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进入20世纪后,陆海空交通都得到很大的发展。陆路交通方面,美国福特公司在1908年量产汽车,一种新式交通工具进入到人们的生活;高速公路和高铁在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相继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海上交通方面,船舶制造和航运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英法海底隧道通车,海上交通也越来越便捷。在航空方面,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从此以后,空中交通线纷纷建立,人类进入陆海空立体交通的时代。
知识梳理(一) 陆海交通的发展
1.陆上交通的发展
(1)公路交通的发展
①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它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③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了。
④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5.5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2)高速铁路的发展
①高速铁路是20世纪铁路建设的新成就。
②中国自20世纪末开始建设高铁。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整体领先世界。
2.海上交通的发展
(1)20世纪,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
(2)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3)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水下长度达38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它将英国和欧洲大陆更紧密地连接起来。
(4)中国造船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市场。2018年,以载重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
知识梳理(二) 航空的发展
1.开端: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了。
2.发展
1914年 美国开通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等航线
1919年 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20世纪上半期 飞机的材质由布质或木质转变成金属,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为喷气式飞机所代替,技术进步让飞机提升了速度、载量和航距
1950年 新中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开始起步
20世纪70年代开始 能搭载数百人的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空中通道把人类带入前所未有的快捷时代
知识梳理(三)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1.直接影响: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了“地球村”。
2.经济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
3.文明出行: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严格细分的交通工具时刻表使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也导致出现成群出行、交通拥堵等现象。
4.旅游发展:随着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
主题一 天堑变通途——近现代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析史料实证]
材料一 随着政治经济重心的西移和日军对我国国际交通线的严密封锁,改变后方交通的问题就提到了国民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1938年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中,决定“整顿交通系统,举办水陆空联运,增加铁路、公路,加辟航线”。国民政府遂在后方各省迅速发展交通事业。“为使战时首都与各战场所在之各省交通便利”及“得一国际路线与国外沟通起见”,国民政府决定赶筑多条省际和国际交通要道。其中包括:滇缅路、滇越路、桂越路、甘新路和中印路等国际要道。同时加快航运的整治和开辟新的空中航线。
——摘编自周勇《重庆抗战史》
[探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改善交通问题的举措及意义。
[提示] 举措:举办水陆空联运(或举办立体交通,水陆空并举);修筑多条省际和国际交通要道;加快航运的整治和开辟新的空中航线。
意义:促进了大后方经济建设(或保证了大后方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对战时军队的调动和军需民用物资的运输起到了很大作用;有利于打破日军的封锁和维持对外联系;对抗日战争的坚持和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二 在1957年1月各省、市、区党委书记会议上,陈云作了《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的重要讲话。就交通运输已经暴露的矛盾,指出:“煤、电、运输等先行工业部门,已经暴露出过去投资不够的问题,先行成为落后,这种状况应当改变,否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很不利。”1959年4月,陈云致信中央财经小组,指出:在拟定明年的工业生产指标时,要根据今年年底现有企业已经达到的综合设备能力(包括动力、运输等),作为编制明年计划的出发点,拟出明年生产指标的必成数。不仅要计算本部门内部的设备能力,而且要计算有关配合部门的设备能力,如计算煤炭、电力、运输等部门的设备能力。总之,要加以综合计算。
——摘编自肜新春《陈云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交通运输事业》
[探究]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运输紧张的原因并评价陈云的交通运输思想。
[提示] 原因:投资不够;原有的交通设施基础薄弱、落后(或交通运输能力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农业、商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运量与运力矛盾加大(或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与运力的矛盾)。
评价:①陈云综合统筹发展交通运输的思想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或促进各地经济快速发展),是符合国情的。
②以交通运力有限为出发点,提出实事求是的拟定生产指标,是理性对待“大跃进”的建设规模与速度的正确思想。
[明历史解释]
新中国水陆交通的发展成就
(1)公路交通形成覆盖全国全部2 000多个县市和绝大多数乡、镇的庞大公路网。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年)以来,高速公路建设迅速发展。
(2)到2018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2.9万多公里(而快速铁路网达4万多公里、铁路总里程12万公里)。中国高速铁路网营业里程全球规模最大。
(3)内河航运比较发达的航道有长江、京杭运河、珠江、松花江。长江是我国内河航道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4)海洋运输方面,我国海上航运分为沿海航运和远洋航运。沿海航运可以分为以大连、上海为中心的北方航区和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方航区;远洋航线可通达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远洋运输总载重吨位目前居世界第2位。
[练经典小题]
1.中国第一条地铁是北京地铁,全长23.6公里,共设17个车站,是中国地铁之先河。当时这一地铁项目定位为“战备为主,兼顾交通”。这条地铁开始运营于(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地铁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投入运营的,C项符合题意。
2.2012年10月8日,哈大高铁进入试运营阶段。哈大高铁、京哈高铁,犹如一条加速跑道,迅捷地串起东北四大城市,连通关内关外,标志着“东北同城”的崭新生活即将开启。这表明( )
A.新型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B.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地突破了地域界限
C.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正逐步形成
D.改革开放以来区域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高铁的运营,串起东北四大城市,促进了“东北同城”的开启,表明地区间联系在不断加强,故选D项。材料显示了东北四城的联系加强,故A项的“城市化”,B项中“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地突破”不符合材料内容;C项与材料无关。
主题二 “地球村”的实现——二战后世界航空业的发展
[析史料实证]
材料 二战后,波音公司利用战时积累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全力进行大型喷气运输机的研发制造。60年代中期,公司重心转向大型民用喷气飞机制造。1957年研制成功波音707喷气式民用客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发展了从波音727到777等系列型号,牢牢占据世界喷气式客机市场的头把交椅。1996年,收购罗克韦尔防务及空间系统分部;1997年,兼并世界第二大飞机制造商麦道公司;2000年,收购休斯航天和通讯业务分部。目前,波音的用户遍布145个国家,业务部门分布于美国和全球60多个国家,共有雇员约20万名。
[探究] 据材料,归纳波音公司空前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发展原因。
[提示] 发展表现:重心由军事转向民用领域,成为民用航空市场的霸主;通过兼并,扩大公司规模,扩展公司业务;业务分布范围广,成为巨大的跨国公司。
发展原因:科技:利用二战时期积累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将军事技术转化为民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经济:二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化的推动。国际环境:利用二战后的和平环境实行转型;两极格局解体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明历史解释]
世界航空业发展历程
1.经过人类长期的探索和勇敢的尝试,在18世纪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783年法国蒙哥尔费兄弟的热空气气球和查理的氢气气球相继升空成功,标志着人类航空发展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2.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用自己制造的飞机,实现了人类首次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飞行,开创了现代航空的新纪元。
3.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军用飞机的性能不断提高,使战争从平面向立体转化。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展起来的民用航空运输事业,使飞机成为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工具。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喷气式飞机的出现,使飞机突破了音障,这是航空发展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经济、安全、舒适的喷气式客机成为民用航空运输的主力,改变了现代交通运输的结构。
[练经典小题]
1.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1909~1949年,我国多次选派留学生赴英、美、苏、法等国学习军事航空和飞机制造技术,他们学成回国后,积极主持或参与中国飞机的研制工作,试制成功了中国最早的水上飞机、仿苏E 16驱逐机、运输机等。这说明( )
A.留学生促进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B.航空救国是所有知识分子的理想
C.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
D.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
解析:选A 从材料反映的中国留学生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来看,说明留学生是促进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故选A项。B项说法绝对,且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留学生在中国航空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涉及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也不能反映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排除C、D两项。
2.1934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建立5处航空工厂,分别是:与美国合资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与意大利合作建立的“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与德国在江西萍乡合办的“中国航空器材有限公司”、广东“韶关飞机制造厂”和海军部“高昌庙飞机制造厂”。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加大“围剿”红军力度 B.力图削弱地方军阀的实力
C.努力发展民航事业 D.为对日作战作准备
解析:选D 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发展民航与“海军部‘高昌庙飞机制造厂’”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34年至1937年”,并结合所学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可知国民政府正在进行积极备战,故D项正确。
一、世界航空货运发展
1918年8月,美国建立第一条邮政定期航线,航空货运走向民用。航空货运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萎靡发展期,航空业受到政府严格管制。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放松对航空运输的管制,美国航线网络结构发生变化。相比而言,欧洲国家在对航空运输业“放松管制”上更加稳妥,航空公司效率提高,成本下降,航空业实现了平稳过渡。为了抢夺国外市场,航空公司联盟相继出现,世界上著名的航空联盟有“星空联盟”“寰宇一家”和“天合联盟”。航空货运业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变。如今,航空运输业正进入全球化、联盟化、信息化的阶段。
——摘编自徐冠杰《世界航空货运发展简史》
二、20世纪高铁的发展
1964年日本新干线建成标志着高铁时代的来临,各国相继建成高铁。高铁可以缓解交通拥堵、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和实现国家战略,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改变经济空间布局。同时高铁会带来居民出行及居住区位的变化,增大所连接城市和区域的可达性,提升这些城市的吸引力,影响区域内重新布局。国外高铁的发展,为中国高铁的建设提供了很多经验和借鉴。
——摘编自贾善铭、覃成林《国外高铁与区域经济发展动态研究》
三、中国地铁建设
1965年,中国政府批准了修建北京地铁的方案。1969年,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成并运营,1984年,二期环线工程建成通车。天津市是中国第二个拥有地铁的城市。1995年,上海建成地铁一号线。随着城市交通日趋紧张,各地继续发展大运量快速的地铁交通系统。地铁的优点包括:运量大、速度快、耗能低、污染轻,缓解城市地面交通拥挤状况,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地铁建设也存在工程造价高的问题。中国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逐步形成以地铁和轻轨为骨干、公共电动汽车为分支、小汽车为辅的综合交通体系。
——摘编自雷风行《中国地铁建设的概况及发展思路》
四、大数据与城市交通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逐步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环境下,研究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模式,发展智能交通解决城市拥堵问题。随着大数据在城市交通中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在交通管理、交通规划、信息服务、公共交通等方面将持续扩大。但是,利用大数据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会面临如何开放使用数据以及保护数据隐私等问题。
——摘编自罗淑兰、潘福全等《大数据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研究》
[随堂基础巩固]
1.有学者认为,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了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这说明( )
A.西学传入导致民族工业破产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传统观念阻碍近代化的发展
D.国内市场走向开放
解析:选C 材料“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说明传统观念阻碍了铁路的修建,故选C项;A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修铁路的困难,与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国内市场的开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D两项。
2.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以柏林、科隆、法兰克福、慕尼黑、纽伦堡为中心,形成了4大铁路交通网。当时德意志的“铁路热”( )
A.促进了德意志的城市化进程
B.巩固了德国的统一
C.扩大了电力工业的运用范围
D.形成了垄断组织
解析:选A 交通中心和交通网的出现,有助于人口向交通枢纽城市聚集,推动城市化进程,故选A项。德国统一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故排除B项。电力的运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排除C项。垄断组织形成于19世纪末,故排除D项。
3.“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
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
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
D.电讯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
解析:选A 据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津浦通车,无法说明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交通便利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无法体现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故C项错误;材料提到信件传递快捷,并未涉及电讯事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4.1761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煤矿之间开凿了一条长7里的运河,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惊人的成果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 500里的运河。“运河开凿热”实质上反映了( )
A.运河交通的优势 B.煤炭市场需求增大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自由主义成为主流
解析:选C A项只是其中的表现之一,并非实质,故A项错误;B项与运河开凿热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抓住时间——1761年和1830年以及工业革命的交通需要,可知工业革命与运河开凿热有密切联系,故C项正确;自由主义与运河开凿热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摘选自《中国画火车的第一人——王忠良的钢笔画》。
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火车的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有史实依据。)
解析:通过两个图片的变化对比,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论题进行阐述:其一,从1952年的蒸汽机车到今天的高铁,可以看出中国工业的大踏步发展;其二,从坐蒸汽机车出行到今天坐高铁出行,可以看出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第一个论题,要分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制造解放型蒸汽机车的背景,如“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艺技术水平落后”,进而阐述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中国重工业水平和建设成就”等等,然后再分析今天我们能够制造高铁的原因,如“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工业生产突飞猛进”,进而阐述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如“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等等。对于第二个论题,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蒸汽机车适应了生产落后、人口流动量小、生活节奏缓慢的生活状况,然后再分析高铁出现的背景,如“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生产突飞猛进,火车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而阐述其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意义,如“顺应了社会变迁的步伐,是社会生活进步的集中反映。”
答案:示例一:
论题:火车的变迁折射出中国工业的巨大进步。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重工业生产极其薄弱,生产出解放型蒸汽机车,代表了当时中国重工业水平和建设成就。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生产突飞猛进,火车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高铁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名片,是当代中国人的自豪,中国火车从蒸汽机车到高铁的变迁,折射出中国工业生产的巨大进步。
示例二:
论题:火车的变迁反映出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进步。
阐述:火车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蒸汽机车速度低、运载量小,适应当时工业生产落后、人口流动量小、生活节奏缓慢的生活状况。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流动规模、速度扩大,生产生活节奏加快,高铁运行的高速度顺应了社会变迁的步伐,是社会生活进步的集中反映。
(以上两种示例任答其一即可,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亦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