片大乱,在S小姐的再三催促下,大部分中国学生都按她的要求间隔开来落座了。
我身边的中国学生也要换开,我阻止了他。“如果我们换位置,就证明我们的确有作弊的嫌疑。”我说,“反正我不换。”他也不换了。
S小姐很快走到我们面前。
“你们都是中国学生吧?”她说,“请将座位换开。”
我坐在原地一动不动,心平气和地用英语回答她:
“别国的学生不换,我也不会换。如果你因为我们是中国学生就认定我们会作弊,你可以一直站在我们身边监考。这总可以了吧?”
她看了我几秒钟,没说什么,转身走开,宣布考试开始。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直能感觉到她刀子似的目光。她不时从我面前走过,我视若无睹。后来我提前完成试卷离场,并且顺利地通过了这次测试,直接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那天和几个中国同学在电梯里又碰到了这位S小姐。
“祝贺你,你这次考得很好!”她显然记住了我,态度热情,同时瞥了一眼电梯里另外几个中国学生,语速很快地补充说,“但很多中国学生必须从最低级别开始英语学习,并且那天的确抓到几位中国学生作弊。” 
我承认我被她的态度刺激了,接下来我头脑一热,选择了她所教的一门功课作为专业课之一。为了维护尊严,我吃尽了苦头。每次上她的课之前,至少要用足两小时做预习,查清所有生词,否则完全无法跟上她那语音标准但语速极快的讲课。那段时间,除了学校课程之外,我正在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并决定要以写作作为终身职业。我买了电脑,开始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在小说写到近一半时,我终于决定暂停学校课程,专心把小说写完。去办休学手续时,最令我踌躇的就是S小姐的课,虽然有充足的理由,但仍有逃离的羞愧。
在办公室看到S小姐,出乎我的意料,她非常温和坦诚地告诉我,她看到了我自入学以来付出的所有努力,也看到了我的每一点进步。
“如果你认为分数会给你目前的学习造成过大的压力……”她非常诚恳地对我说,“以后的测试我可以不为你打分,直到你自己认为解脱困境为止,你觉得怎么样?”
我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然后我告诉她,为了尽快完成我的小说,我必须休学半学期,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她显得非常惊喜,兴致勃勃地询问了小说的内容,并大加赞赏,直到我脸红为止。
“你为维护尊严所做的一切……”她说,“我都能明白,对不起,我为你骄傲!”
最后这句话害得我差点儿掉下泪来。
13.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小说开头部分写各种中文警示牌,说明很多中国旅客在国外缺少尊严,为下文故事的发生提供背景,该部分在结构上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我”通过测试之后,在电梯里和S小姐相遇,她对“我”补充说的话是想表明自己之前的做法是有道理的。
C.虽有充足的理由暂停课程,但“我”仍感到羞愧,原因是自己暂停学业,有知难而退的嫌疑,有损尊严。
D.文章结尾说“我差点儿掉下泪来”,这泪里既有“我”通过努力获得尊严的欣慰,也有对S小姐给予“我”理解和鼓励的感动。
E.文章开头写S小姐对中国学生的偏见,要求中国学生必须和其他国家的学生隔开,而后来却对“我”大加赞赏,可见,S小姐是个虚伪的人。
14. 小说中的“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15. 小说为什么以“中国式尊严”为题?这篇小说给你怎样的启示?(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
《水浒》的 ① (kēngqiāng)跌宕、洒脱不羁与《红楼》的铁画银钩、工笔细绘,令人觉得白话绝不比古文拖沓、啰嗦,而在鲁迅、周作人、梁实秋、郁达夫们手中,更是凸显成高华练达的绝美风景。中文之美,不仅美在风骨,更美在形体,以至其任何一块肌肉的肥瘠、任何一袭衣袂的摆动、任何一缕纹脉的走势、任何一种表情的意蕴,增之则长,减之则短,真是 ② 。
(1)根据拼音在第①处写出汉字。____(1分)
(2)划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改正。
(3)请选出一个恰当的成语填入第②处。( )(只填字母,1分)
A.鬼斧神工 B.巧夺天工 C.栩栩如生 D.活灵活现
17、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完成后面两道题。(10分)
材料一:近日,中国教育部公布了将于今年秋季新学期正式启用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要去学生9年内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
材料二:日本著名教育家阴山英男列出要求中小学生背诵的书目,其中包括《老子》《孟子》等。在德国和法国,从小学到中学都有背诵诗歌的要求。犹太孩子们也从小就一点点地学习民族经典文字希伯来文,从对文字的记忆开始直到可以背诵。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材料内容。(3分)

(2)上述材料中关于背诵经典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7分)



五、写作(70分)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世界著名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说:“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
以上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哲理中学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二年段语文科期中考试卷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