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9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2 10:0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公共卫生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预防、监控和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公共卫生维系着全体人民的健康,是以大众为对象的。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医疗体系逐步建立。现代医疗体系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随着各级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和医疗条件的提高,药品供应和医疗卫生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到20世纪60年代建立公费医疗系统,改革开放后则是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体系更加现代化。
知识梳理(一)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内涵: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
2.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
(2)公共卫生监督工作也取得很大发展,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3.医疗服务体系与药品供应体系的建立
(1)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药品供应得到了基本保障。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
4.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
(1)西方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
①二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
②美国的医疗保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2)新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①20世纪60年代,我国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②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
知识梳理(二)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世界范围来看 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
许多国家把防疫工作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
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
新中国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世界范围来看 二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
乡村卫生条件有所改观,刷牙、洗手、洗脸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
3.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的预防、食品药品与公共卫生的监管,以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巨大进步。
(2)不少国家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理健康,实现身心幸福。
主题一 “从摇篮到坟墓”——美国医疗保险制度
[析史料实证]
材料 二战后初期,杜鲁门总统呼吁由联邦政府建立并普及国家医疗保险,反对意见坚持医疗保障是州政府的责任。艾森豪威尔总统时期,有法案规定以免税优惠政策鼓励雇主为雇员提供医疗保险,使60%的美国人通过就业获得医疗保险。私人医疗体制迅速发展起来。
20世纪60年代,私人医疗体制市场化排挤弱势群体的社会问题日渐突出。围绕着国家医疗保险问题出现争论,如社会中下阶层、持平等主义价值观的人群主张政府有限干预,无论贫富都应该得到医疗保障;富裕阶层、持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人群却反对政府干预,维持私人医疗体制。经过社会各界辩论,1965年国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满65岁及以上的老人,80%的医疗费用由联邦政府筹资承担;政府为有资格得到帮助的穷人支付医生账单。
20世纪70年代,面对政府支出医疗费用大幅增加,陷入经济困境的尼克松政府采取措施节约医疗费用。20世纪80年代,美国医疗保障制度全面收缩。里根政府削减政府拨款,严格审核各州补助对象资格,减少补助人数,意图把公共医疗保障责任推到州政府。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雄心勃勃,提出“一揽子”医改计划,旨在建立覆盖全面、高质量的医疗体制,但由于牵涉党派等诸多利益错综复杂,医改失利。
据统计,美国人平均寿命从1930年的59.7岁增长到1997年的76.5岁。20世纪60年代,医疗保障覆盖率逐步上升到85%左右,20世纪90年代末,尚有占总人口的16.3%的人群没有任何健康保险。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美国人均卫生费用一直名列世界第一,然而《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美国在医疗费用负担的公平性方面列世界第54位。
21世纪初,奥巴马政府充分吸取历史教训,与各方利益妥协,2010年通过了新医改方案,医保覆盖率有望上升到95%。有学者指出,美国联邦政府在医疗体制改革中一直属于“最佳配角”。
——摘编自丁纯《世界主要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绩效比较》
[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美国医疗体制改革过程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的医疗体制改革。
[提示] (1)特点:改革漫长、曲折;从私人医疗体制发展为国家、私人医疗体制并存;联邦政府有限介入推动医疗体制改革。
主要因素:美国经济发展程度;政府经济理念的调整;美国联邦政府体制下的权力结构;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2)提高了美国人平均寿命;推动医疗保险覆盖率不断扩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尊重、兼顾多方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在医疗覆盖率和医疗费用负担的公平性等方面尚存在问题,美国医疗改革任重道远。
[明历史解释]
西方医疗保障制度的优缺点
1.积极方面
(1)政府将医疗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提供给国民,并由政府来承担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体现了人们公平享有医疗保障的权利。
(2)绝大多数的医疗设施机构为公立医院,私立医院数量较少且只对少数富裕的人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障。
(3)以预防为主,有病早预防早治疗,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现实的效率,提高了医疗经费的使用效率。
2.局限性
(1)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降低了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2)国家医疗保障负担重,投入多。
(3)医疗费用不断上升,国有资产流失,国民对医疗保障的满意度下降。
[练经典小题]
1.下表为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单位:10亿美元)。据此可知美国政府政策调整的依据是(  )
内容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
医疗、住房补贴 1 1.2 1.7
其他项目 21.8 29.7 35.3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
B.“经济复苏”局面的出现
C.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失灵
D.“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
解析:选C 题干所给时间为1981年美国政府预算中关于医疗、社会保险、住房补贴和其他项目的削减金额,从数量来看是逐渐增长了削减量,根据所学和削减内容可知,这主要是削减的关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政府财政支出,等于国家在减少经济干预,据此可推断出这是在经济危机之后,经济没有复苏反而出现了“滞胀”的情况下,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失灵,故选C项。
2.在美国2010年联邦预算案中,预算总支出为35 520亿美元,其中军费支出6 637亿美元,社会保障支出6 950亿美元,医疗保险支出4 530亿美元,医疗补助(低收入、儿童等)2 900亿美元,教育支出476亿美元。这一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美国:当今世界唯一存在的超级大国
B.减少行政干预: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
C.福利国家: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知识经济:美国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解析:选C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保障支出6 950亿美元占比最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福利国家,所以这一材料可以用来研究福利国家: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主题二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析史料实证]
材料 保健药社和卫生合作社,是抗战后在陕甘宁边区先后出现的医疗卫生组织机构。它们采取合股合办经营或民办公助的形式,为边区群众提供送医上门、看病免费、药价低廉的医疗服务……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合作医疗的雏形。1950年前后,东北各省率先自发采用合作制和群众集资的办法兴办基层卫生组织。1952年底,全国大部分乡村组织个体开业医生组建了联合诊所,为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1955年,山西、河南、贵州等地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合作社自发组织的保健站和医疗站。它们基本是在乡政府领导下,以自愿为原则,每个农民缴纳几角钱保健费,便可享受免费预防保健及免收挂号费、出诊费、注射费的服务。到1956年底,这些省的集体保健医疗站发展到1万个,医务人员约10万人。1960年,中共中央充分肯定了合作医疗这一办医形式。随后,卫生部组织大批卫生技术人员下乡,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广泛建立合作医疗学习范本。20世纪60年代初,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20%~30%,到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摘编自姚力《中国共产党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与经验》
[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合作医疗推行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
[提示] (1)特点:从地方自发探索到中央主导推行(政府领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从局部地区到全国普及;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重视培养农村卫生人员。
(2)意义:有利于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状况;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积累了有益经验。
[明历史解释]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1)确立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全面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发展。
(2)构建了适合国情的医疗保障体系。
(3)突出政府的社会医疗保险责任。
(4)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法制化。
(5)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
[练经典小题]
1.新中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医疗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产物——赤脚医生,即乡村中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如图)。他们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能为产妇接生,主要任务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疾病。据此推知(  )
A.赤脚医生为当时农村医疗解燃眉之急
B.医疗问题是当时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
C.我国赤脚医生群体是“左”倾错误的产物
D.当时我国农村医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解析:选A 由材料“他们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能为产妇接生,主要任务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疾病”可以得出,赤脚医生的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对于解决农村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A项符合题意;农民最关心的是土地问题,B项错误;C项说法不正确;D项“圆满解决”的说法错误。
2.《中国卫生政策》(1992年第三卷第一期)的一份权威报告称,1980年,按卫生总费用来算,全国人均费用13.4元,1989年上升为51.2元。在整个医疗费用中,群众自费增长幅度较大。自费项目由1980年占医疗费用23%上升为36%,城市自费人均21元,农村人均15元。该报告(  )
A.有利于城乡医保统筹  B.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C.肯定农村改革的成果 D.为深化改革提供依据
解析:选D 1980年至1989年间,民众不管是人均费用还是在医疗自费费用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体现出改革开放的成绩斐然,为下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依据,故选D项。其他三项材料均无法体现,排除。
一、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服务,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二、新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开始启动。1952年6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全国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措施》,公费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国实行。1951年初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1月颁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正的决定》,使劳保医疗制度得以建立。随着土地革命的结束,农村互助合作风起云涌,不少地方由群众自愿筹资成立了保健所、医疗所等医疗互助组织。1956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了《高级农村合作社示范章程》,对合作社的社员因公负伤或因公致病的医疗给予了明确规定。不久,全国普遍出现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集体与个人相结合,具有互助互济性质的农村合作医疗。
——摘编自王晓玲《中国医疗市场政府管制的历史演进及制度反思》
三、我国现代医疗改革的背景
随着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进步,民生问题愈来愈被政府和公众所关注,医疗卫生作为社会民生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因为它不仅关系着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医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92年,改革主要是政府逐步减少投入和医疗机构独立经营;第二阶段是1992~2003年,改革对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实行部分的市场化;第三阶段是2003年到现在,改革主要围绕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提高各种医保的覆盖面来进行。
——摘编自赖伟《医疗改革三十年》
四、美国公共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
“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曾设想提供政府医疗保险,但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二战后,杜鲁门提倡的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障因有“社会主义公费医疗”之嫌而作罢。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则认为国家计划“根本行不通”。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医改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摘编自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
[随堂基础巩固] 
1.2010年1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有关针灸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中医的精华
C.以经络学为基础
D.受到全世界的青睐
答案:C
2.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发生了瘟疫,情况艰难,雅典人开始谴责伯里克利,把所有的愤怒都转移到他身上。伯里克利在公民大会上说:“你们正在攻击我,因为我曾主张战争;同时也攻击你们自己,因为你们自己也表决赞成战争。”最终伯里克利仍被废黜和罚款。这反映了(  )
A.伯里克利对决策失误应该负责
B.疫病会导致政治走向的变动
C.陶片放逐法有效维护雅典民主
D.伯里克利与公民之间存在冲突
答案:B
3.美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说,16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各种瘟疫和传染病被带到美洲,在殖民者到达美洲后的一个世纪,当地人口减少了95%,仅在墨西哥人口就锐减了3 500万。美洲人口的锐减(  )
A.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
B.导致美洲纳入到世界市场
C.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促使东方迅速从属于西方
答案:A
4.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规定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1848年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1956年颁布《大气清洁法》,1963年颁布《水资源法》,1974年颁布《污染控制法》。材料主要表明英国(  )
A.环境治理与工业革命并行
B.经济发展改善了环境
C.环境治理依靠了法制力量
D.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
答案:C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美国城市化发展十分迅速,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大量集中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马萨诸塞州卫生局在其报告中谈到该州河流被严重污染,已经不适合作为家庭用水供应。这份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在19世纪美国的大多数城市中都是存在的,水体污染往往是疫病流行的根本原因。为了创造卫生、健康的城市环境,市政官员、专业技术工程师、改革积极分子和普通市民联合起来,为解决城市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1888年,普罗维登斯组建了第一座市立的细菌学实验室。5年后,纽约市引进了巴氏消毒法。到1910年,超过1 000万的美国城市居民用上了消毒过滤的水,使得纽约、费城、波士顿死亡率至少下降了1/5。除由市政修建统一的下水道工程之外,19世纪80年代,环卫工程师们利用化学或生物的最新成果发明了污水处理方法。这些努力的结果就是城市规划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1908年11月,芝加哥市议会通过了城市规划,并授权市长组织一个委员会来研究和推动这一规划。此后,城市规划逐渐得到每一个城市的重视。
——摘编自刘敏《19世纪美国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和对策》
材料二 中国近代城市承继古代城市而来,其基础设施建设很难适应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传教医生认为“对于引起疾病的神秘因素的恐惧也势必成为基督教进步的障碍”。因此,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取得突出成效的领域有: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到20世纪初,地方自治运动兴起,上海租界有关公共卫生的管理条例都被搬至华界。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1916年成立中华卫生教育会,先后在北京、杭州等15个城市开展卫生运动。从总体上说,在民国初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都有所发展,但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较好,内地城市较差。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与中国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二,从美国与近代中国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范围、侧重的领域、主导力量等角度总结两者的不同之处。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信息分层归纳分析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及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
答案:(1)不同:美国全国范围内普遍进步;中国发展不平衡,沿海的口岸城市发展较好。美国重视城市规划,中国主要是通商口岸城市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美国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推动;中国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民间自发。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美国城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传教士传医以促传教;租界的示范和刺激;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工业化的水平低,难以给城市化以强有力地推动。
(2)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实现民族的解放;唤起民众的卫生意识,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政府管理职能的增强;否定传统中医,具有一定局限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