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练习(Word版,含答案) 高二历史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练习(Word版,含答案) 高二历史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0 20:1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单选题
1.在《剑桥艺术史》中作者指出,“虽然罗马支配了希腊的政治和军事,但他们在艺术和文化上则服从希腊人的优势……运用于拱门和拱顶中的工程学经验以及使用混凝土的实际经验,使罗马人有可能创造在形状和规模上都是希腊人从未梦想过的建筑”。此材料意在说明
A.罗马继承发展了希腊建筑风格 B.罗马建筑风格与希腊完全不同
C.罗马的建筑大多数都规模宏大 D.希腊的建筑风格借鉴了罗马建筑
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日本、美国、大陆、台湾的学者相继对市镇展开了研究。八 十年代以来,更有后起的中外学者,专门对市镇经济进行了区域性的宏观研究。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的研究结论不可能有
A.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全国范围蓬勃兴起
B.北宋时期,农村有些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
C.唐朝后期,广大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D.隋唐时期,城市里的固定交易场所是“市”
3.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与汉阳城相连的荒滩,人迹罕至,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此商船来此停泊。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清朝中期形成了专业街市。汉口镇的主要崛起得益于
A.汉阳的经济辐射 B.地理位置优越
C.各地商帮的兴起 D.商业分工繁细
4.民居是劳动人民文化与智慧的凝结,图1、图2、图3是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突出特点是
图1陕西窑洞 图2北京四合院 图3福建土楼
A.尊重自然生态 B.彰显多元一体 C.强调等级法度 D.注重坚固实用
5.兴隆洼遗址的氏族居住营地的周围有宽约2米、尚存深度1米左右的壕沟,这是氏族营地的界限,也是一种防御设施。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远古居民最早的防御设施。据此关于村落的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A.有定居、巢居、半穴居等功能
B.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C.有定居、繁衍、防卫、集体活动的功能
D.有定居、繁衍、仓廪、防卫的功能
6.中古时期西欧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自由”是市民阶层的合法身份,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身份,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这反映出
A.农奴是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 B.城市中人人都有自由的身份
C.自治城市与封建势力的对峙 D.封建领主势力遭到空前削弱
7.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 D.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8.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大河是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9.在砖木结构逐渐成为房屋建筑主流的明清时期,盛产杉木的黔、桂、湘交界地区,木楼仍随处可见;蒙古高原上的毡房用羊皮覆盖,骨架枝条节点用皮条绑扎;在遥远的新疆焉耆县,房屋常用博斯腾湖出产的芦苇扎院墙。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民居
A.适应复杂多变的气候 B.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受制于资源环境差异 D.体现森严的等级秩序
10.清朝中期的汉口镇商贾数千家,会馆、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颇有特色,如新安巷、徽州巷、宝庆街、广东巷、江苏巷等。由此可见,汉口镇
A.是各商业城市之首 B.城市布局严整有序
C.商帮活跃,贸易兴盛 D.是著名的手工业市镇
11.阅读下图,下列对古代雅典城市布局与功能的阐释正确的有
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
①城市具有政治、宗教、防卫、经济功能 ②布局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③布局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④城市建有功能多样的公共活动场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明清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下列有关故宫建筑说法正确的是
A.以乾清宫为界分为外朝和内廷 B.宫内建筑按前朝后寝格局布置
C.专为慈禧太后看戏建造德和园 D.富丽堂皇有“汇通天下”气派
13.四合院(下图)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北房南向是正房,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多为子孙们的住房,以东厢房为尊,西厢房为卑。据此可知,中国古代四合院
A.成为我国各地基本的民居形式 B.是古代小农经济下的普遍建筑样式
C.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 D.体现了长幼有序的设计理念
14.“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可见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下列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A.南北方之间有巢居和穴居之分 B.巢居、穴居之分受气候影响
C.巢居可避暑,穴居可避寒 D.地势低洼处营巢而地势高亢干燥处挖穴
1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集镇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隋唐五代时期,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B.北宋时期出现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
C.有些镇发展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D.宋元时期出现专业分工的集镇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君主独裁体制的形成。宋代的君主独裁政治是建立在发达的官僚政治体制之上的,把终极裁决权交给皇帝。
材料二 宋代的主干力量来自当时发达的文官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亦得益于日趋完善的科举制度。宋初,君主们大力发展科举以及太学制度,这使朝廷任用的很多宫吏首次来自中部和南部,从而结束了北方人垄断官职的局面。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的同时,应科举取士制度而生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这一社会统治集团是中国文明独一无二的现象。
---根据[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整理
材料三 德国汉学家库恩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宋代在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如手工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
---根据[德]库恩《宋代文化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宋代形成“君主独裁体制”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宋代“开放的城市设计”和“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表现。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城,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街道布局不规则,门朝大街而开的各种形状的房子被街巷连接起来;靠近城门的繁华郊区熙熙攘攘,到处是仓库、酒馆、商铺和娱乐场所。御街两旁分布着各式店铺;州桥的西南是著名的张家油饼铺,上新桥的南边是每日杀猪千头的屠宰场,许多购物的地方都有不少专售衣服、装饰品、珠宝的作坊和店铺,州桥以南地方的夜市因猪肉、野味及其他美味佳肴而闻名。京城常年无休,娱乐场所被称为“瓦子”,其服务范围广,价格高低不一。
——摘编自卜正民《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有两次高峰。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约为226个,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加到410个,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其中以盛泽、濮院和南浔人口最多,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此外还有双林镇和菱湖镇、震泽镇等,都是以丝织产业而闻名的小镇。……随着蚕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与蚕桑生产相关的行业中。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摘编自范虹珏、胡浩《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A
3.B
4.B
5.C
6.C
7.D
8.A
9.C
10.C
11.B
12.B
13.D
14.B
15.D
16.(1)举措:建立发达的官僚政治体制,增设参知政事分散相权;设枢密院主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2)影响: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结束了北方人垄断官职的局面;形成发达的文官制度,有利于君主权力的加强。
(3)表现:宋代“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场不再被封闭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夜市繁荣。
17.(1)特点:城市的商业职能上升;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出现街市和夜市);出现专业的服务性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商业区域特征明显,商品种类丰富。
(2)表现:市镇数量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市镇人口规模扩大;出现了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专业化市镇);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原因: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大量剩余劳动力涌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