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一、单选题
1.高德步、王珏在《世界经济史》中记载:“在庄园上封建主设置房屋、仓库、马厩,置办必要的农具,喂养牲畜家禽,还有一些触及手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以使它能供应封建主一应生活所需。”该材料体现了庄园经济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2.《查士丁尼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于其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这些规定说明( )
A.法典注重调解民事纠纷安定秩序 B.法典突出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C.法典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的各族人 D.法典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地位服务
3.罗马法规定,财产权利人尤其所有权人不得滥用自己财产。《查士丁尼法学阶梯》对此有一个十分经典的归纳性表达“使任何人不滥用自己的物乃系公共利益所在。”据此可知罗马法( )
A.蕴含着一定的正义理念 B.以维护贵族利益为宗旨
C.未对权利义务予以区分 D.呈现出明显的人文精神
4.大学是西欧中世纪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阅读下面“大学兴起”的示意图,其中“?”处应填
A.专制王权的加强 B.城市的兴起发展
C.市民文学的产生 D.民族国家的统一
5.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阿拉伯文化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B.阿拉伯人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文化
C.阿拉伯帝国是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 D.东学西传都是由阿拉伯文字完成
6.“城市必须设防自卫,须有市政厅作为市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集会场所。城里还必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既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耸峙于全城之上。”材料中的“城市”属于( )
A.古代的雅典 B.中世纪的欧洲 C.封建时代的中国 D.近代的美国
7.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其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此国家是
A.孔雀王朝 B.奥斯曼帝国 C.笈多帝国 D.德里苏丹
8.《民法大全》中规定: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如当事人涉嫌犯罪,可通过拷问迫使其供出同谋与罪行;如王侯涉及叛国罪,需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迫,同样需接受拷问。这反映出罗马法
A.具有合理与节制的特点 B.承认刑讯逼供的合理性
C.旨在维护贵族特权统治 D.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9.法兰克王国的创始者克洛维(465-511)丑陋残暴。15世纪的历史学家则称克洛维体格匀称、摄人心魄,长相完美无缺且有一头让人过目难忘的立体式长发。历史学家的描述
A.说明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B.受到了绘画革命的影响
C.体现了王权力量的增长 D.与西方殖民扩张相一致
10.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庄园内所有的土地归封建主所有,各种人同住一个庄园之内,农民或农奴受劳役地租的剥削,同时供应领主居住的房屋、各种生活必需品、生产用的各种工具等。这说明
A.庄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庄园是中世纪发达的经济实体
C.庄园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 D.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11.《十二铜表法》规定:债务人若无力偿还债权人的债务,那么债权人就可以把他处死,或卖至第伯河以外的任何地方。这说明在古罗马
A.注重规范社会公共秩序 B.关注对私人利益的保护
C.强调对公民的人文关怀 D.个人权益受到严格限制
12.在10世纪开始的战争频发,冲突不断的年代里,城堡更是如雨后春笋一样在整个西欧铺展开来。结合如图分析,中世纪的欧洲领主们热衷于建设城堡,主要由于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制度 B.全体贵族一心一意地对国王负责
C.每个领主都有各自的地盘 D.中小领主的生产和军事不能自食其力
13.对于中世纪欧洲国王的权力,有学者认为∶"他的司法行政主权力只限于自己的直领地之内,而其他封建主在其领地内也具有与国王几乎同样的权力。"这说明当时的欧洲
A.城市自治倾向明显 B.教权冲击封建王权
C.封建国家主权分散 D.三权分立现象严重
14.中古时期的西欧。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都必须获得教会的许可。如图出自1330年前后德国海德堡的手抄本。它描绘的是教士宣布解除婚姻。把丈夫、妻子和子女分离开的场景。据此可知。当时的西欧
A.婚姻自由得以实现 B.教会控制社会生活
C.离婚手续十分繁琐 D.政教合一政权建立
15.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文学语言,杜·贝莱于1549年发表了《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宣言》,七星诗社的全体诗人立即表示要创立一种可与拉丁、希腊、意大利语相媲美的法兰西语言。法语的发展
A.加速了法国封建王权的瓦解 B.强化了法国的民族认同
C.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D.有利于共和体制的确立
二、材料分析题
16.关于中古世界的发展状况,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8世纪初,日本政府便鼓励人们垦荒。土地兼并日益加剧起来。到8世纪末,不堪重负的农民被迫依附于势力之家,由国家依附民变为私家依附民;或者把自己的份地“寄进”(投托)给贵族寺社,成为他们的依附佃农。由此,日本出现了类似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庄园出现后,日本社会产生了不同于西欧封建骑士的武士阶层,并使国家政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扩大势力,便在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的基础上将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武装起来,成为武士。开始时,武士以农为主,平时务农,战时从军作战。逐渐地,武士完全脱离农业生产,成为一支专门的武装力量。后来,武士成为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11世纪,无数分散的武士逐渐形成地区性的武士集团,其中最强的是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1185年,源氏打败平氏取得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建立幕府。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第147-148
(1)依据材料和所学,对如图结构进行描述说明
(2)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骑士和武士所折射出的中古西欧和日本的时代特征。
17.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后,对西欧社会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中世纪城市孕育了新的经济关系,无论是西北欧佛兰德尔的毛纺业城市,还是当时较为落后的英国城市,14和15世纪手工业中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城市工商业者逐渐集结成市民阶级,他们作为享有自由权利的经济活动者,最终成长为能与封建势力抗衡的强大政治力量。中世纪城市市民政治的发展,促进了新的社会观念和政治法律精神的形成,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政体形式的制度源流。在城市工商业基础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向农村渗透,劳役地租折算为货币地租,农奴用金钱赎取人身自由,导致农奴制和庄园制的崩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发展起的历史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D
3.A
4.B
5.C
6.B
7.C
8.A
9.C
10.D
11.B
12.C
13.C
14.B
15.B
16.(1)庄园是中世纪欧洲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和基层组织。从经济角度看,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庄园依附农/农奴耕种。
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
农奴和自由农民都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徭役。
从社会角度看,农奴法律上是非自由人。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2)骑士、武士都折射出中古时期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这些受封的骑士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经济上封建主在领地内形成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文化上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受封仪式往往加入基督教的因素。
日本经济上也是庄园经济,是由垦荒和农民投托土地给贵族寺社形成的。政治上地方豪强为保护财产,武士集团出现,最终建立了幕府统治,天皇成为名义上的中央政府。文化上形成武士道。
17.(1)原因:经济中心;交通便利、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发展、人口聚集。(回答其中三点即可,其他表述,有理均可)
(2)作用:城市中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城市工商业者发展市民阶级,成为反封建的政治力量;促进了近代政治法律制度的形成;瓦解了农村中的农奴制度和庄园制度。(四点,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均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