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 第一单元 复习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4 第一单元 复习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7 20: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复习学案
编写:陈龙 审核:鞠圣岳
教师寄语: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单元点击: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六国论》《阿房宫赋》。
复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识记实虚词用法及意义。
2、阅读文言文,了解句式翻译文段。
3、深化单元主题,探究怀古诗特点及考试解题技巧。
一、古诗文知识梳理
一、《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一)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李牧连却之( )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 )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
(二)一词多义
1至丹以荆卿为计( )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1不赂者以赂者丧( )
2秦以攻取之外( )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4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以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斯用兵之效也. ( )
兵 非兵不利. ( )
而秦兵又至矣. ( )
(三)古今异义
  至于颠覆(古义:终究,到……结局。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其实百倍(古义: 今义:实在的,事实上)
  思厥先祖父(古义: 今义:父亲的父亲)
  后秦击赵者再(古义: 今义:表示又一次)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 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四)文言句式
1、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2、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3 、洎牧以谗诛 ( )
4、 赵尝五战于秦 ( )
二《阿房宫赋》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重要实词
  1)六王毕( )  2)骊山北构而西折( )
3)廊腰缦回 ( )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5)剽掠其人 ( ) 6)族秦者秦也( )
  7)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
词类活用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    )
2、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    )(    )
3、朝歌夜弦 (    )(    )
4、可怜焦土(    ) 5、族秦者秦也(    )
  6、骊山北构而西折、(    )(    )
  7、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    )
  8、辇来于秦(    )9、朝歌夜弦(    )(    )
1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11、六王毕,四海一(    )
一词多义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
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
④晋陶渊明独爱菊 ( )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
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 )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
三、高考链接之名句默写(2007—2010)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09浙)
2、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09全国)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天津)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10山东)
5、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7、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为国者,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人云:“_______________,犹抱薪救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言得之。
9、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战不善,__________。赂秦而力亏,____________。
10、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10重庆)
1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8浙江)
1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9北京)
1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单元主题深化与拓展——怀古诗鉴赏
(一)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1、 怀古诗的特点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怀古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览古”、“咏怀”等。
2、怀古诗鉴赏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感情:
① 抒发世态沧桑、人事代谢、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如刘禹锡《乌衣巷》 李白《越中览古》
②忧国伤时,怀古伤今,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如刘禹锡《泊秦淮》
③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渴望,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如《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 怀古伤己,悲叹年华消逝,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伤痛。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2)常用意象:江水 草 鸟 月 烟云/烟雨 楼台 金陵 六朝等
(3)意境特点:深远 开阔 空茫 苍茫 等
(4)风格:慷慨悲壮 苍凉悲慨 深沉感慨 等
(5 手法:用典、对比、反衬、烘托、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等。
3、怀古诗的阅读方法、步骤:
(1)要弄清史实、用典。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诗的一把钥匙。
(2)要体会意图、感情。
表述方式:通过对……(历史内容)的叙述/(古迹、景物)的描写 ,抒发了……的感情。
(3)要品味艺术技巧方面的特色
在构思上,以景衬情,借助典故叙事抒怀,议论引发。
在章法上,或作盛衰、古今对比,或侧面烘托。
4、考试设题角度
(1)写景、用典意图
(2)分析评价思想感情(抒发怎样的感慨?)
(3)分析艺术手法
(二)典型题例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
古诗文阅读部分
1、 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6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7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一词多义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威势]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攻战]/取[取得]之外,
3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表结果,相当于“而”可译为才]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以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当与[介词,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名词).
兵 非兵不利.(兵器,名词).
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
古今异义
  至于颠覆(古义:终究,到……结局。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实在的,事实上)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文言句式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3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4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
(二)《阿房宫赋》
1、文言知识掌握
(1)重要实词
  1)六王毕(灭亡,动词)  2)骊山北构而西折(建造、构成,动词)
  3)廊腰缦回(萦绕,动词)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5)剽掠其人(抢劫、抢夺,动词)   6)族秦者秦也(灭族,动词)
  7)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传递,顺着次序)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铛”“石”“块”“砾”分别用作动词,当作铛、当作石、当作块、当作砾)
  ②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龙”和“虹”是“出现龙”“出现虹”)
  ③朝歌夜弦(“歌”是“唱歌”,“弦”是“弹琴”)
  ⑤可怜焦土(“焦土”是成为焦土)
  ⑥族秦者秦也(“族”是灭族)
2)名词做状语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北”和“西”是开始和转折的方向,从北,向西)
  ②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人的腰部,像鸟嘴,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③辇来于秦(乘辇车,表动作行为的工具)
  ④朝歌夜弦(早晨、晚上,表动作行为的时间)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是“镜”,以……为镜)
4)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4)一词多义
    
(二)典型题例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台城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六朝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却依旧逢春枝叶繁茂,欣欣向荣,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