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单选题
1.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身患疟疾,病情严重,御医百治无效。此时,西方传教士刘应等人用金鸡纳治好了康熙的病,因此受到了康熙的重视,康熙还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这说明
A.西药比中药更科学 B.西药逐步影响中国
C.中西医学交流频繁 D.西药成为侵华工具
2.黄勇在《汉末魏晋时期的瘟疫与道教》一文中认为在瘟疫日益严重的时期,民间道教运动就会活跃起来,当瘟疫之灾有所缓解的时候,道教运动就会变得相对温和起来。下列对道教与瘟疫之间的关系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A.瘟疫与道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B.道教为战胜瘟疫提供信仰支持
C.瘟疫与道教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D.道教与瘟疫是同生同灭的关系
3.北宋初年,太祖在各州设医学助教;嘉祐六年(1061年),各道、州、府仿太医局模式在地方设立医学,设官专管。宋代统治者还将医学考试与科举考试一并进行,对成绩优异者奖励、提拔。由此可见,宋代
A.科举制度的内容不断丰富 B.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重塑
C.重视地方医学教育的发展 D.医生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4.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蔓延许多国家和地区,我国卫生部及时组织广大医学工作者结合长期以来的中医药学经验进行有效防控。在治疗新冠病毒肺炎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医药工作者要研究古代中医学必读的书籍不包括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氾胜之书》
5.传统中医认为.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感冒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辨清感冒属于何种证型后,一般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进行适当治疗。这体现的传统中医治疗原则是
A.治病求本 B.辨证施治 C.调整阴阳 D.标本缓急
6.中医药是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大特色和亮点,面对疫情,我国发挥中医药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下列关于汉代医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医圣张仲景著《千金方》 B.《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D.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订的药典
7.晚清时期的《点石斋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面是其中一幅图画《西医治病》(画中字为: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未谙语言,而治病给药必需详询,方知病之原委.....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为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赴院病人,日以百计)。这反映了
A.中医中药渐趋衰弱 B.西医西药广泛传播
C.报刊商业功能增强 D.西学东渐有所发展
8.《周礼·夏官》中有关于傩(音挪,驱逐疫鬼的仪式)的描述:方相士披着熊皮戴着面具,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在房间里驱逐疫鬼,还会在埋葬死人前进入坟墓驱逐疫鬼。材料表明了
A.商代迷信思想盛行 B.当时已具有防疫意识
C.礼乐文明逐渐普及 D.统治者对民众的愚弄
9.唐代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
A.区分亲疏贵贱的病患差别 B.坚持医德至上的价值取向
C.贯彻医技优先的行医理念 D.恪守安生立命的职业规范
10.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 )
A.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B.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
C.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
D.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
11.《论语》记载,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慰问他,隔着窗户握着伯牛的手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一记载
A.说明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了疫病隔离制度
B.反映了儒家学派对探视病人的礼节规范
C.可作为研究当时传染病防治的一手资料
D.可用于论证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来源
12.道光年间《南海县志》载:“牛痘之方,英吉利蕃商多林文于嘉庆十年(1805年)携至粤东,其法刺牛膊小痘,剔取浆水,点小儿两膊之白夹穴……如其奏功,(痘)永不复出”作为直接证据,该材料可用于
A.证实中国最早的牛痘免疫疗法 B.研究清代外洋医术的引进与传播
C.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 D.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广泛影响
13.下面图1、图2分别为(唐)敦煌莫高窟159窟的僧侣刷牙图和成都出土的唐代骨质牙刷柄图。这两则史料说明唐代社会已注意到
A.文化政策对中西交流的贡献 B.个人卫生保健的价值
C.民众生存条件改善的必要性 D.佛教对传统习俗的影响
14.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除介绍六经病症的特点和相应治法外,还说明了各经病症的传变、合病、并病以及因治疗不当引起的变症、坏症与补救方法等,全书对症状和治疗原则的论述共397条,处方113个。这说明
A.中医在临床学方面取得了重要发展 B.中医具有重经验轻理论的特点
C.《伤寒杂病论》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 D.汉代的医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5.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与应用,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下列古代医学成就为屠呦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有关书籍是( )
A.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 B.东晋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
C.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 D.唐代的《新修本草》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早期英国人口死亡统计的初衷是应对鼠疫,属于公共卫生的范畴。1518年国王亨利八世颁布了防疫文告,英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行动开始了。不久,人口死亡统计表开始编制,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统计表出现于1518年8月30日,其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节点如表2所示。
时间 事件
1519年 伦敦开始了每周人口死亡统计,统计数据由尸检人呈报
1532年 枢密院官员托马斯·奥德利的信中记录了编制人口死亡统计表的命令,“枢密院命令市长查清楚每周伦敦的死亡人数是多少”之后的1535年、1536年、1537年,每年都有人口死亡统计表
1582年 伦敦的书籍出版经销同业公会向市长进呈1577年以来伦敦每年的人口死亡统计表
1593年 伦敦第一次公开印刷出版人口死亡统计表
1594年 国王与枢密院首次命令伦敦市政当局将人口死亡统计表公开张贴到大街上
(续表)
时间 事件
1603年 1602年12月17日到1603年12月底每周都有人口死亡统计。从未间断。1603年普遍被学界看作统计表系统化的起始年份
1607年 市长要求执事在人口死亡统计表的背面注明死者的死因
1625年 伦敦市区、自治区、郊野的教区以及城墙内外的教区都对死亡人数及疾病类型进行了统计,其中不仅包括每周死亡统计,也有全年统计及死亡原因统计
1665年 1665年,伦敦除编制人口死亡统计表之外,还将其与之前情比较严重的1593年、1603年、1625年、1636年四个年份的同一时间段进行了比较,编制了人口死亡比较统计表。
——摘编自【英】约翰·格兰特《人口死亡的自然与政治观察》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7世纪英国人口死亡统计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人口死亡统计表编制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焘,约生于唐总章三年,卒于天宝十四年,(今陕西县)人,其曾祖父王珪为太宗朝宰相。祖父祟基,父茂时,王焘为次子,其兄光大,司勋郎中。焘有二子,长子遂,曾为大理寺卿,次子遘,曾为苏州刺史。王焘幼年多病,年长喜好医术,其母疾病弥年,有感于不明医者,不得为孝子。遂立志学医,八世纪初他曾任职手弘文馆(唐代国家藏书处)长达二十余载,在此期间,他博览古代医学文献数千卷。凡所览阅之书,均遂条采摘记录,积累了大量资料。王焘对于方剂的收载,不仅广引博采,而且精挑细选。天宝年间(742~755)他因故被贬至房陵(今属湖北),后出守大宁。正值当地疾病流行,王氏取所录经方,亲施方药,疾者多获救治,遂立志编撰一部医方大全。于天宝十一年著成《外台秘要》四十卷传世。他的另一部著作《名台要略》十卷,为《外台秘要》之简本,惜已亡佚无存。书中记载的治疗白内障的金针拔障术,是我国历史上对这种方法的最早记载,且这种方法,现今仍被沿用。《新唐书》将《外台秘要》称作“世宝”,历代不少医家认为“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医所见不广,用药不神”,足见该书在医学界地位之高,其卓著的功绩是不言而喻的。王焘以一生的精力,为保存古医籍原貌和总结唐以前的医学成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留下了千古的美名。
——施若霖《中国古代的医学家》
(1)依据材料,概括王焘在医学上的主要贡献。
(2)依据材料,分析指出王泰取得医学成就的主要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B
6.B
7.D
8.B
9.B
10.C
11.C
12.B
13.B
14.A
15.B
16.(1)特点:政府重视;逐渐公开化;体系日益严密、细致;兼具实用性和学术性。
(2)意义:是英国公共卫生史上的一次创新,成为防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政府及时获得准确的抗疫参考数据;推动了学者对鼠疫发生、传播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市民的公共卫生意识;为现代意义的人口统计和政府基层治理能力提高提供了重要借鉴。
17.(1)贡献:实践研究医学,编撰医学著作;防治疾病,救死扶伤;保存古典医籍,传承医学文化。
(2)原因:浓厚的学医兴趣;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良好的家庭条件;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