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
下列诗文或谚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解释错误的是( )
A. 唯有葵花向日倾-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需要摄入营养物质
D.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现象
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成功。登顶过程中,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当海拔超过8000米时,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进入了“死亡地带”。限制人类在“死亡地带”存活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 氧气 B. 阳光 C. 温度 D. 水分
夏收时,农民把刚收下的小麦种子堆放在晒场上,如果把手插进去,感觉里面是暖暖的。下列有关此现象说法最准确的是( )
A. 小麦种子光合作用释放了热量 B. 小麦种子呼吸过程释放热量
C. 在太阳光下,种子被光晒热了 D. 小麦种子吸收了部分热量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的根尖有大量的根毛,利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B.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C. 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利于完成气体交换
D. 北极熊的皮下具有厚厚的脂肪层,不易被天敌吃掉
实验室有如下一些镜头可供选择,要使被观察的标本放大400倍,应选择的镜头组合为( )
A. ①和③ B. ③和⑤ C. ④和⑥ D. ②和⑥
X、Y、Z是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已知X细胞液浓度>Y细胞液浓度>Z细胞液浓度。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三者吸水和失水关系的是( )
A. B. C. D.
新疆是我国棉花主产区,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达516.1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87.3%。我国科学家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一种抗虫棉花,它含有苏云金芽孢杆菌中控制合成毒素的基因。其核心技术是( )
A. 嫁接技术 B. 转基因技术 C. 克隆技术 D. 组织培养技术
下列生物学实验中,实验材料用具与使用目的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用具 使用目的
A 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 鉴定二氧化碳
B 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食醋和清水 配制模拟酸雨
C 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淀粉 碘酒 染色
D 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放大镜 观察小肠内表面
A. A B. B C. C D. D
如图是消化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人体消化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处淀粉可以被唾液消化成麦芽糖
B. ②能分泌胆汁,其作用是乳化脂肪
C. ③处可将蛋白质彻底分解为氨基酸
D. ④处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原始大气中有氢、甲烷、氨等气体,但不存在氧气
B. 现代人类是由黑猩猩经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
C. 始祖鸟化石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D.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控制双眼皮的基因A对控制单眼皮的基因a是显性。花花是单眼皮,她的体细胞内控制单眼皮的基因组成是( )
A. B. C. D.
下列人体各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的是( )
A. 精子和受精卵 B. 神经元和卵细胞
C. 卵细胞和受精卵 D. 受精卵和淋巴细胞
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与这种免疫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 接种卡介苗可预防肺结核 B. 接种麻疹疫苗可预防麻疹
C. 患过天花的人不再患天花 D. 皮肤、黏膜的阻挡和清扫作用
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如图是公共场所的无烟标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吸烟只会危害人的呼吸系统,对人的其它系统没危害
B. 烟民在深吸一口烟的过程中,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
C. 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说明吸烟对人体大有好处
D. 烟农在移栽幼苗时常带土移栽,目的是降低蒸腾作用
防止污染、保护生物圈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直接排放废水,节省废水处理的经费
B. 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环境的污染
C. 保护环境,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D. 加强立法执法,宣传保护生态环境意义
能卷舌由基因R控制,不能卷舌由基因r控制。爸爸能卷舌,妈妈也能卷舌,儿子小明不能卷舌,据图回答问题:
(1)爸爸和妈妈的基因型分别是 ______ 。
(2)能卷舌与不能卷舌在遗传学上称为一对 ______ 。
(3)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色觉正常基因是显性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若该夫妇中母亲患红绿色盲,父亲色觉正常,小明患色盲的可能性是 ______ 。
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关系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A中的青蛙和蜘蛛是 ______ 关系。
(2)若图B表示“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的四种生物建立的能量金字塔,则乙对应的生物最可能是 ______ 。
(3)图A中包含蜘蛛的食物链有 ______ 条;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起点从 ______ 开始的。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新冠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新型肺炎的传染源是 ______ 。
(2)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学校用医用酒精对教室进行消毒,属于预防传染病的 ______ 措施。
(3)医生采用新冠肺炎痊愈病人的血浆救治重症病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为给病人注射的血浆中含有 ______ ,能够抵抗新冠病毒。
(4)新冠肺炎的症状与流感的症状有一些相似,为什么有些人注射过流感疫苗,体内产生了抗体,依然感染了新冠肺炎?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惟有葵花向日倾”,这句话描述了向日葵的生长特点,说明了生物向日葵能对外界刺激光做出反应,正确;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生物顽强的生命力和生命周期,说明生物体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下一代的能力,错误;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展示的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说明生物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正确;
D、“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展示的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正确。
故选:B。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理解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2.【答案】AC
【解析】解: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少,因此导致人体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少,血液运输的氧气减少,为了适应高原生活氧气较少的环境特点,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多,可以运输更多的氧气。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限制人类在“死亡地带”存活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氧气和温度。
故选:AC。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3.【答案】B
【解析】解: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夏收时,农民把刚收下的小麦种子堆放在晒场上,如果把手插进麦种堆里,感觉里面是暖和的,这是因为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了热能。
故选:B。
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4.【答案】D
【解析】解:A、植物的根尖有大量的根毛,利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正确;
B、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利于吸收营养物质,正确;
C、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利于完成气体交换,正确;
D、北极熊的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极地的极地生活,错误;
故选:D。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5.【答案】D
【解析】解:A、①③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0×5=50(倍),不符合题意;
B、③⑤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25=125(倍),不符合题意;
C、④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25×10=250(倍),不符合题意;
D、②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40×10=400(倍),符合题意;
故选:D。
观图可知:①②⑤有螺纹是物镜、③④⑥无螺纹是目镜,镜头上标注的数字为其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掌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解:就本题来说,植物细胞能够吸水和失水是因为细胞液之间存在浓度差,根据扩散原理,水分会从浓度低的地方向浓度高的地方扩散,X细胞液浓度>Y细胞液浓度,那么Y细胞液内的水会进入到X细胞液呢。Y细胞液浓度>X细胞液浓度,X细胞液内的水会进入Y细胞液内。X细胞液浓度>Z细胞液浓度,X细胞液内的水会进入Z细胞液内。
故选:C。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液和周围溶液的浓度,存在浓度差就会发生吸水和失水现象。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只要掌握了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就会做对本题。
7.【答案】B
【解析】解:科学家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中,培育出的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使得这种转入基因的生物发生了能遗传的编译,这一技术被称为转基因技术。因此我国科学家已经培育出一种抗虫棉花,它含有苏云金芽孢杆菌中控制合成毒素的基因,科学家们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
故选:B。
基因控制性状,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
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已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转基因技术就是人们研究的成果.
8.【答案】C
【解析】解:A、为了验证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是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A正确;
B、在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试验中,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模拟酸雨,并用PH试纸测定PH约等于4,B正确;
C、淀粉的特性是淀粉遇碘液变蓝色,因此可以用碘液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若溶液变蓝色,表明食物中有淀粉,若不变蓝色表明该食物中淀粉含量极少或没有,C错误;
D、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绒毛,使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大大增加,与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适应,D正确。
故选:C。
(1)二氧化碳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气体。
(2)酸雨是PH<5.6的雨水,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模拟酸雨.
(3)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的特性,因此用碘液来检验淀粉。
(4)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明确每一个实验各步骤的作用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9.【答案】C
【解析】解:A、淀粉的消化从①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A正确;
B、②肝脏能分泌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B正确;
C、蛋白质的消化是从③胃开始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最终在④小肠内彻底分解为氨基酸,C错误;
D、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了。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成分,因此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D正确。
故选:C。
观图可知:①口腔、②肝脏、③胃、④小肠,解答即可。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解:由生命的起源可知: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
A、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气、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与现在气体相比,缺少的是氧气。A正确;
B、现代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具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现代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而黑猩猩属于现代类人猿。B错误;
C、“始祖鸟”的化石显示:始祖鸟的大小如同雏鸽,满身披有羽毛,这些特征像鸟类;但它的两翼前端生有三个趾爪,嘴的外形像鸟喙但其内长有牙齿,尾长并有一长串尾椎骨,这些特征又像爬行类,所以,始祖鸟化石的特征说明,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证明了鸟类和爬行类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C正确;
D、大量事实说明: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进化,首先明确的是生命的起源。
对于生物的进化,应从起源、证据、历程、原因等方面去掌握。
11.【答案】B
【解析】解: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分别加入不同的生殖细胞。因此从控制眼皮的基因来看,她能形成2种生殖细胞A或a。若控制双眼皮的基因A对控制单眼皮的基因a是显性的,则单眼皮孩子的基因组成是aa,其中一个a一定来自父亲,因此男性的基因组成可能是Aa或aa。遗传图解如图。
故选:B。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2.【答案】D
【解析】解: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在精子与卵细胞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并且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产生的精子,一条来自母方产生的卵细胞。因此,体细胞和受精卵染色体数目相同,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故选:D。
根据生物体细胞、受精卵和生殖细胞之间的染色体的数目关系分析解答.假如某种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条,则其受精卵的染色体数为2N条;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为N条.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13.【答案】D
【解析】解:ABC、“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接种麻疹疫苗可预防麻疹”、“患过天花的人不再患天花”,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D、皮肤黏膜阻挡和清除异物是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是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与这中免疫属于同一类型的是皮肤黏膜阻挡和清除异物。
故选:D。
(1)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唾液、胃液)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4.【答案】B
【解析】解:AC、吸烟除了会诱发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之外,还会对人的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吸烟不仅会危害人的呼吸系统,AC错误;
B、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因此烟民在深吸一口烟的过程中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B正确;
D、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烟农在移栽幼苗时常带土移栽,目的是保护幼根或根毛,提高根的吸水能力,提高幼苗的成活率。不是降低蒸腾作用,D错误。
故选:B。
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一支烟所含的尼古丁就足以杀死一只小白鼠.香烟烟雾中大量的一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大240-300倍,严重地削弱了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因此,吸烟使血液凝结加快,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风、心肌缺氧等心血管疾病.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15.【答案】A
【解析】解:A、工业废水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直接排放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错误;
B、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环境的污染,正确;
C、保护环境,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正确;
D、加强立法执法,宣传保护生态环境意义,正确;
故选:A。
根据“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的宣传主题,逐项进行分析判断是否符合这一主题,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措施很多,如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开发新能源等。
在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节能减排、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势在必行。
16.【答案】Rr和Rr 相对性状 100%
【解析】解:(1)能卷舌由基因R控制,不能卷舌由基因r控制。爸爸能卷舌,妈妈也能卷舌,儿子小明不能卷舌,控制儿子小明不能卷舌的基因是rr,其中一个r来自母亲,则另一个r来自父亲,因此控制父母能卷舌的基因组成都是Rr,遗传图解如图:
(2)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在遗传学上称为相对性状。
(3)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色觉正常基因是显性基因,假如色盲基因b位于X性染色体上,若该夫妇中母亲患红绿色盲,母亲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成XbXb,父亲正常染色体组成是XBY,遗传图解如图:
由图可知,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于母亲,因此如果母亲是色盲,那么小明患色盲的可能性是100%。
故答案为:(1)Rr和Rr;
(2)相对性状;
(3)100%
(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借助遗传图解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17.【答案】捕食和竞争 蛇 2 生产者或草。
【解析】解:(1)青蛙吃蜘蛛,青蛙和蜘蛛都吃食草昆虫,所以图A中的青蛙和蜘蛛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图B中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丙→乙→甲,能量最少的是甲,能量最多的是丁,因此“若图A表示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的四类生物按顺序建立的能量金字塔”,则乙对应的生物是蛇;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图A中包含蜘蛛的食物链有2条,即;草→食草昆虫→蜘蛛→吃虫的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起点从生产者或草开始的。
故答案为:(1)捕食和竞争;
(2)蛇;
(3)2;生产者或草。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据此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8.【答案】新冠肺炎患者或新冠病毒携带者 切断传播途径 抗体 接种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注射流感疫苗获得的抗体,只对流感病毒起作用,对新冠肺炎病毒不起作用
【解析】解:(1)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因此新型肺炎的传染源是新冠肺炎患者或新冠病毒携带者。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学校用医用酒精对教室进行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新冠肺炎病人经医生救治痊愈后,就会在病人体内产生抵抗新冠病毒的抗体,因此给病人注射新冠康复病人的血浆,能够抵抗新冠病毒。
(4)疫苗是用毒性减弱或者已经死亡的病原体制成生物制品,人们常用疫苗来预防传染病,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它能消灭和清除病毒,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这种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注射流感疫苗获得的抗体,只对流感病毒起作用,对新冠肺炎病毒不起作用。
故答案为:(1)新冠肺炎患者或新冠病毒携带者;
(2)切断传播途径;
(3)抗体;
(4)接种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注射流感疫苗获得的抗体,只对流感病毒起作用,对新冠肺炎病毒不起作用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掌握免疫和传染病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