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2 11:2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城市的功能、规模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城市在古代早已出现,但是城市化却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城市化是人类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社会逐步转变的过程。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二战后西方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也开始了城市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加速。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也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也日益完善。但是,城市化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分化等严重的问题。
知识梳理(一) 城市化的演进
1.原因
(1)工业革命促使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1)世界城市化的发展
①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②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③二战后,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①鸦片战争后,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③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知识梳理(二) 居住条件的改善
1.居住条件
19世纪50年代 美国人发明了电梯。电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19世纪70年代 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20世纪以来 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生活服务
社区发展 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休闲购物 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到一起;娱乐休闲场所、公园等设施增多,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
文化娱乐 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知识梳理(三) 基础设施的发展
1.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
2.发展历程
(1)西方
①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②自来水与排水系统普及到百姓家中;煤气灯、电灯为居民提供照明;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③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④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2)中国
①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
②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知识梳理(四)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污染 城市化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贫富分化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交通拥堵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样经历了发达国家曾经出现的问题,且日益突出
主题一 城市化的先驱——近代西方的城市化
[析史料实证]
材料一 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英国城市人口从约占人口总数的20%增加到33%。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基本实现了城市化。1770年时,英国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是45%,工业的比例只有23.6%;1821年,农业的比例急剧下降到26.1%,工业上升至31.9%;1861年时,农业比例只剩下17.8%,工业则占到将近40%,超过了各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截止到1848年时,英国的棉布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煤产量占全世界的2/3,生铁产量甚至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摘编自王明南《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关系探究》
[探究] 英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现城市化的?工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作用?
[提示] 背景: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作用: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工人在同一工厂工作,工厂集中的地方逐渐发展为新兴城市;工业的发展吸引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工厂,成为城市居民;工业的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商品、财富。
材料二 世界4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发展
年份 个数 占城市总人口(%)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960 19 10 9 13.4 14.2 12.5
1980 35 13 22 15.8 14.1 17.2
2000 66 16 50 19.9 13.4 23.2
[探究]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提示] 发达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战后资本主义体系的确立。
发展中国家:国家、民族独立;工业化起步;第三世界的兴起。
[明历史解释]
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动力与影响
1.城市化的动力
(1)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城市。
(2)蒸汽机和电力的使用解决了工业城市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3)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
2.城市化的影响
(1)城市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活动的聚集地,相对集中的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深刻地影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
(2)城市是工业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地区,聚集在城市的企业相互交流,人员的自由流动,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3)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不断发展,成为各国或各地的文化中心。
(4)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增大、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困扰着近代工业城市。
[练经典小题]
1.如表反映了18~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年代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21.0 27.5 51.0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C.政府鼓励人口迁移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之前和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变化,从材料可以看出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比例占据绝对多数,故选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与表格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城市化的进程主要依靠工业革命的开展,政府政策上的鼓励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C项;从城市的人口变化中无法得知世界市场的发展程度,排除D项。
2.据统计,18世纪后半期的整个欧洲有大约70%的城市发展出现在英国。到1800年,在英国城市排名中,排在伦敦后的六大城市中的五座城市在两百年前是相对不重要的城市。这说明(  )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伦敦成为欧洲金融中心
C.英国已经完成城市化进程
D.工业革命是城市发展动因
解析:选D 根据所学,英国最早开展工业革命,因此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城市化率高,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其他地区的城市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发展起来,故D项正确;材料与英国对外殖民扩张没有直接关联,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伦敦在欧洲的地位如何,故B项错误;英国的城市化率高,但不代表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进程,故C项错误。
主题二 助推中国梦实现的翅膀——近现代中国的城市化
[析史料实证]
材料一 我国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 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 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 766万人,从占总人口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摘编自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探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提示] 原因:通商口岸开放;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导,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尤其是往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2%上升到40%,年増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探究]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因素。
[提示] 特点:政府主导;工业型城市;农业资金推动城市化;发展速度慢。
影响因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明历史解释]
近现代中国城市的发展
1.推动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因素:西方殖民侵略的影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推动;近代化思想和理念的影响。
2.中国近代城市特点: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色彩;近代化趋势日益显著;开埠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分布和发展更加不平衡。
3.现代中国城市发展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五”计划实施,促进城市化发展。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城市化得到一定的发展。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促进城市化发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解放生产力,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和内陆城市的发展。
[练经典小题]
1.下表是《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一书中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对下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中国北部 中国西北 长江上游 长江中游 长江下游 东南沿海 两广地区 云贵地区 平均
1843年 4.2 4.9 4.1 4.5 7.4 5.8 7.0 4.0 5.1
1893年 4.8 5.4 4.7 5.2 10.6 6.4 8.7 4.5 6.0
A.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发展缓慢
B.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
C.城市化的主因是商品经济发展
D.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解析:选D 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从1843年到1893年中国城市化在缓慢地向前发展;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分别从1843年的7.4和7.0发展到1893年的10.6和8.7,这两个阶段都是所有地区最高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城市化率东南沿海沿江高,西北内陆低的原因主要是开埠通商的影响,A、B、C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不是手工工场的兴起,因为时间是在1843~1893年间,这时候已经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D项错误,符合题意。
2.下面是1950~2010年世界部分国家城市化率变化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使美国城市化增长率居世界领先地位
B.21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城市化率超过日本,已经跻身经济发达国家行列
C.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总体增长幅度高于世界的增长幅度
D.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国家城市化率的对比说明,全球化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发展
解析:选C 从图片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城市化增长率并不高,故A项错误;马来西亚不属于发达国家,故B项错误;新中国的城市化率增长幅度总体超过世界,故C项正确;图片无法体现城市化对发达国家的不利影响,故D项错误。
一、近代西方城市化历程
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二、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历程
1949~1978年是城市化曲折发展时期,城市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后,出现了长期的曲折停滞,总体上,城市化的进程缓慢。1949~1978年工业化得到相对高速的发展,而城市化发展却严重滞后……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改革之后的城乡壁垒被市场经济逐步打破……政府对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修改,使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活跃,原有的城乡隔离状态开始有所松动。农民可以就地发展工业,建设农民城市,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摘编自吴清《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1949~1991)》
[随堂基础巩固] 
1.“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其他地区来到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材料描述的情景最早出现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民国建立初期 D.新中国成立后
解析:选B 材料“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属于洋务运动的成果,这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科技文明和生活方式在上海的传播,B项正确。C、D两项与“最早出现”不符,排除。上海通商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不是鸦片战争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  )
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选B 通过题干中“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的规定是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的条文,后来蒋介石“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是“迫于美国的压力”,可知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是受到殖民势力的影响,带有殖民色彩,故选B项。
3.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解析:选B 据材料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可知国家重视教育的发展,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依据所学,1898年推行变法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而未涉及宣传共和思想,排除C项;依据所学,1905年科举制废除,排除D项。
4.从1世纪开始西欧的城市逐步发展复兴,他们通过斗争和赎买政策取得了城市的自治权,甚至有的城市成为城市共和国。这一现象的出现(  )
A.为西欧社会的逐步转型提供了条件
B.为西欧统一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使农村的封建经济开始大规模解体
D.促使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市民是资产阶级的前身,他们“通过斗争和赎买政策取得了城市的自治权,甚至有的城市成为城市共和国”实际上也是反封建斗争,为西欧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型提供了条件,故A项正确。城市自治与西欧统一市场的形成无关,排除B项。农村的封建经济解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城市自治的结果,排除C项。推动城市自治的是市民,是资产阶级的前身,排除D项。
5.据统计,1851年英国总人口为1 8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48%,而城市人口占52%。同期,法国、美国等仍然是农村人口占较大优势,而德意志、俄国和意大利农村人口更是占绝大多数,与英国的城市化相比较,这些国家简直是些“巨大的村庄”。材料说明(  )
A.英国城市化居于领先地位
B.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进程
C.法美产业结构优于德俄意
D.德俄意尚未开始工业革命
解析:选A 材料将1851年英国农村人口与法国、美国、德意志、俄国和意大利农村人口比较,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城市人口占52%,说明城市化居于领先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直接反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进程,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比较法美和德意志的产业结构,故C项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德俄意尚未开始工业革命,而是反映城市化问题,故D项排除。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把汴京城外的居民区划分为八个厢,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
——摘编自陈宇光《宋代农村人口流动探析》
材料二 清朝统治末期,原有秩序渐渐松动,被突破的禁令越来越多,地域空间的划分逐渐模糊,内外城的区隔,甚至皇城与京城的界限也被打破,民人进入内城的情形越来越普遍,城市内部的流动性明显增强。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各阶层混居,百业杂处的城市新形态。……在清末,北京城南宣武门外的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开辟新区。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选择香厂作为城市改造的示范区域,名“香厂新市区”,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一处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身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
——摘编自王健伟《清末民初北京的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市区的形成有何特点。并简要分析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得出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据材料一“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得出维护社会秩序;据材料一“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得出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得出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据材料二“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选择香厂作为城市改造的示范区域”,得出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及与城市改造相关;据材料二“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一处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身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得出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和逻辑进行推导,可以从工商业、城市化、城市生活、城市自身等角度来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维护社会秩序;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
(2)特点: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与城市改造相关;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
影响: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或者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