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课件(9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课件(9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0 23:2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8张PPT)
兰亭集序
魏晋
王羲之
珠海市第二中学
高 山
题目解释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人,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是为《兰亭集序》。兰亭,在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渚山。
创作背景
  公元353年(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学习的第一环节
通读全文,排除阅读障碍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
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
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
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
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
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
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
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
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
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
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
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学习的第二环节
翻译全文,排除理解障碍
第一段译介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永和:帝王年号,东晋穆帝在位期间用的的年号。
癸丑:干支纪年,癸丑年,公元353年。
暮春:晚春三月。
会稽山阴:会稽郡山阴县(浙江绍兴)。
兰亭:兰渚山上建造的亭子。
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已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
祓除不祥,称为“修禊”。【水滨洗濯,去除宿垢。】
全句翻译: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初三,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少、长: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贤士;小孩;大人。
毕、咸:都、全部。
全句翻译: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
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于)左右,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列坐(于)其次。
[修竹]高高的竹子。
[映带]景物互相衬托。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清流激湍)作为流觞的曲水。流觞,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用。觞,酒杯。激湍,急流。
[次]旁边。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虽】虽然。
【丝竹管弦】代指乐器。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一(杯)觞】喝一杯酒。
【一(首)咏】吟咏一首诗。
【足以】足够可以。
【幽情】深情。
全句翻译: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惠风]和风。
[品类]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游目骋怀]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骋,开畅、舒展。
【是(一)日】这一天。
【足以】足够可以
【极】极尽。动词。
【信】确实,实在。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用来。
游目:使目游,使眼球转动。骋怀:使胸怀开阔。
全句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相与,互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诸,相当于“之于”。怀抱,心怀。悟言,晤谈、对谈。悟,同“晤”,面对。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于是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躯体。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趣舍万殊】意思是,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趣,同“取”。
【静躁】静与动。躁,动。
【欣于所遇】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
【暂得于己】一时感到自得。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所之既倦】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
之,求得。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系,连接。
全句翻译: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犹]尚且。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指自然。
[终期于尽]终究归结于消灭。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古人云】古时候的人说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语出《庄子·德充符》。
岂不痛哉!
【岂】怎能,难道。表示反问。
翻译: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
【若合一契】像符契那样相合(意思是发生感触的原因相同)。契,即符契,古代符信的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嗟悼】叹息哀伤。悼,悲伤。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明白于心。意思是,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喻,明白。一说是消解、释怀的意思。
全句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固,乃。
一,把……看作一样。
齐,把……看作相等。
虚诞,虚妄荒诞。
彭,即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
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妄作,虚妄之谈。
一死生、齐彭殇,都是《庄子·齐物论》中的看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后】后人。
【犹】如同,好像。
【夫】啊。
全句翻译: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故】所以。【世殊事异】时代不同,事情不同。【所以】......的原因.【兴怀】产生感怀.
全句翻译: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全句翻译:后代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导语
王羲之纵情山水,叹死生之至大。从雅集欢会中,他领悟到生命的哲理,体现了魏晋文士的旷达和善思。
《兰亭集序》从文人雅集写起,寥寥数语,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写得韵味悠长。但描写曲水流筋之乐并非作者的真正意图,他很快沉漫到对暂与久、悲与欢、生与死等问题的思考中,发出了一连串的叹息。阅读时要循着作者的思路理解他富于哲理的思考,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
学习的第三个环节
概括段意
第一段: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人物、自然环境、人文活动。【心情】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二段:天气、活动、效果。【心情】信可乐也。
第三段: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核心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心情】岂不痛哉!
第四段:再谈兴感之由。编录兰亭集的缘由。
【心情】悲夫!
学习第四环节
鉴赏文章,增效赋能
魏晋时期道家思想流行,王羲之也深受影响,在本文中他对庄子的生死观有取有舍,阅读时注意体会其中的深意。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学习第五环节
反复诵读,涵泳品味
魏晋时期,文坛上已开始流行雕饰堆砌之风,这篇文章堪称其中的清流:虽然也锤炼语言,却不追求藻饰,不滥用典故,以淡雅生动为本;文辞精致,佳句甚多,却又不失素朴自然之美。
文中典故
1.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
2.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
文中典故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语出《庄子·齐物论》
学习第六环节文中对偶句
古代诗文中常常使用一些对偶句,句中处于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语义往往相近或相反,借助这一特点,在阅读陌生文本时,我们可以由已知推未知,再借助上下文,大致确定某个词语的准确含义。
对偶句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3.所以游目骋怀,
4.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对偶句
5.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
作。
7.一觞一咏
8.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拓展链接
一、古代文化中的重大节日
庆祝传统节日的文化情结 李南方
华人社区每年都要庆祝几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而且是大事庆祝“大阵仗”的那种,这是一种文化情结。其中最令人注目的就是“春节”或“中国新年/农历新年”,“端午节”或“龙舟节”和“中秋节”等,都是中华古老的传统,都具备极丰富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阳历十月一日的中国国庆也是重要的社区庆祝活动之一,这活动表面上看有较浓厚的政治意涵,但实际上表现了海外华人怀念故土、饮水思源、关心祖国的性格和情怀.
从中国七大传统节日logo新闻发布会上,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七大传统节日logo正式发布。这是中国文化促进会节庆中国协作会发起的,将七大传统节日连起来打包申遗的行动之一。传统节日是复兴、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
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都是满月,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3.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4.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5.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
七夕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已逐渐演化成中国的情人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七夕节乞巧歌: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
迢迢牵牛星(汉)佚名(七夕)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中秋)

天干地支的来历与读法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主要是用来记年、月、日、时,就与当代用阿拉伯数字来记年、月、日是一个道理(干支在古代就像今天的日历)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这六十个单位称为一个甲子(花甲),名为“干支纪法”。
  
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干支排序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秦汉
中国著名书法家
李斯 张芝 蔡邕 曹全 张迁
魏晋南北朝
王羲之 王献之 钟繇 张猛龙
隋唐五代
张旭 颜真卿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孙过庭 怀素 智永 柳公权
宋辽金
苏 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赵佶 蔡京 朱熹 欧阳修 林逋
元代
赵孟頫 鲜于枢
明代
董其昌 祝允明 文徵明
近现代
李叔同 毛泽东 郭沫若 于右任 沈尹默 舒同 林散之 赵朴初 沙孟海 启功
古代酒器的名称:
爵(jué):古代青铜、三足酒器。
觞(shāng):酒杯,初为“爵”,后称“觞”。
觥(gōng):平底,有把,大口酒器。后泛称大酒杯为觥。最早是兽角做的酒器。
卮(zhī):古代盛酒的酒器。圆柱形。
角(jué):古代酒器。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
樽(zūn):本作“尊”,酒杯。
觯(zhì,zhī):古代酒器,青铜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 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斝(jiǎ):盛酒器具。圆口,三足。
斛(hú):容器。又容量单位。古代十斗为一斛。南宋改为五斗为一斛。
觚(gū):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
卣(yǒu): 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有盖和提梁。
罍( léi ):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盉( hé ):青铜制,圆口,深腹,三足。为酒水调和之器,用以节制酒之浓淡。
簠簋(fǔ guǐ):两种盛黍稷稻粱之礼器。《礼记 乐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亦借指酒食、筵席。
序有自序和他序之分。
序的作用
序偏于说明著作宗旨、撰写经过、编写体例等,还可就书中的重点和难点,作简要的阐述。自序有时也称前言。
他序则常常要对作者、作品作介绍和评论,或对书中的观点作引申和发挥。
自序和他序可以并用,不同的观点还可以展开争鸣。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