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七、千克与克的认识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七、千克与克的认识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3-21 09:5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天平和盘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基础上,通过掂一掂培养学生估量质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超市任选四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学生分6个小组,每组一架天平、若干颗黄豆、一颗糖,每人带不同质量的物品,每人一枚2分硬币,每人一张学习任务单。
3.盘秤、弹簧秤、人体秤、篮球、排球、两袋500克的食盐、1千克苹果。
【教学过程】
1、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感知“质量”概念。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球,猜一猜哪个球重?(指名说)意见不统一,看不出结果了,那我们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到底哪个重(让学生掂一掂)物体有轻有重,物体的轻重叫质量。(板书)
2.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师:星期天请大家到超市里调查商品的质量,谁来汇报一下?指名汇报。师:刚才你们每个人汇报时都用了哪两个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生活中,还听过哪些表示质量的单位呢?(公斤、斤、两等)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克和克的认识。(板书:千克和克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掂一掂让学生感知物体是有轻重,引出“质量”这一概念,以学生熟悉、喜爱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初步感知质量单位:千克、克,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认识克
1.播放微课“克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看微课,让学生对“克”有初步的认识,特别是认识天平的构造以及天平的使用,以微课的形式呈现非常直观、清楚,为后面的动手操作打好基础。】
2.指名汇报:你知道了什么?(计量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作单位。2分硬币约重1克,字母表示(g ) 天平一般秤较轻的物品,以及天平的使用。)
3.感知克:拿出两分硬币用手掂一掂,什么感觉?闭眼换只手再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把感觉记在心里。
4. 小组合作称1克黄豆,看看有几粒,然后汇报。(2至3粒)
5.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大约重1克呢?指名说,再播放课件(羽毛、回形针、胶囊等)
6.估一估:一颗糖重几克?小组合作称一称。再指名汇报(4克多)。7.掂一掂100多克物品有多重?200克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称1克的黄豆和一颗糖的质量,让学生初步掌握天平的使用,并从活动中感知1克或几克到底多重,知道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作单位。】
(二)认识千克
1. 课件出示两袋盐,了解“净含量”:指除去包装,物品实际的质量。
2.学习千克和克的关系:
两袋盐重多少克?500+500=1000克
介绍盘秤,再称一称两袋盐多重?(1千克),板书(kg)发现了什么?(板书:1千克=1000克)怎样读更好呢?
小结:计量较重的物品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3. 生活中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呢?
4.估一估一个苹果质量,用台秤称1千克苹果看看有几个?称一称篮球和排球的质量。
5.介绍各种秤。包装袋上没有注明质量,我们就要拿秤来称。用弹簧秤称一袋零食的质量。
6.称几位同学的体重,猜一猜汪老师的体重,并称一称。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活动:称1千克苹果、称一袋质量、称篮球和排球质量、称小朋友的体重、猜老师的体重再称一称等,充分地让学生感知1千克重,建立1千克观念,理解称较重的物品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2.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1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
4聪聪给姥姥的一封信,质量单位有错吗?请改正。
5拓展:山羊多重?
6.你知道吗?(课件播放)
4、总结全课,课后延伸。
1.你学会了什么?
2.一头大象、一车货物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合适吗?今后你们还将学习新的质量单位。
板书设计:
千克和克的认识
质量单位 kg g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1千克=1000克
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