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地理大发现的重大作用之一是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农作物的大传播,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新大陆发现后,美洲许多独产的重要农作物传播到其他大陆,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农业和世界人民的饮食生活。其传播的路线一部分是先传入欧洲再传遍世界,也有一部分直接从美洲传入亚洲,或同时从欧洲和美洲传入亚洲。比如番茄就先从美洲经太平洋传入亚洲,烟草也由美洲先传入亚洲,还有可可亦先经太平洋传入亚洲,花生从西方、东方 美洲在亚洲的东边 双向传入亚洲,木薯也从西方、东方双向传入亚洲,等等。,人类空前“大交换”的意义就在于全球物种在西方殖民扩张背景下完成了全球性的生态扩张和重新布局,为新一轮的全球农业革命和人口扩张提供了现实可能。
知识梳理(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
1.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人类逐渐从孤立走向整体。
2.传播
(1)粮食作物传入欧洲
传播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玉米、马铃薯和甘薯传入欧洲
推广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影响 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2)粮食作物传入中国: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3)蔬菜作物传入欧洲: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并不断改良;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的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4)蔬菜作物传入中国:在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知识梳理(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农作物传播
(1)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2)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产量仅次于小麦的北美第二大农作物。
2.禽畜物种传播
(1)传播: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美洲。
(2)意义: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知识梳理(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积极影响
促进人口增长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改变了饮食习惯 各种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
促进了畜牧业发展 物种的交流,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 物种交流和产量提高,使许多农副产品有了大量剩余,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破坏生态环境
(1)食草动物到达气候适宜的美洲,繁殖数量超过土地的承载能力;殖民者为了大量种植农作物,滥砍滥伐原始森林。
(2)玉米、甘薯等引入中国,为扩大耕地面积,过度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
主题一 “全球化”——物种从局部交流到全球传播
[析史料实证]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以前,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物种交流。公元前2000年左右,西亚的物种小麦、大麦进入了欧洲。公元前100年至公元200年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传到罗马。此后物种交流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粟传入波斯,越南的占城稻引入中国,棉花、水稻等从印度传入埃及和地中海世界。
——摘编自《经济与社会生活》
[探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及其原因。
[提示] 特点:交流空间相对较小;主要以农作物交流为主;形成多个交流中心;主要以和平方式为主。
原因: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丝绸之路的开辟;欧亚非有多个古文明中心。
材料二 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
学名 别名 原产地 传入途径
玉米 番麦、御麦 美洲 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甘薯 番薯、金薯 美洲 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马铃薯 洋番薯、荷兰薯 美洲 由荷兰殖民者带进中国台湾,再传入中国大陆
[探究]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6~17世纪三种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特点及其国际背景。
[提示] 特点:传入的物种原产于美洲;名称中大多带“番”字;主要是从海路传入中国大陆。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或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
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探究]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原因。
[提示] 原因: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交通工具尤其是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新航路开辟,把世界联系在一起。
[明历史解释]
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种交流
特点 欧洲具有主导性;交流品种更加丰富;范围具有全球性;经济作物大量交流;交流伴随着暴力掠夺;物种交流的速度加快
原因 人类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交通工具尤其是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与发展;近代欧洲崛起,率先开展殖民扩张
[练经典小题]
1.据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
A.耕作技术进步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厂制的建立 D.欧洲价格革命
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结为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故选B项。耕作技术在历史上就一直处于一个进步的过程,不可能在16世纪突然爆发成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排除A项;工厂制度建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欧洲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与物种交流速度加快没有太大关系,排除D项。
2.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 )
A.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D.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
解析:选A 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烟叶、马铃薯等物种传入欧洲,而水稻等动植物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美洲,由此可见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繁荣问题,排除C项。根据常识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显然是错误的,排除D项。
主题二 “双刃剑”——世界物种交流的影响
[析史料实证]
材料一 美洲作物在全世界的传播和普及具有重要意义。比如,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具有耐瘠、耐旱、高产等优点,对近代以来的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具有重要贡献;烟草成为全世界总产值最大的经济作物并引发约五分之一的人有了抽烟嗜好;橡胶成为与钢铁、石油比肩的重要原材料;辣椒改变了许多人的口味;金鸡纳降伏了长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疟疾等等。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自农业诞生以来的第三次大变革。人们对美洲农作物的依赖越来越强。
——摘编自张箭《人类食物结构演变初论》
[探究]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美洲物种在世界传播和普及的重大意义。
[提示] 意义: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维护了人类的健康;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换对世界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遗传抵抗力。美洲的高产旱地农作物等所造成的人口持续增长是造成山地被大量无序开发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其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是造成了亚热带山区的结构性贫困,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蓝勇《美洲作物的引进与传播》
[探究]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大交换带来的消极后果。
[提示] 消极后果:疾病和瘟疫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印第安人大量减少,美洲缺乏劳动力,引起黑奴贸易;生态环境被破坏;大量山地种植农作物,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历史解释]
物种交流的影响
原产美洲的玉米、马铃薯、木薯、甘薯、向日葵、花生、菜豆、烟草、可可豆和棉花等作物已经迈入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作物之列。美洲作物的确是人类潜在的能源宝藏,仅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高热量食物就足以让世界感恩,再加上番茄和辣椒、豆类等蔬菜作物乃至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所有这些美洲作物在旧大陆的扩散和传播,实现了空前的生态扩张和全球“生态农业革命”,它们的到来不仅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平衡了饮食结构和饮食口味,而且还益智健康,提升了精神愉悦,最终推动了欧洲和世界财富的巨大增长乃至欧洲18世纪中期以后取得世界经济优势和政治、军事霸权。
[练经典小题]
1.明朝中后期,世界新航路开辟,带动了物种的交流。先后传入中国的美洲独有物种除辣椒等之外,还有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刺激了当时中国( )
A.生产工具迅速革新 B.农业商品化发展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朝贡体制的终结
解析:选B 农业商品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辣椒、玉米和马铃薯等是高产作物,盈余投入市场出售,促进农业商品化发展,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2.美国历史学教授克罗斯比在《哥伦布大交换》中讲道:“欧洲人发现南北美洲并来此定居时,带到新大陆来的禽畜和作物及偷偷溜上船的老鼠、不小心带来的杂草种子,所有这些组成一个生物旅行箱,这个旅行箱由原产于欧洲的和来自亚非的一些物种组成。”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①促进了不同大陆间的物种交流
②推动了各大陆的城市化进程
③给美洲人民的生存环境带来威胁
④促进了美洲的原始资本积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一方面哥伦布大交换推动了不同大陆物种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外来物种产生的环境威胁,故①③正确,C项正确。②④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故其他各项排除。
一、近代前期蔗糖的传播
材料一 中国糖业自唐代引进印度制糖术,至宋朝发明冰糖,形成专门“醣坊”,糖业已具相当规模。1400年前后,中国与地中海地区为世界主要产糖区,到十六世纪中期左右,中国与西方均已掌握熬制白糖的技术,这在世界糖业史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此后糖业伴随着欧洲的对外经济扩张产生了飞速的发展,糖也从官僚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渐渐普及民众,糖量大大增加。
欧洲扩张主义者从巴西等美洲殖民地运输大量蔗糖到欧洲市场,获得暴利。此时,中国糖也参与国际蔗糖贸易,其市场主要包括欧洲、波斯和日本。中国糖运入欧洲市场具有其偶然性。17世纪30~50年代欧洲当时的主要蔗糖供应地巴西卷入战争,使其产糖量骤减,导致欧洲市场蔗糖供应不足,糖价上涨,荷兰人借助于其对外扩张的范围之广大,趁机利用东印度公司的以中国为主的蔗糖贸易把中国糖输入欧洲,多时竟至三百万磅,中国白砂糖的赢利有时高达7.65倍。
——摘编自陈绍刚《十七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糖业及对外蔗糖贸易》
材料二 尽管烟草、棉花乃至后来的靛青曾为殖民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它们作为主要作物的时间并不长,是甘蔗拯救了西印度的种植园主们。
由于欧洲人对蔗糖的需求源源不断,蔗糖很快在欧洲市场上获得了价格优势,种植园主们也顺应形势变化,逐渐转向种植甘蔗和生产蔗糖。“西印度人很快发现他们更大的利润来自甘蔗,因为烟草可以在弗吉尼亚大量种植,并且在那里种植的烟草比在西印度任何地方种的都多。因此,尽管圣基茨、巴巴多斯和马提尼克这些地方最先种植的作物是烟草,但是到17世纪中期时,殖民者们已经普遍放弃它而选择种植甘蔗了。”
——摘编自王倩《“蔗糖革命”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殖民地种植园起始于加那利群岛的适度种植,后来发展成为高度组织化、时间意识强的企业,完全比得上19世纪的工厂。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种植园主最初征募美洲土著劳动,但疾病与过度工作引起的大量死亡让种植园主开始用非洲奴隶替换美洲土著。种植和收割甘蔗不仅需要艰辛的体力劳动,还需要仔细规划以求产量的最大化。甘蔗砍下后很快变干,必须将其送到磨坊里,用巨大的碾子榨取汁液。到18世纪才开始使用机械力压榨甘蔗。娴熟的奴隶技工将甘蔗熬成糖浆,撇去杂质,然后倒入锥形的模具中。在干燥了几个星期之后,深色的糖会沉至底部,被用来制作朗姆酒,而上层白色的晶体则会留给欧洲市场。糖最初专供欧洲社会上层消费,后来逐渐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
——摘编自皮尔彻《世界历史上的食物》
二、“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一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这种生态学上的变革,便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世界之间的接触,传播各种新的作物和牲畜,支持两个半球人口的增加,虽然疾病引起对美洲原住民的数量急剧下降。
材料二 被欧洲白人携带到美洲的病菌,其最突出的也是决定性的一个特点是:它和白人宿主已经完全相互适应,也不会伤害宿主,但对缺乏免疫能力的美洲印第安人来说它却是致命的。正因印第安人容易感染疾病,在种植园和矿山劳动寿命常常不到一年,他们被白人视为“差劲的”奴隶,而非洲黑人却具备抵抗这些疾病的强健体格和种植、采矿的知识,因而适应在新大陆从事强迫劳动,这反倒成了黑人悲惨命运的祸根——数百万黑人被贩运为奴送往美洲。用本书中的话说,当时的大交流,使得大西洋两岸出现了两个美洲和两个非洲——美洲和非洲的食物和文化,都相互输入对岸。
——摘编自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三、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影响
材料一 甘蔗等农作物在美洲的引种,在美洲形成了使用奴隶劳动的种植园经济,带有血腥的蔗糖不仅改变了欧洲的食物结构,而且给美洲带来了灾难。
——摘编自《世界历史上的食物》
材料二 原产于新大陆的玉米和马铃薯等栽培植物,今天在旧大陆各地已经成为重要的作物品种。这种传播使居住在旧大陆的人们的营养状况和人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地的食物生产方式也有所改变。从旧大陆向新大陆传播也同样进行,原产于旧大陆的谷物、家畜在新大陆也产生了同样的结果。
——摘编自史密斯《农业起源与人类历史》
材料三 葛剑雄指出,甘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耐旱农作物的引种都曾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从而使人口猛增。何炳棣指出,美洲食物物种的传入也引发了中国农业结构的变化,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的传入对中国的土地利用和粮食结构确实引起了一个长期的革命。陈树平指出,玉米、甘薯的引入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促进经济作物种植以及粮食商品化的发展,客观上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曹玲《明清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研究综述》
[随堂基础巩固]
1.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其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
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C.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
D.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由于胡椒价格下降,走上了寻常人家的餐桌,无法彰显贵族的特权身份,贵族们开始青睐其他食物,可见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D项正确。洲际物种交流本来就已存在,与价格革命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贵族通过食物标榜自己的身份,体现不出其地位的削弱,故排除B项。茶叶来自亚洲,故排除C项。
2.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
A.迪亚士的远航 B.达·伽马的远航
C.哥伦布的远航 D.麦哲伦的远航
解析:选D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把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符合材料中涉及的亚洲、拉丁美洲、欧洲的区域联系,故D项正确。迪亚士只到达了非洲,达·伽马到达了印度,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3.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 马铃薯原产于美洲,而最早发现美洲的哥伦布是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进行航海的,故排除②,故选C项。
4.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换取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新航路开辟后各洲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解析:选A 由所学知识及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其他地方,如美洲、亚洲等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格勒《新全球史》
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被称作“哥伦布交换”,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有什么特点?
答案:①地理范围大。开启了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以至大洋洲的全球范围内的交流。②交流内容丰富。涉及环境、生物(植物、动物、人种)、自然环境等方面。③全球范围的交流日趋复杂,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