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电荷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1电荷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20 22:3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1 电荷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最早测定元电荷电荷量的物理学家是( )
A.奥斯特 B.安培 C.库仑 D.密立根
2.用验电羽、感应起电机等可以组成一个模拟电场形状的实验。如图是某次实验中验电羽的一种形状,则两个验电羽(  )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带异种电 D.可能只带正电
3.摩擦起电的微观原理是(  )
A.质子的转移 B.中子的转移
C.电子的转移 D.多种带电粒子的转移
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 (  )
A.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起小纸屑 B.晚上睡觉脱毛衣,黑暗中能看见闪光
C.电器插头插入接线板中,有时冒火花 D.冬天梳头发时,头发会一根根飘起来
5.将一束塑料包扎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条后,用手迅速捋细条,观察到细条散开了,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细条散开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由于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散开
B.撕成细条后,所受重力减小,细条自然松散
C.撕成细条后,由于空气浮力作用使细条散开
D.细条之间相互感应起电,相互排斥散开
6.下列关于静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铁钉
C.普通验电器不能直接检测物体带有何种性质的电荷
D.摩擦起电是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7.如图所示,将塑料梳快速梳头发丝多次,观察到头发散开了,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塑料梳与头发丝之间相互感应起电
B.头发丝所受重力小,自然松散
C.头发丝受到空气浮力作用而散开
D.由于摩擦起电,头发丝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
8.N95口罩中起阻隔作用的关键层是熔喷布,熔喷布的纤维里加入了驻极体材料,它能依靠静电感应吸附比熔喷布网状纤维孔洞小很多的0.1μm量级或更小的微粒,从而有了更好的过滤效果。制备驻极体的一种方法是对某些电介质材料进行加热熔化,然后在强电场中进行极化冷却。电介质中每个分子都呈电中性,但分子内正、负电荷分布并不完全重合,每个分子可以看成是等量异号的电荷对。如图所示,某种电介质未加电场时,分子取向随机排布,熔化时施加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正、负电荷受电场力的作用,分子取向会发生一致性的变化。冷却后撤掉电场,形成驻极体,分子取向能够较长时间维持基本不变。这个过程就像铁在强磁场中磁化成磁铁的过程。根据以上信息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驻极体通过与吸入的空气中微粒的接触,使得微粒带电,从而起到吸附过滤作用
B.若放置时间过长,驻极体口罩会因电场衰减而过期,这是电荷中和的结果
C.驻极体就像一个平行板电容器,电场只存在于内部,外部没有电场
D.上述材料冷却后,撤去外电场,材料左边界带正电,右边界带负电
9.人类对电的认识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逐步深化的,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人们对电现象的初步认识,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哲学家泰勒斯那时已发现并记载了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我国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所提到的“顿牟掇芥”等问题,也是说摩擦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关于验电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B.验电器可以直接检验物体所带的是哪种电荷
C.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越大,说明物体所带的电荷越少
D.验电器上的金属球与带电体接触,使两片金属箔带上异种电荷而张开
10.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是表示1C电量
C.元电荷就是质子
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11.关于元电荷,正确的说法是(  )
A.元电荷是自然界中电荷的最小单元 B.元电荷就是点电荷
C.元电荷就是质子 D.1C电量叫元电荷
12.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C移近导体A时,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B上的金属箔片不张开
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
二、解答题
13.请你尽可能多地找一些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如塑料片,纸板、玻璃、毛线、腈纶丝、石蜡、铅笔杆等,分别让它们相互摩擦,比较这些物体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
14.多少个电子的电荷量等于-3.2×10-5 C?干燥的天气一个人脱了鞋在地毯上走,身上聚集了-4.8×10-5 C的电荷.此人身上有多少个电子?他的质量增加了多少?(电子质量me=9.1×10-31 kg,电子电荷量e=1.6×10-19 C)
15.有三个相同的绝缘金属小球A、B、C,其中A小球带有3×10-3 C的正电荷,B小球带有2×10-3 C的负电荷,小球C不带电。先让小球C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再让小球B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最后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试求这时三个小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多少?
16.带正电的物体A与不带电的物体B接触,使物体B带上了什么电荷?在这个过程中电荷是如何转移的?
三、填空题
17.A、B带等量的异种电荷,不带电物体C先后与A、B接触后A、B、C三者电荷量之比为______ .
18.把一个带正电的金属球A跟同样的但不带电的金属球B相碰,两球都带等量的正电荷,这是因为________球上的_______填“正”或“负”)电荷转移到了_______球上。
19.如图所示,一个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没有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_________(填“张开”或“闭合”),金属球_________(填“带正电”或“带负电”或“不带电”),金属箔片_________(填“带正电”或“带负电”或“不带电”)。
20.电荷量为+Q的带电体C右侧有两个相互接触的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和B,它们均放在绝缘支架上,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则A带______电,B带_______电;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则A、B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密立根利用油滴实验,确证了元电荷的存在,精确地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密立根对带电油滴进行实验,发现所有油滴所带的电量均是某一最小电荷的整数倍,该最小电荷值就是电子电荷。
故选D。
2.C
【解析】
【详解】
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从验电羽的形状可知,两个验电羽相互吸引,一定带异种电荷。
故选C。
3.C
【解析】
【详解】
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即是电子的转移不是质子、中子等其他粒子的转移,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C
【解析】
【详解】
A.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起小纸屑,属于静电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晚上睡觉脱毛衣,黑暗中能看见闪光,属于静电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电器插头插入接线板中,有时冒火花,这是由于某些电器内部滤波电容器的电容较大,在通电瞬间其充电电流较大,因此在插头十分接近插孔内金属片时会产生短暂的电弧,这不属于静电现象,故C符合题意;
D.冬天梳头发时,头发会一根根飘起来,属于静电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
【解析】
【分析】
【详解】
塑料捆扎绳与手摩擦带电;塑料捆扎绳上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塑料绳会向四周散开,捋的次数越多,塑料绳带电越多,排斥力越多,下端散开的就越大,下端散开的就越大,故选A。
6.C
【解析】
【详解】
A.摩擦起电的本质是使微观带电粒子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故A错误;
B.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物体,无法吸引铁钉,故B错误;
C.普通验电器只能通过观察金属箔片的张角大小直接检测物体带电荷的多少,不能直接检测物体带有何种电荷,若要检测物体带有何种电荷,除了待测带电体外还需要准备已知电性的带电体,而这样做显然不符合题目中“直接”检测的要求,故C正确;
D.摩擦起电是自由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正电荷位于原子核内不能移动,故D错误。
故选C。
7.D
【解析】
【详解】
塑料梳与头发丝摩擦起电,头发丝上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头发丝会向四周散开,捋的次数越多,头发丝带电越多,排斥力越大,散开的就越大,故选D。
8.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驻极体通过静电感应,吸附小的微粒,从而起到吸附过滤作用,故A错误;
B.若放置时间过长,驻极体口罩会因电场衰减而过期,这是极化电荷又变的杂乱无章的结果,故B错误;
C.驻极体与驻极体是有间隙的,在每个驻极体周围都存在着电场,所有电场累加在一起相当于左右两个极板的电场,但与平行板电容器不同的是,内部不是匀强电场,周围也存在电场,故C错误;
D.根据电荷的极化,上述材料冷却后,撤去外电场,材料左边界带正电,右边界带负电,故D正确。
故选D。
9.A
【解析】
【详解】
AD.若带电体与验电器上的金属球接触,电荷转移到验电器后会使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而张开,故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A正确,D错误;
B.验电器无法直接检验物体所带的是哪种电荷,B错误;
C.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越大,说明物体所带的电荷越多,C错误。
故选A。
10.D
【解析】
【详解】
ABC.元电荷是与电子的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但不是电子、质子,也不是表示1C电量,ABC错误;
D.元电荷是自然界最小的电荷量,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D正确。
故选D。
11.A
【解析】
【详解】
元电荷是自然界中电荷的最小单元,大小为1.6×10-19C,元电荷是电荷量,不是点电荷,也不是质子。
故选A。
12.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感应带电,这是使物体带电的一种方法,根据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原理可知,靠近的一端会带异种电荷,金属导体处在正电荷的电场中,由于静电感应现象,导体B的右端要感应出正电荷,在导体A的左端会出现负电荷,所以导体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A错误;
B.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后,把A和B分开,A带负电,B带正电,金属箔还是张开,B正确;
C.先把C移走,A、B电荷恢复原状,A、B两端都不带电,若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不会张开,C错误;
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与B上的电荷重新中和,A上的金属箔片闭合,B上的金属箔片也闭合,D错误;
故选B。
13.见详解
【解析】
【详解】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过程中,电子发生了转移而使相互摩擦的二物体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由于带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泡沫球、纸屑,吸引能力强的物体易得失电子。实验观察可得睛纶丝、毛线、塑料片、玻璃、铅笔杆得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
14.,,
【解析】
【详解】
电荷量含有的电子数为
的电荷含有的电子数为
增加的质量为
15.-2.5×10-4C、+6.25×10-4C、+6.25×10-4C
【解析】
【分析】
【详解】
让小球C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则这时A、C各带有1.5×10-3 C的正电荷;再让小球B与小球A接触后分开,则A、B各带电量
最后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则B、C各带电量
则最终A、B、C各带电量为-2.5×10-4C、+6.25×10-4C、+6.25×10-4C。
16.正电荷,在这个过程中,有电子从物体B转移到物体A
【解析】

17.2:1:1
【解析】
【详解】
[1]假设A带电量为Q,B带电量为-Q,第三个不带电的金属小球C与A接触后,A和C的电量都为,C与B接触时先中和再平分,则C、B分开后电量均为,所以A、B、C三者电荷量之比为2:1:1
18. B 负 A
【解析】
【详解】
[1][2][3].把一个带正电的金属球A跟同样的但不带电的金属球B相碰,两球都带等量的正电荷,这是因为B球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了A球上。
19. 张开 带负电 带正电
【解析】
【分析】
【详解】
[1][2][3]一个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由于静电感应,使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而张开,由于静电感应,带正电的玻璃棒吸引验电器金属箔中的电子向金属球移动,故金属球由于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金属箔片失电子而带正电。
20. 负 正 不带电
【解析】
【详解】
[1] [2]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在C的作用下,会使A端带上负电荷,B端带上正电荷,这时将A、B分开,A带负电荷,B带正电荷。
[3] 若先将C移走,A端所带负电荷与B端所带正电荷由全部中和,再将A、B分开,A、B都不带电。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