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我国的民族政策概括地讲,就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支柱。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实现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概念解析:民族政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947年5月
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3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65年9月
西藏自治区
1955年10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年10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推行原因:
现实: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交错杂居。文化、经济、情感联系紧密的多元一体格局。
历史: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水平落后,区域自治兼顾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政治: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重视
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建立过程:
《陕甘宁...》建立蒙、回自治区
1941
1945
对内蒙的方针在...区域自治
1947
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1949
《共同纲领》:“...一律平等、团结互助”
1954
《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陕甘宁...》建立蒙、回自治区
1941
1945
对内蒙的方针在...区域自治
1947
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1949
《共同纲领》:“...一律平等、团结互助”
1954
《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90
三个“离不开”
1997
十五大确“民...自治为中国特色...之一
建立
发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阶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阶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发展1:建立、健全法制体系
①1984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②制定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③2001年修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阶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发展1:建立、健全法制体系
①1984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②制定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③2001年修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发展2:
强调汉族与少数民族休戚相关的关系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试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证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陕甘宁...》建立蒙、回自治区
1941
1945
对内蒙的方针在...区域自治
1947
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1949
《共同纲领》:“...一律平等、团结互助”
1954
《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90
三个“离不开”
1997
十五大确“民...自治为中国特色...之一
2012
十八大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2017
十九大两个“共同”,写入新党章
建立
发展
完善
知识小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制度地位:基本政治制度
制度含义:各民族自治地方...
推行原因:现实、历史
建立过程:1941——1954
发展1:健全法制体系
完善1:“两个共同”
发展2:强调休戚相关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意义:维护、保证、巩固、打牢、实现
完善2:“五个认同”
完善3:“四个要”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体现休戚与共 、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
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指出民族工作总原则。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连连看
“四个要”——要紧扣民生抓发展、要发挥资源优势、要搞好扶贫开发、要加强边疆建设
不仅涉及经济问题,还包括民生、教育生态等多项内容;不仅是经济社会建设,还包括边疆建设等。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共同纲领》第51条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统为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并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依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得分别建立下列各种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第2、4条
《共同纲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间的关系?
《纲领》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纲要》以专门性法律规定了《纲领》的详细办法,《宪法》以根本大法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将《纲领》中的自治区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五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教材75页学思之窗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内蒙古为什么成为第一个设立的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地理位置:两大解放区后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历史传统:内蒙古要求独立自治的传统
早在20年代蒙古族封建上层分子吴鹤龄率领内蒙古请愿代表团到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求自治 9.18事变后,东部地区一些封建上层又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独立自治。在西部地区1932年,德穆楚克栋鲁普等少数王公,在百灵庙发表通电,提出什么“蒙古高度自治”,最后在国民政府许诺下,成立了一个蒙古地方自治委员会(蒙政会)1935年,日本侵略军进犯察绥地区,德穆楚克栋鲁普、李守信等人便公然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成立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对这些所谓的种种“自治”,内蒙古的蒙古族人民进行了坚决抵制1947年4月3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乌兰浩特召开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乌兰夫为内蒙古自治政府主席,哈丰阿为副主席,博彦满都为临时参译长,这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五一大会”。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宣布成立。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赛罗赛罗赛罗赛罗赛罗赛罗
嘿……,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嘿罗嘿罗嘿罗嘿罗嘿罗嘿罗
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健儿奋起步伐,爱我中华
建设我们的国家,爱我中华
中华英姿焕发,爱我中华
1.《爱我中华》体现出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各具特色
云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