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革命促进了食物生产、储备技术的进步,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环境危机、粮食危机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解决本国人口的温饱和保障本国的粮食安全成为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贫困和饥荒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特别是对那些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科学、理性、合理的调整优化本国农作物种植结构,尤其是“民以食为天”的主要粮食作物,必须改变单一作物种植依赖。我们要力争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尽最大可能减少因意外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危机。
知识梳理(一)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现代农业
条件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特征 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发展 20世纪下半叶,一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经营模式 大型农场和大型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意义 农副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和生产量大幅增长,保证产品的供应,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2.农业机械化
概况 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以此为基础,各种农业机械如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投入使用
类型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
意义 农业科技发展推动着农业生产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3.农作物良种的推广
(1)概况: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21世纪以来,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2)意义: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4.养殖技术的发展
(1)概况: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使养殖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
(2)意义:提高了畜牧产品和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推动了人类营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知识梳理(二)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仓储技术
(1)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2)随着古代农业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
(3)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后来这项技术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4)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5)随着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运用,粮食储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2.食物冷藏技术
(1)在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2)20世纪20年代起,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3)意义:提高了粮食和食品的保质期,有助于增加食物供给,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知识梳理(三)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
(1)背景: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各国尤其是亚非拉最不发达国家的粮食安全危机日益突出。
(2)措施:各国政府都把解决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筹解决粮食安全问题;1996年,中国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
(3)影响:粮食安全是一国最大的安全问题,它关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2.食品安全
(1)背景:农业现代化和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2)表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食品加工中过度甚至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3)应对:各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中国政府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主题一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现代农业
[析史料实证]
材料一
——摘编自周应恒《“现代农业”再认识》
[探究] 根据材料一提供的关键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段文字,为“现代农业”下一个定义。
[提示] 定义:现代农业是以现代产业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技为支持、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以涉农企业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贯通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系统。
材料二 根据中外农业科技史专家的研究结论,在传统农业阶段长达几千年的征程中,每500公顷土地可供养活的人口从2人增加到1 000人左右。但是在近代资本技术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供养活的人口猛增至5 000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温室技术水平的广泛运用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使1公顷温室的生产水平超过100公顷农田作物种植的产出规模。总之,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探究] 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提示] 特点: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发展;科技进步与资本投入是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农业现代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产量;农业和农民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比重大幅下降。
[明历史解释]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概念:传统农业是以人力和畜力为动力,以人工操作的铁制农具为标志,建立在生产技术的经验积累基础上的农业生产形态。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以及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专业化、社会化的农业生产形态。
(2)特点
①建立在一整套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体系,使农业生产技术由依靠经验转向主要依靠科学。
②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主要依靠手工、畜力的农具操作转变为依靠机械动力、电力等的农业机械化操作。
③广泛采用现代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工艺过程的科学化,农工商经营的一体化以及农业的产业化等。
④传统农业大多以小私有制下的家庭经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现代农业以大农场和商品化、产业化为主要目标。
(3)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②有利于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
③有利于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练经典小题]
1.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地理形势的局限
解析:选A 由材料中“轻便、小型”可知,中国古代的农具比较适合个人或家庭使用,这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符,故选A项。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说法错误。
2.根据1851年的调查,英格兰和威尔士农场总面积为2 470万英亩,其中经营面积在100亩以及100亩以上的大农场约占78.4%,经营面积在50~100英亩的中等农场约占13%,经营面积在5~50英亩的小农场仅占8.6%。同时,即使是小农场,在经营方式上也完全不同于产业革命以前的小农经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化大生产的普及 B.世界市场拓展的刺激
C.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D.国家外交政策的推动
解析:选C 材料的数据信息强调英国的农场主要是以经营式的农场为主,与过去的小农经济在经营方式上完全不同,结合材料中1851年的时间,可以得出,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影响,传统的小农经营的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故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未使社会化大生产达到普及的程度,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英国国内农场经营方式的变化,与世界市场、国家的外交政策无关,排除B、D两项。
主题二 舌尖上的安全——粮食与食品安全
[析史料实证]
材料一 在当今世界,如何解决本国人口的温饱和保障本国的粮食安全成为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贫困和饥荒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对那些最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处于饥荒状态。20世纪60年代,印度从美国引进了优良小麦品种,小麦产量竟然是原来的3倍,从此印度再也没有出现过饥荒。
——摘编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
[探究] 根据材料一,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什么?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提示] 问题:饥荒问题(粮食危机或粮食安全)。
解决: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饥荒与粮食安全问题的必由之路。
材料二 在印度实行“绿色革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由于大面积种植单一的作物,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因此这种方法对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持续了近40年的过度灌溉和过量使用化肥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土地日益贫瘠。而且从旁遮普省农民的血液、母乳以及地下水和农民栽种的蔬菜中都测出了农药残留物。同时,由于过度使用化肥,给农民带来沉重负担,许多人不得不依靠贷款。
——摘编自彭咏清译著《印度的“绿色革命”》
[探究]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农业存在的“隐患”。如何解决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提示] 隐患: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面临重大风险;人们身体健康受到威胁;过度发展给农民带来负担。
解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适度;依靠科技进步;处理好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吸取传统农业优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
[明历史解释]
关于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
(1)原因
①科技发展的“双重”作用。
②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③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
④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2)内涵
从数量角度看 人们能够买得到、买得起所需的食品
从质量角度看 食品要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
从发展角度看 要实现食物获取与环境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3)解决
①数量食物安全新观念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障。
②食物安全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必须全社会积极参与。
③全面加强食物质量和安全体系和法制建设。
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消除绝对贫困人口。
[练经典小题]
1.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斯瓦米纳森博士给予这样的评价最主要是基于( )
A.袁隆平是许多致力于提高粮食产量的科学家的代表
B.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杂交水稻技术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
D.杂交水稻被认为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解析:选D 根据题干“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可见是强调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世界意义,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符合袁隆平的表述,但与题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不符。
2.《宋刑统》:“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依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食材以肉类为主 B.重视食品安全
C.制裁强行买卖行为 D.食品中添加了有毒物
解析:选B 宋代的法律规定:脯肉有毒致人中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变质食品,以去后患,否则杖打九十。可见宋代重视食品安全,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给予严惩,故选B项。
一、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材料一 在传统农业中,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即自给自足),所有生产要素基本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就可解决;现代农业则不同,它依赖大量外部投入,如化肥、农药、机器等等。这一切都不是农户自己所能生产的,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与工业体系支撑。
——摘编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农业》
材料二 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在于,传统农业主要使用畜力、比较简陋的农具和农家肥,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内循环、农产品的加工是很初步的;现代农业大量使用机械、电力、化肥和农药,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一种外循环,农产品的加工非常深入。归纳到一点,就是现代农业有外源的能量(如石油)的投入,传统农业除太阳能外几乎没有外源能投入。
——摘编自李根潘《精耕细作、天人关系与农业现代化》
材料三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是持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和现代工业装备的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产业。是把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相结合,把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的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综合性产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摘编自卢良恕《从土地到餐桌》
二、食物生产现代化的利与弊
材料一 现代农业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幅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有效地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了工业化及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之一。同时它又构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内部、外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机制,合理开发利用了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布局了农业生产力,建立了较合理的大农业生产系统结构和产业结构,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梁树春《对生态农业的再认识》
材料二 现代农业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遗留了许多问题。首先,从本质上现代农业生产由于要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机、商品饲料和电力排灌,因而属于商品能源的高投入模式,因而如果能源出现危机,这种模式的脆弱性就会显现。其次,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产生了一系列的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如大量农药使用,大量对人类有益的生物灭绝,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长期使用化学农药,诱导病虫害产生耐药性,以致农业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农药进入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最终危及人类的身体健康;高度机械化的单一作、连作,诱发土壤侵蚀,以及大量灌溉引发的土地盐渍化。
——摘编自程序《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状况》
三、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关系的解读
1.粮食安全的核心主题:吃得饱
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食物的供求关系先后经历了极度短缺、局部或暂时短缺和丰裕三个阶段。在食物极度短缺的时代,由于食物数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生存问题成为第一位的问题,因此,争夺食物常常会成为犯罪、冲突乃至战争的导火索。
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无论何时,粮食的供给数量是否充足而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都会是一个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一方面,国内粮食市场始终处于紧张平衡状态,干旱、洪涝、飓风、暴雪、地震、虫害等自然灾害随时都在威胁着粮食供给这根脆弱的神经。另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我国无法依赖国际贸易来解决国人的吃饭问题,据测算,每年国际粮食贸易的成交量仅可供我国居民消费5个月。
2.食品安全的根本宗旨:吃得好
在粮食充足供给问题逐步解决的过程中,食物生产呈现出商品化、规模化特征,市场上销售的食品的加工程度日益提高,产地和销地的距离也越来越远。随着食品产业链的延长,农产品的种植者和养殖者,以及对这些产品进行初级加工的生产者,都可能把食品仅仅视为是赚钱的工具,而漠视了对消费者应有的社会责任,导致他们可能以增加产品的质量风险为代价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产品外观。在我国市场经济尚未规范的时代背景下,不择手段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几乎成了许多食品生产者的潜规则。与此同时,处于产业链终端的消费者对食品色、香、味的过度要求,则可能会让食品链变得更加扭曲,给食品安全埋下更多的隐患。
[随堂基础巩固]
1.1984~1986年苏联农产品年均增产速度为2.6%,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年均进口粮食3 430万吨;另外,肉、糖、黄油、土豆和水果等的进口量也日益增加。这从本质上反映出苏联( )
A.重工业的增长过快 B.国产粮食用于工业
C.经济结构持续恶化 D.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农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戈尔巴乔夫时期,农业的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发展滞后也严重阻碍了食品工业等轻工业的发展,这从本质上反映出苏联的经济结构持续恶化,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苏联重工业的发展情况,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国产粮食的用途,故B项错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低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故D项错误。
2.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苏联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赫鲁晓夫这一认识( )
A.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维护
B.正确地指出了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
C.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D.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
解析:选B 材料“农业……还处于落后状态”“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等体现了当时苏联农业的落后及其带来的影响,符合实际情况,故B项正确;材料指出了斯大林模式下经济发展的弊端,故A项排除;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是在苏共二十大上,且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D项“开创了”说法错误。
3.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必须立足自身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要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下列哪种行为最有效( )
A.提高农民种粮收益 B.全面推行“光盘行动”
C.改造中低产田 D.培训农民科学种田
解析:选D 邓小平曾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加大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这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之策,D项正确。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3年,为了解决粮食收购困难,保证国家掌握物资资源进而加快工业化,国家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也就是说以政府定价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对城市人口实行计划供应。这一政策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大幅度增长,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降低征购指标。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随着生产和市场供给的改善,继续减少统购的品种和范围,到年底,统购品种从1980年的183种减少38种,实行了32年的统购统销开始瓦解。198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家取消指令性粮食生产和销售计划,农产品由市场定价,统购统销政策真正取消了。
——摘编自王瑞芳《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与中国农村改革的深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后统购统销政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政策改革的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198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可以得知政府高度重视,体现关注民生和逐步推进,渐进改革,直至取消,以及粮食逐步走向市场化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改革的特点。第(2)问,根据材料“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降低征购指标”可以得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进而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改革的推行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答案:(1)政府高度重视,体现关注民生;逐步推进,渐进改革,直至取消;逐步走向市场化。
(2)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