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0 20:1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单选题
1.“如果说长城是一撇,大运河则是一捺,二者在首都交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厚重的人字。”材料中的“一捺”的重要作用是
A.方便了帝王游山玩水 B.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
C.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 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2.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大运河的开通
A.使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有利于对外贸易的繁荣
C.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D.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3.罗马帝国境内大道总长超过数十万公里,形成了发达的道路网络;印加帝国也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这些道路的修筑旨在
A.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 B.完善地方的行政制度
C.消除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 D.促进建筑技术的进步
4.比较右图中的图1和图2,可知元朝水运路线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①改变了隋唐时迁回曲折的路线②缩短了航程
③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④主要任务运输江南的粮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如果说工业革命在开始时不得不满足于传统交通工具,那么现在它就自己来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又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据此可知新的交通工具
A.以电力为主要的动力 B.与工业革命相辅相成
C.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 D.推动了电力革命爆发
6.观察并分析以下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示意图,可知大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隋朝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
A.主要为解决沿岸灌溉问题 B.解决了北方水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迁
7.1666年,国王路易十四授权皮埃尔·保罗·德里凯建造运河,其目的是连通大西洋和地中海,通过避开直布罗陀海峡、海盗和西班牙国王的船队,促进贸易的繁荣。该运河是
A.米迪运河 B.伊利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巴拿马运河
8.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这反映了当时伦敦
A.民主政治促进了交通的改善 B.汽车普及困扰城市交通
C.交通规则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提高
9.电视剧《一代儒商孟洛川》中有一个情节:1869年,法国鸿丰洋行的一船洋纱以极低的价格出现在上海市场,使原来的上海洋纱市场受到致命打击。众人纷纷猜测其中原因,下列猜测最为合理的是
A.商船为海盗劫持,销赃而来 B.巴拿马运河开通,航程缩短,运费降低
C.工业革命完成,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苏伊士运河开通了,航程缩短导致运费降低
10.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据此可以得出
A.邮政事业是民族经济发展的产物 B.近代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
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D.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
11.如图是16世纪的版画,画中有5艘从菲律宾出发的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停泊在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港口,水手正通过小船接驳上岸,码头上的人员准备卸货。该版画内容
A.表明西班牙已垄断世界市场 B.说明西班牙正拓展黑奴贸易
C.反映亚洲与美洲间的联系加强 D.体现工业时代商品输出的需求
12.清初史家万斯同说:“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至,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材料表明元代
①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稳定统治 ②驿站通信速度达到史上最高水平
③驿路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④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驿路交通网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此后,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航线的主导权,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这反映出
A.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扩张
C.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 D.中国丧失了在对外贸易上的优势
14.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材料说明了
A.郑和主张与他国经商 B.郑和主张下西洋
C.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 D.郑和说服了明仁宗
15.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当时还创立了漕运,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渠,方便军粮漕运。以上材料体现了古代物流
A.由政府主导进行专业化管理 B.以政治经济功能为主
C.以运输公粮和军需物资为主 D.方式多样且水陆并用
二、材料分析题
16.材料一
材料二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中国历史》教材
材料三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期有显著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全国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驿站三十里一置,共有驿站一千六百三十九所。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朝的都城长安为中心,基本上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大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丝绸之路上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结合网络材料整理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史实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朝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特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荷兰共和国处于大西洋航道与北欧航道的交叉点,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独立后大力发展工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很快成为欧洲的经济、金融和航运中心。那时,荷兰的造船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欧洲许多国家都到荷兰订购船只,使荷兰成为欧洲的造船中心。荷兰拥有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拥有1.5万艘商船,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当时的阿姆斯特丹不仅是国际贸易的中心,而且是世界金融信贷业务的中心,荷兰资产阶级以其雄厚的资本,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各国商人所贩运的货物要在这里规定价格,各国贸易公司的股东要在这里开价,给欧洲各君主国政府的借款也要在这里分配。到17世纪中叶,荷兰几乎把欧洲南方各国与北方各国之间的全部贸易都集中在自己手中,获取了欧洲高度的商业利润并夺得了商业的霸权。
——摘编自曹文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政治》等
材料二 德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交通运输业,而铁路建设则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1835年,纽伦堡和菲尔特之间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正式吹响了德国工业化的进军号。与其他国家不同,政府的推动是德国铁路事业突飞猛进的关键因素。这项崭新的交通事业从一开始就受到政府高层的重视。在德国铁路建设的早期,很多线路都是由政府直接主办的,后来也曾涌现出私人投资铁路的浪潮,然而国家的统一给德国铁路事业的继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俾斯麦上台后开始大力推进铁路国有化运动,但在当时自由放任思想普遍流行的形势下,国有化的阻力还是很大的。1870年代后期的经济萧条对铁路国有化其实是一个推动,因为很多人批评私营铁路管理不善,效率低下,此后,国家购买铁路的行动提上日程。1879年,普鲁士政府购买了5000公里的私营铁路,1884年再次收购了10个公司手里的4000公里铁路,随后还决定停止给予公司以建筑重要路线的新特许权。到1909年,德国全部铁路长度为6万多公里,而属于私人所有的标准轨铁路仅有3600公里。正是通过国家拥有和管理铁路,德国交通运输事业很快迎来巨大发展。
——摘编自刘雄《大国崛起的产业政策及其特征》
(l)根据材料一,指出荷兰航海业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原因并分析铁路事业发展对德国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D
3.A
4.B
5.B
6.D
7.A
8.D
9.D
10.D
11.C
12.B
13.B
14.C
15.D
16.(1)张骞通西域
标志西域正式纳入中央版图统治;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促使西域的稳定和开发;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也保护商旅往来,推动东西方的交流
(2)唐代交通特点: 路线交织往还,异常发达、路线里程长;以政治、军事交通为基础;以长安为中心,相全国辐射;大运河为基础的南北交流加强;域外交通发达
17.(1)原因:
荷兰:优越的地理位置;政府政策支持;造船技术先进;创新商业组织形式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银行。
(2)原因:统一的历史趋势;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政府推动(或铁路国有化运动);私人投资浪潮。
影响:推动德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大力发展;推动国家统一进程;加速德国工业化进程;促进德国产业结构调整,向垄断阶段发展;加速德国崛起。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