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电现象(2个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3.2 电现象(2个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3-01-06 21:4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电现象(一)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知道电荷周围有电场,电荷之间的作用是通过电场进行的。
3.通过观察及讨论,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课前学习
1.回忆小学《科学》课中你学习过哪些与摩擦起电有关的物理知识?
2.摩擦起电
用以下的物体进行探究:请你找两根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丝绸、毛皮、纸屑、羽毛等。
课堂学习
一、交流预习情况
1.交流你的思考和做小实验的情况
2.讨论: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
二、静电现象
用你准备的一些物体(两根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丝绸、毛皮、纸屑、羽毛等),你能做哪些实验?通过实验请你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丝绸、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把棒靠近纸屑、头发、羽毛等轻小物体,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答: 。
议一议: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摩擦起电的现象有:
2.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两两相互靠近,你有什么发现?
答: 。
归纳小结整理: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对静电现象的初步认识是:
① 叫做带了电;摩擦起电是指 。
②自然界中存在着 种电荷,分别叫做 和 电荷;人们把 叫正电荷, 叫负电荷。
③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 。
④带电体的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质叫做 。
[及时练习1]1.A、B、C、D四个带电体,已知D带正电,A和C互相排斥,C和B互相吸引,而B和D也互相排斥,则( )
A.A、C带正电,B带负电 B.A、C带负电,B带正电
C.B、C带正电,A带负电 D.A所带电性不能确定
2.在细线上的轻质小球被带正电的物体吸引,则小球(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电,也可能来带电
三、验电器
轻轻摩擦几下玻璃棒,然后用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交流讨论:通过实验你对验电器有哪些了解?
①验电器由 、 、 等构成。
②它是用来 ,使用时将被测物体接触它的 ,若 表明物体带了电
③验电器其原理是 。
[及时练习2]3.验电器的金属馅张开,说明验电器 ( )。
A. 一定带正电荷 B. 一定带负电荷 C. 可能带正电荷,也可能带负电荷 D. 不带电
4.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金属球 ,再将另一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箔片的张角变大,则该带电体带的是 ( )
A. 正电荷 B. 负电荷 C. 不带电 D.无法确定
四、磨擦起电的原因
通过看书P35第三自然段和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我了解了哪些?并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①经科学研究,人们认识到,物体是由 组成成的, 又是由 组成的。
②原子由位于 和核外 组成的,原子核带 电,电子带 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 ,所以对外不显电性。
③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_______。
④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电子运动加剧,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就失去电子,显正电;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的就得到电子,显负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_________,失去电子的物体带_______电)
⑤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________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及时练习3]5.下列现象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
A.在干燥的天气脱毛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叭声
B.用干净的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
C.化纤衣服穿在身上特别爱吸附灰尘 D.擦黑板时粉笔灰四处飘落
当堂检测
1.A、B、C、D四个带电体,A吸引了B、A排斥C,C吸引D,已知D带正电,B带 电;
2.将一带电体靠近通草球,会发现通草球被吸引,能确定通草球带电吗? ,因为 。若排斥呢? 。
3.将一带电的有机玻璃棒靠近带正电的泡沫塑料小球时,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有机玻璃棒带 电,这是因为 电荷相互 。
4.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D.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5.绝缘丝吊着的两个轻质小球,静止后如图2所示。关于它们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带同种电荷 B.带异种电荷
C.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 D.两个都不带电
6.如图所示,把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从另一端撕开成许多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发现细丝张开了.细丝张开的原因是( )
A.异种电荷相吸 B.同种电荷相斥
C.分子间相斥 D.大气压作用
7.如图3所示,甲、乙是两个用绝缘丝线悬挂的轻质小球,让乙球靠近甲
球,在下列几种情况中,两球互相排斥的是( )
A.甲球带正电,乙球不带电 B.甲球不带电,乙球带负电
C.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电 D.甲乙两球都带负电
小结整理
第二节 电现象(二)
学习目标
1.知道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了解电池的作用。
2.知道电流的三种效应,知道电能可以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及其应用。
课前学习
一、复习回顾
1. 叫做带了电;摩擦起电是指 。
2.人们把 叫正电荷, 叫负电荷。
3.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 。
4.验电器其原理是 。
5.磨擦起电的原因是 。
二、尝试学习
1.水流是怎样形成的?答: 。
2. 形成电流,电流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 极流向其 极。
4.我家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它们分别把是电能转化成什么能?
答: 。
5.自制一个水果电池
课堂学习
一、交流水流是怎样形成的?

二、电流的形成
1.实验探究:电流的形成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
连接起来(如右图),看到的现象是 。
说明:用金属棒把A、B连接起来时,有 通过金属棒从A流到B,即是说金属棒上有了 。
则: 形成电流。
2.照右图那样,把小灯炮与干电池连接起来,闭合(断开)开关,
观察小灯炮发光情况。
答: 。
[及时练习1]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 )。
A.电路中必须有电源 B.电路是闭合的
C.电路中有电源,且有用电器 D.电路中有电源,且电路闭合
三、电源
电源有 , 两个极,常见的电源有 、 、 等等。分别说一说它们是把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四、电流的方向
1.物理学规定: 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2.在电源外部,电流是从 流出,经过用电器,从 流入。
3.在金属导体中,能自由移动的是 ,带 ,则它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 。
[及时练习2]1.关于电流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荷的运动形成电流 B.电子的定向移动不能形成电流
C.只有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 D.正、负电荷的定向移动都能形成电流
2.在避雷针的尖端不断向空中释放电子的过程中,避雷针中的电流方向是( )。
A.从地面流向尖端 B.没有电流 C.从尖端流向地面 D.无法确定
五、电能
1.交流讨论:你的家中有哪些家用电器?分别是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答: 。
2.电热器能把水烧开, 能转化为 能,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 效应
说一说你列的家用电器中,分别是电流的什么效应?
归纳总结:电流有 , , 效应。
当堂检测
1.把小小接在电池两极之间,灯泡会发光发热,这是电流的 效应,电镀利用了电流的 效应,把机械手表放在通有强电流的用电器旁边,会使手表走时不准,这是电流的 效应造成的。
2.从能量转化的观点看,电源的把 的能转化为 能,水果电池是把 能转化为 能
3.关于电流,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有电荷,就有电流 B.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C.有电源就一定有电流 D.电荷的移动形成电流
4.关于能量的转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干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蓄电池充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D.核电站发电时。原子能转化为电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B.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C.电源的作用就是不断产生电荷 D.用电器的作用就是消耗电荷
6.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上正电荷,这是因为
A.有原子核发生了转移 B.有电子发生了转移
C.摩擦创造了正电荷 D.摩擦创造了负电荷
7.避雷针的尖端不断向空中释放电子,则避雷针中的电流方向是………. ( )
A、从地面流向尖端 B、从尖端流向地面
C、没有电流 D、无法判定
8.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B.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C.电流总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D.接有电源的电路中一定有电流流过
小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