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疫病,即现代医学所说的流行病,指的是具有高传染性的疾病。在古代和近代,由于医学不发达,瘟疫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如6世纪盛行于地中海的鼠疫和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天花等。与此同时,人们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与瘟疫进行斗争,如古代中国南齐设立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隋唐时期寺庙病坊等。古代中国在医药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现了众多医药学经典,如汉代《伤寒杂病论》、唐代《新修本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医药学家。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逐步传入中国,设立医院、制定公共卫生措施,推动了中国医学进步。
知识梳理(一) 历史上的疫病
1.概念: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表现
(1)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
(2)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14世纪的欧洲鼠疫大流行。
3.影响
(1)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
(2)近代以来,疫病仍然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4.应对措施
(1)中国
①工程措施: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
②医疗措施: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发明人痘接种。
(2)古罗马:修建饮水道、下水道等重要工程。近代医学的进步,有效控制了疫病的传播。
5.古代救治机构
(1)中国古代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对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2)古罗马的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
知识梳理(二) 中医药的成就
1.古代医学的成就
(1)战国时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2)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3)东汉晚期,华佗创制“麻沸散”和“五禽戏”,医学家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4)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巨大作用。它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
2.古代药学成就:数量巨大的中药典籍,反映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家对药物性能功用的认识。
(1)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2)明朝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成就
(1)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
(2)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3)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4)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5)进入21世纪,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知识梳理(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近代以来,西医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17世纪,英国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19世纪,人们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2.表现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首先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
(3)西医院校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4)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初步发展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
主题一 文化的差异——中西医之间的不同及疫病(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
[析史料实证]
材料一 盖伦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名医,他倡导实证医学,倾心于探索人体的结构,强调解剖学对于医学的重要性,重视人体生理功能的阐释。他奠定了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基础。他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视实验、强调疾病局部定位、重视逻辑推理的特点,对后世西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黄帝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地阐述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并将当时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哲学观念运用于医学之中,提出脏腑经络、辨证治则、养生保健等学说,为中医学此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其影响下,中国古代医学呈现出不注重机体局部的结构与功能,而是注重从整体观出发,宏观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动态变化。
——摘编自边海云《轴心时代东西方医学比较研究》
[探究] 根据材料一,比较古代中西医学理论观念和临床方法的不同。
[提示] 西方:理论上重视实证性、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临床上注重解剖学、生理学与疾病的局部定位与治疗。中国:理论上注重天人观念和阴阳五行;临床上注重辨证施治和整体性(系统性)治疗。
材料二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大批政府官员死亡,导致公共治安、法庭审判、甚至日常生活秩序陷入混乱状态。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经无利可图,大量农田被改为牧场和草场用来养羊,很多封建主从经营传统农业到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大批懂拉丁语的教授在瘟疫中死去,许多学校被迫放弃了拉丁语的教学,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为了阻止黑死病的传播,威尼斯建立许多站点专门用来隔离从东方归来的船员。欧洲各地纷纷出台城市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到了16世纪,在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关注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薛国中《黑死病前后的欧洲》等
[探究]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黑死病给欧洲带来了哪些变化。
[提示] 人口大量死亡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劳动力减少,农业转型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宗教观念受到冲击和追求现世生活的新观念,有利于文艺复兴的开展;民族语言得到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努力推动公共卫生领域的进步;黑死病加速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明历史解释]
中西医之间的不同点
(1)思维方式上不同。西医信奉人类的智慧,相信科技,中医更多地依靠增强人体自身的能力来对付疾病,在“治”和“养”上更偏重于“养”。
(2)整体观不同。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西医没有整体观念。中医治得病的人,而西医治人得的病。
(3)医学模式不同。西医按照生理系统和器官来分科,而且越来越细。中医疾病的分类以内脏功能和重大病因为主,偏于粗略。
(4)诊断方式的不同。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进行诊断。西医的诊断主要是靠仪器。
(5)适应疾病类型不同。中医适应慢性病,西医对于外伤、传染病等,有独特的办法。
(6)药物来源不同:西医大多为化学合成药,中医则主要是天然药物。
[练经典小题]
1.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据此推断( )
A.法医学决定了科技的进步
B.民族交流有利于医学发展
C.理学推动医学体系的构建
D.当时中国医学已高度发达
解析:选C 依据题干“南宋”“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理学注重思辨化,客观推动医学体系的构建,故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科技的进步,A项本身错误,排除。民族交流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当时医学的发展水平,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据史料记载,1348年,一场致命的瘟疫使占欧洲人口三分之一的人死去,并引起了人们对上帝及人生问题的反思。这一“反思”导致( )
A.近代医学体系逐渐建立
B.封建王权被彻底推翻
C.信仰上帝被人们所抛弃
D.人对自身幸福的重视
解析:选D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在欧洲爆发,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引起了人们对上帝及人生问题的反思,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观念,有利于文艺复兴的开展,但并没有抛弃对上帝的信仰,故D项正确,排除C项;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主题二 文化的交融——中西医学的交流与相互借鉴
[析史料实证]
材料一 始于唐宋年间的中国人痘接种法,17世纪传至欧洲,减少了欧洲天花的流行。18世纪末,英国医生琴纳将人痘接种法改造成种牛痘术,促使现代免疫学的诞生和发展。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俄国专门派留学生到北京学习种痘、防痘的方法和接骨术。这一时期,德、法、意、英等国出版针灸著述57种,介绍了针灸理论与实践、针灸对关节炎和风湿痛风等的临床疗效及成功案例。同时,大量中国医药学文献经传教士之手或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本草纲目》《中国医学和脉理》《术草和脉学》等涉及医史、临床、诊断、本草等方面的著述,被西方人翻译和出版发行。
——摘编自王明强等《中国中医文化传播史》
[探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中医向欧洲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提示] 特点:传播方式多样,以翻译出版为主;内容丰富广泛,包括理论和技术等;传播面广,涉及欧洲诸国。
意义:提高了欧洲的医疗技术水平,扩大了中医的世界影响,有利于西方了解中国。
材料二 19世纪以来,近代西医学在中国广泛传播。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合信、傅兰雅等人在中国创办医院,编译西医学书籍。到19世纪末,在传播西学、参与教会医院、西医教育等活动中,尹端模、黄宽等中国医家成长起来。他们所译述医书,如《卫生学问答》《家庭新医学读本》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华人对于西医也不断“信其术精胜矣”。清末名医唐容川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并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形成了由百余名著名医家组成的“中西医汇通学派”。他们医术精湛,著述丰富,影响深远。
——摘编自张晓丽《近代西医传播与社会变迁》等
[探究]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变化。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从中西医交流互鉴中得到的认识。
[提示] 变化:传播者主要由传教士变为中国的医师和医学家;西医逐渐走向普及,为更多国人所接受;中西医出现融合汇通的趋势。
认识:是近代以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融合的表现,反映了世界整体性的发展特点;中西医在交流中得到发展进步,说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创新等。
[明历史解释]
西医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1)西医初入中国是一个主动传入的过程,对近代中国传统医疗制度及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西医进一步传播作了铺垫。
(2)西医之所以能在近代中国广泛传播,是多种社会条件和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3)西医教育成为20世纪以后西医传播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西医教育与西医传播是相互推动的,西医传播促成了近代医学教育的形成,西医教育又使西医传播更加广泛和系统。
(4)西医传播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新兴的西医职业群体逐步形成,反过来又推动西医传播。
(5)西医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日益扩大,中西医之间的学术论争愈演愈烈。
(6)20世纪上半期,西医在中国形成系统、确立地位,得益于当时政府的政策和人力、财力的支持,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练经典小题]
1.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鸦片战争后不断受到西医冲击。19世纪70年代,一些洋务人士和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就诊西医人数大大增加。20世纪初,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缘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B.推动近代医学的进步
C.是对中医价值的否定 D.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
解析:选B 由材料“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可知中国的西医人才和实践得以发展,推动近代医学的进步,B项正确;由材料“感于西医的功效”可知,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中医的否定,C项与材料不符;中国人办医院学西医不是西方的侵略,而是主动学习,D项错误。
2.晚清时期的《点石斋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面是其中一幅图画《西医治病》(画中字为: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初次莅华,未谙语言,而治病给药必需详询,方知病之原委……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为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赴院病人,日以百计)。这反映了( )
A.中医中药渐趋衰弱 B.西医西药广泛传播
C.报刊商业功能增强 D.西学东渐有所发展
解析:选D 根据晚清时期《点石斋画报》刊登的《西医治病》场景和画中文字解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中国人对西医作用和影响的认可,西学东渐有所发展,D项正确;中医中药渐趋衰弱,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一个看病的画面无法证实西医西药广泛传播,这幅画报体现的不是报刊的商业功能,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一、英国政府应对瘟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
伦敦发生鼠疫后,基督教会束手无策,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与神圣性产生怀疑,进一步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在医学界的要求和建议下,政府以非宗教手段加以防控——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严禁人员和牲畜流动等,传统宗教疗法几乎被完全抛弃……因加强对防疫工作的组织管理,既是稳定统治秩序的根本需要,同时又是压制地方势力、拓展王权权威的现实要求。1578年后,王室政府高度重视防疫工作,专门在牛津大学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指导中心,为国家防疫减灾提供医学咨询。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政府先后出台《政令大全》等法令政策,进一步加强隔离和对贫民救助力度。在借鉴吸收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英国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国特色的防疫制度和体系,这显然加快了鼠疫在英国的消退。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二、伍连德在医学上的贡献
伍连德,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回国。1910年11月,东三省鼠疫大流行,清政府命伍连德前往东北主持瘟疫扑灭工作。伍连德经过科学调查,查清了此次瘟疫流行的原因。他大力破除旧的习俗,采取科学的方法,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东北瘟疫得到控制。此后,清政府决定成立由伍连德负责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这是我国最早的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鉴于当时国内缺少专业的医学刊物,1915年,伍连德创办了我国医学界的权威刊物《中华医学杂志》,次年成立中华医学会。1930年,全国防疫总所在上海成立,在伍连德的努力下,接收了全国各地海关的防疫站,从而结束了由西方人担任中国检疫机构领导的时代。伍连德在数十年的医疗卫生生涯中,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多部,享誉海内外。
——摘编自黄增章《中国流行病学的开拓者——伍连德》
三、《本草纲目》的成就
第一,集明以前本草学之大成。该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结合实地考察与临证实践编纂而成。全书记载了1 892种药物,除去《证类本草》的1 518种药物外,新增374种药物,纠正了以往本草学中的错误,以药类方,载方达1万余者,另附药图1 000余幅,集古代本草学之大成,对后世本草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创立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众多药物如无科学的分类方法统领将漫无头绪,李时珍本着“物以类聚,目随纲举”的宗旨,创立了“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分类方法,将药物按照自然属性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16部,以此为纲,各部下再分若干类目,纲目体系贯穿全书。这一分类方法与后来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分类方法暗契,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属可贵。
第三,科学地论述药物知识。李时珍在论述药物时,采用总名为纲,以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8项分析为目,对每味药物进行了详细的科学论述。特别是气味、主治、发明诸项,凝结着李时珍对医学、药学长期研究的心得,是对药物相关文献深入研究、考证和实际考察、临床应用经验的全面总结。
第四,丰富了古代自然科学知识。《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还是一部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了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症状、卫生预防以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天文、气象等,如其第一次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著名观点。
第五,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医药文献。《本草纲目》还是一部中医药文献的资料库,李时珍在撰著过程中参阅了800余种相关文献,为后世保留了大量难得的古代医药文献,有些书籍早已亡佚,得益于该书的收载,使我们今天尚能见其一斑。
——摘编自王振国、张大庆《中外医学史》
四、近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转变,先后建立了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细胞病理学等。鸦片战争后,西医大量传入中国,教会医院逐渐成为和教堂一样引人注目的教会标志,它们为外国驻军、商人、侨民服务,同时救治中国病人。教会医生和本国教会组织联系密切,能即时输入新技术,使教会医院在中国保持技术优势。治疗范围涉及眼科、内外科、骨科、牙科等。1850年,英国医生合信出版了《全体新论》,成为向中国人讲授西医的重要著作。1915年,在华教会医学校有23所,护士学校、药学校等有36所。1921年,北京高校开展卫生教育运动,由北京教会医学会指导,北京大学负责,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利用暑假做关于公共卫生的演讲。西医传入,中医一统的局面被打破,近代中国人医药观逐渐多元化。一些激进人士推崇西医,甚至视中医为伪科学,逐渐形成“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局面。
——摘编自傅维康《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随堂基础巩固]
1.(2018·全国卷Ⅲ)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解析:选B 材料中强调《唐本草》是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多部官修本草,明代由朝廷颁行《本草纲目》,这说明我国药学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B项正确。我国古代药学早在原始社会已经萌芽,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因素,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汉代、唐代还没有出现宋明理学,药学的发展不可能受其推动,D项错误。
2.先秦典籍中,医字写作“毉”。中医形成之后,针砭药石成为治病的主要方法,“毉”字也逐渐被“醫”字取代。“醫”下的“酉”字,是药罐子的象形。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古代医学与巫术相伴始终
B.中医因源于巫术而没有科学成分
C.医学经历了从巫术到科学的演化
D.“医”字采用了象形的造字方法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醫’下的‘酉’字,是药罐子的象形”可知不是与巫术相伴始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医的针砭药石治病方法并非完全是巫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医”的写法及含义的变换,可知医学经历了从巫术到科学的演化,故C项正确;“医”体现的是会意法造字,不是象形,故D项错误。
3.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解析:选B 通过题干中“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可知古代医术重在治病救人,不是教化病人的心理,故A项错误;通过题干中“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可知古代中国的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B项正确;通过题干可知古代医学家以儒家思想为行医准则,而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也并非强调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故C、D两项错误。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美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导致传染病横行,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呼声强烈。内战后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1870年至1890年市政卫生局开始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一些城市还从正规部队中招募组建卫生监督部队;政府还吸引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甚至儿童参与到垃圾处理工作中;同时一些专家呼吁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疫”工作,1878年国会通过《国家检疫法》;19世纪70年代细菌理论的出现为城市检疫、消毒提供了理论指导。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死亡率的下降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摘编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卫生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与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给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答案:(1)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先进思想的传播;传教士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租界的示范引领;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美国: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长快;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公共卫生状况恶化;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
(2)影响:改善了环境卫生,有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改变了城市面貌;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启示: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