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4 空间距离的计算
学习目标 1.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点到直线、点到平面、相互平行的直线、相互平行的平面间的距离问题.2.通过空间中距离问题的求解,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导语
如图,在蔬菜大棚基地有一条笔直的公路,某人要在点A处,修建一个蔬菜存储库.如何在公路上选择一个点,修一条公路到达A点,要想使这个路线长度理论上最短,应该如何设计?
一、点到平面的距离
问题1 如图,P是平面α外一点,PO⊥α,垂足为O,A为平面α内任意一点,设n为平面α的法向量,θ=〈,n〉,如何利用这些条件求点P到平面α的距离?
提示 点P到平面α的距离d为||cos θ的绝对值,即d=.
知识梳理
若P是平面α外一点,PO⊥α,垂足为O,A为平面α内任意一点,设n为平面α的法向量,则点P到平面α的距离d=.
例1 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E,F,G分别是C1C,D1A1,AB的中点,求点A到平面EFG的距离.
解 以D为坐标原点,DA,DC,DD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2,0,0),E(0,2,1),F(1,0,2),G(2,1,0),
所以=(0,1,0),=(-2,1,1),
=(-1,-1,2).
设n=(x,y,z)是平面EFG的法向量,点A到平面EFG的距离为d,
则所以
所以
令z=1,此时n=(1,1,1),
所以d===,
即点A到平面EFG的距离为.
反思感悟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主要方法
(1)作点到平面的垂线,点到垂足的距离即为点到平面的距离.
(2)在三棱锥中用等体积法求解.
(3)向量法:d=(n为平面的法向量,A为平面上一点,MA为过点A的斜线段)
跟踪训练1 如图所示,已知四棱柱ABCD-A1B1C1D1是底面边长为1的正四棱柱.若点C到平面AB1D1的距离为,求正四棱柱ABCD-A1B1C1D1的高.
解 设正四棱柱的高为h(h>0),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有A(0,0,h),B1(1,0,0),D1(0,1,0),C(1,1,h),
则=(1,0,-h),=(0,1,-h),=(1,1,0),
设平面AB1D1的法向量为
n=(x,y,z),
则
即
取z=1,得n=(h,h,1),
所以点C到平面AB1D1的距离为
d===,解得h=2.
故正四棱柱ABCD-A1B1C1D1的高为2.
二、点到直线的距离
问题2 如图,借助于向量,如何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PO
提示 思路一:如问题图(1),若已知与直线l垂直的直线OP的方向向量n,可利用d=求解.
思路二:如问题图(2),若已知直线l的方向向量e,可利用||sin〈,e〉求解.
知识梳理
若P为直线l外一点,A是l上任意一点,在点P和直线l所确定的平面内,取一个与直线l垂直的向量n,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d=.
设e是直线l的方向向量,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d=||sin〈,e〉.
例2 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A1=1,AB=4,BC=3,∠ABC=90°,求点B到直线A1C1的距离.
解 以B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1(4,0,1),C1(0,3,1),
所以直线A1C1的方向向量=(-4,3,0),
=(0,3,1),
所以cos〈,〉=,
sin〈,〉=,
所以点B到直线A1C1的距离d=||sin〈,〉
=×=.
延伸探究 例2中的条件不变,若M,N分别是A1B1,AC的中点,试求点C1到直线MN的距离.
解 如例2解中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图略).
则M(2,0,1),N,C1,
所以直线MN的方向向量为=,
=(-2,3,0),
所以cos〈,〉=,sin〈,〉=,
所以点C1到MN的距离
d=||sin〈,〉=×=.
反思感悟 用向量法求点到直线距离的步骤
(1)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2)求所求点P与直线上某一点A所构成的向量||;
(3)若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e,则利用公式||sin〈,e〉求解;若已知直线的法向量n,可利用d=求解.
跟踪训练2 如图,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有长方体ABCD-A′B′C′D′,AB=1,BC=2,AA′=3,求点B到直线A′C的距离.
解 因为AB=1,BC=2,AA′=3,
所以A′(0,0,3),C(1,2,0),B(1,0,0),
所以直线A′C的方向向量=(1,2,-3),
又=(0,2,0),
所以cos〈,〉=,sin〈,〉=,
所以点B到直线A′C的距离
d=||sin〈,〉=2×=.
三、直线(平面)到平面的距离
问题3 类比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如何求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
提示 在其中一条直线上取定一点,则该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即为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
知识梳理
(1)如果一条直线l与一个平面α平行,可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P,将线面距离转化为点P到平面α的距离求解.
(2)如果两个平面α,β互相平行,在其中一个平面α内任取一点P,可将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点P到平面β的距离求解.
例3 在直三棱柱中,AA1=AB=BC=3,AC=2,D是AC的中点.
(1)求证:B1C∥平面A1BD;
(2)求直线B1C到平面A1BD的距离.
(1)证明 连接AB1交A1B于点E,连接DE.
B1C∥平面A1BD.
(2)解 因为B1C∥平面A1BD,
所以B1C到平面A1BD的距离就等于点B1到平面A1BD的距离.
如图,以D为坐标原点,DC,DB所在直线为x轴,y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B1(0,2,3),B(0,2,0),A1(-1,0,3),
=(0,2,3),=(0,2,0),
=(-1,0,3).
设平面A1BD的法向量为n=(x,y,z),
所以即
所以n=(3,0,1).
所求距离为d==.
反思感悟 用向量方法研究空间距离问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确定法向量;
第二步,选择参考向量;
第三步,利用公式求解.
跟踪训练3 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4,M,N,E,F分别为A1D1,A1B1,C1D1,B1C1的中点,求平面AMN与平面EFBD间的距离.
解 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4,0,0),M(2,0,4),B(4,4,0),E(0,2,4),
F(2,4,4),N(4,2,4),
从而=(2,2,0),=(2,2,0),=(-2,0,4),=(-2,0,4).
∴=,=,∴EF∥MN,AM∥BF.
又EF∩BF=F,MN∩AM=M,
∴平面AMN∥平面EFBD.
设n=(x,y,z)是平面AMN的一个法向量,
则
解得
取z=1,得n=(2,-2,1)为平面AMN的一个法向量.
设平面AMN与平面EFBD间的距离记为d,
∵=(0,4,0),
∴d==.
1.知识清单:
(1)点到直线的距离.
(2)点到平面的距离.
(3)直线(平面)到平面的距离.
2.方法归纳:数形结合、转化法.
3.常见误区:对距离公式理解不到位,在使用时生硬套用.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是应用的基础.
1.已知A(0,0,2),B(1,0,2),C(0,2,0),则点A到直线BC的距离为( )
A. B.1 C. D.2
答案 A
解析 ∵A(0,0,2),B(1,0,2),C(0,2,0),
=(1,0,0),=(-1,2,-2),
cos〈,〉=-,sin〈,〉=,
∴点A到直线BC的距离为
d=||sin〈,〉=.
2.若三棱锥P-ABC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且满足PA=PB=PC=1,则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分别以PA,PB,PC所在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1,0,0),B(0,1,0),C(0,0,1).
可以求得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为n=(1,1,1),
则d==.
3.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则平面AB1C与平面A1C1D之间的距离为(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1(1,0,0),C1(0,1,0),D(0,0,1),A(1,0,1),
所以=(1,0,-1),
=(0,1,-1),=(-1,0,0),设平面A1C1D的一个法向量为
m=(x,y,1) ,
则 即 解得
故m=(1,1,1),
显然平面AB1C∥平面A1C1D,
所以平面AB1C与平面A1C1D之间的距离d=== .
4.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是线段BB1,B1C1的中点,则直线MN到平面ACD1的距离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 如图,以点D为坐标原点,DA,DC,DD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D(0,0,0),C(0,1,0),D1(0,0,1),M,
A(1,0,0),
∴=,=(-1,1,0),=(-1,0,1).
设平面ACD1的法向量为n=(x,y,z),
则即
令x=1,则y=z=1,∴n=(1,1,1).
∴点M到平面ACD1的距离d==.
又綊,故MN∥平面ACD1.
故直线MN到平面ACD1的距离为.
课时对点练
1.已知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n=(-2,-2,1),点A(-1,3,0)在平面α内,则平面α外的点P(-2,1,4)到平面α的距离为( )
A.10 B.3
C. D.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可知=(1,2,-4).
设点P到平面α的距离为h,
则h===.
2.两平行平面α,β分别经过坐标原点O和点A(2,1,1),且两平面的一个法向量n=(-1,0,1),则两平面间的距离是( )
A. B. C. D.3
答案 B
解析 ∵两平行平面α,β分别经过坐标原点O和点A(2,1,1),
=(2,1,1),且两平面的一个法向量n=(-1,0,1),
∴两平面间的距离d===.
3.已知直二面角α-l-β,点A∈α,AC⊥l,C为垂足,B∈β,BD⊥l,D为垂足,若AB=2,AC=BD=1,则D到平面ABC的距离等于( )
A. B.
C. D.1
答案 C
解析 因为平面α⊥平面β,
且AC⊥l,BD⊥l,故AC⊥平面β,BD⊥平面α,依题意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在Rt△ACD中,可得CD=,
故A(0,0,1),B(1,,0),C(0,0,0),D(0,,0),
则=(0,0,1),=(1,,0),=(0,,0).
设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
则
令y=1,可得n=(-,1,0),
故所求距离d===.
4.如图,已知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1A=5,AB=12,则直线B1C1到平面A1BCD1的距离是( )
A.5 B.8
C. D.
答案 C
解析 以D为坐标原点,,,的方向分别为x,y,z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C(0,12,0),D1(0,0,5).
设B(x,12,0),B1(x,12,5)(x>0).
设平面A1BCD1的法向量为n=(a,b,c),
由n⊥,n⊥,
得n·=(a,b,c)·(-x,0,0)=-ax=0,n·=(a,b,c)·(0,-12,5)=-12b+5c=0,
所以a=0,b=c,所以可取n=(0,5,12).
又=(0,0,-5),所以点B1到平面A1BCD1的距离为=.
因为B1C1∥平面A1BCD1,所以B1C1到平面A1BCD1的距离为.
5.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D=AA1=1,AB=2,点E是棱AB的中点,则点E到平面ACD1的距离为(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以D为坐标原点,以DA,DC,DD1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A1(1,0,1),D1(0,0,1),E(1,1,0),A(1,0,0),C(0,2,0)
∴=(1,1,-1),=(-1,2,0),=(-1,0,1),
设平面ACD1的法向量为n=(a,b,c),
则即
可得可取n=(2,1,2),
∴点E到平面ACD1的距离为
d===.
6.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O是底面A1B1C1D1的中心,则O到平面ABC1D1的距离为(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以{,,}为正交基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1(1,0,1),C1(0,1,1),
==,
平面ABC1D1的一个法向量为=(1,0,1),点O到平面ABC1D1的距离d===.
7.已知直线l经过点A(2,3,1),且向量n=(1,0,-1)所在直线与l垂直,则点P(4,3,2)到l的距离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 因为=(-2,0,-1),又n与l垂直,
所以点P到l的距离为==.
8.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将四个面都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棱锥称为鳖臑(bie nao),如图.已知在鳖臑P-ABC中,PA⊥平面ABC,PA=AB=BC=2,M为PC的中点,则点P到平面MAB的距离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 以B为坐标原点,BA,BC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如图,则B(0,0,0),A(2,0,0),P(2,0,2),
C(0,2,0),由M为PC的中点可得M(1,1,1).
=(1,1,1),=(2,0,0),
=(2,0,2).
设n=(x,y,z)为平面ABM的一个法向量,
则
即
令z=-1,可得n=(0,1,-1),点P到平面MAB的距离为d==.
9.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AC=AA1=2,∠BAC=90°,M为BB1的中点,N为BC的中点.
(1)求点M到直线AC1的距离;
(2)求点N到平面MA1C1的距离.
解 (1)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0,0,0),A1(0,0,2),
M(2,0,1),C1(0,2,2),
直线AC1的一个单位方向向量为s0=,=(2,0,1),
故点M到直线AC1的距离
d=||sin〈,s0〉=.
(2)设平面MA1C1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
则即
取x=1,得z=2,故n=(1,0,2)为平面MA1C1的一个法向量,因为N(1,1,0),所以=(-1,1,-1),
故N到平面MA1C1的距离d===.
10.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PD⊥平面ABCD,且PD=1,E,F分别为AB,BC的中点.
(1)求点D到平面PEF的距离;
(2)求直线AC到平面PEF的距离.
解 (1)建立以D为坐标原点,,,分别为x轴,y轴,z轴正方向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P(0,0,1),A(1,0,0), C(0,1,0),E,
F,
所以=,
=,=,
设平面PEF的法向量n=(x,y,z),
则即
令x=2,则y=2,z=3,所以n=(2,2,3),
所以点D到平面PEF的距离
d===,
因此点D到平面PEF的距离为.
(2)因为E,F分别为AB,BC的中点,所以EF∥AC.
又因为AC 平面PEF,EF 平面PEF,
所以AC∥平面PEF.
因为=,
所以点A到平面PEF的距离
d===.
所以直线AC到平面PEF的距离为.
11.如图,ABCD-EFGH是棱长为1的正方体,若P在正方体内部且满足=++,则P到AB的距离为( )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如图,分别以AB,AD,AE所在直线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可作为x,y,z轴方向上的单位向量,
因为=++,
所以=,
=(1,0,0),
所以cos〈,〉=,
sin〈,〉=,
所以点P到AB的距离
d=||sin〈,〉=×=.
12.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棱AA1,BB1的中点,M为棱A1B1上的一点,且A1M=λ(0<λ<2),设点N为ME的中点,则点N到平面D1EF的距离为( )
A.λ B. C.λ D.
答案 D
解析 以D为原点,DA为x轴,DC为y轴,DD1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图略),
则M(2,λ,2),D1(0,0,2),E(2,0,1),F(2,2,1),
=(-2,0,1),=(0,2,0),=(0,λ,1).
设平面D1EF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
则
取x=1,得n=(1,0,2),
所以点M到平面D1EF的距离为
d===.
因为N为ME的中点,所以N到平面D1EF的距离为.
13.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BB1,C1C的中点,G为线段DD1上的点,且DG=DD1,过E,F,G的平面交AA1于点H,则A1D1到平面EFGH的距离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 以点D为坐标原点,直线DA,DC,DD1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E,F,G,D1(0,0,1),
A1(1,0,1),
∴=(-1,0,0),=, =(1,0,0),
∴∥.
又∵EF 平面EFGH,D1A1 平面EFGH,
∴D1A1∥平面EFGH.
∴A1D1到平面EFGH的距离,
即为点D1到平面EFGH的距离.
设平面EFGH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
则
即
令z=6,则y=-1,
∴n=(0,-1,6),
又∵=,
∴点D1到平面EFGH的距离
d==,
∴A1D1到平面EFGH的距离为.
14.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所有棱长均为1,且AA1⊥底面ABC,则点B1到平面ABC1的距离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B(0,1,0),B1(0,1,1),C1(0,0,1),
则=,
=(0,1,0),=(0,1,-1).
设平面ABC1的一个法向量为
n=(x,y,1),
则有
解得n=,
则所求距离为==.
15.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D⊥平面ABCD且PD=AD=1,AB=2,点E是线段AB上一点,当二面角P-EC-D的大小为时,AE=______,此时,点D到平面PEC的距离为______.
答案 2-
解析 设AE=a(0≤a≤2),以点D为坐标原点,,,的方向分别为x,y,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图略),
则D(0,0,0),E(1,a,0),C(0,2,0),P(0,0,1),
则=(1,a,-1),=(0,2,-1),
设平面PEC的法向量为m=(x,y,z),
则即
令y=1,可得x=2-a,z=2,则m=(2-a,1,2),
易知平面DEC的一个法向量为=(0,0,1),
则|cos〈m,〉|==,
解得a=2-或a=2+(舍去),所以AE=2-.
这时,平面PEC的法向量可以取m=(,1,2),
又∵=(0,0,1).
∴点D到平面PEC的距离为d===.
16.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CA=2,侧棱AA1=2,D是CC1的中点,则在线段A1B上是否存在一点E(异于A1,B两点),使得点A1到平面AED的距离为.
解 假设存在点E满足题意.以点C为坐标原点,CA,CB,CC1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轴,y轴和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2,0,0),A1(2,0,2),D(0,0,1),B(0,2,0),=(0,0,2),
=(2,-2,2).
设=λ,λ∈(0,1),
则E(2λ,2(1-λ),2λ),
=(-2,0,1),
=(2(λ-1),2(1-λ),2λ),
设n=(x,y,z)为平面AED的一个法向量,
则
取x=1,则y=,z=2,
即n=为平面AED的一个法向量.
由于点A1到平面AED的距离d==,
所以=,
又λ∈(0,1),所以λ=.
故存在点E,且当点E为A1B的中点时,点A1到平面AED的距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